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将热休克抗原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DC)应用于射频消融术(RFA)后治疗大鼠Walker 256实体瘤,探讨其对大鼠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将Walker 256肿瘤细胞经热休克冻融后致敏大鼠骨髓细胞衍化的DC以获得DC瘤苗;48只荷Walker 256实体瘤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n=10)仅行RFA治疗;对照组2(n=10)仅行DC瘤苗治疗,对照组3(11=10)行RFA+未致敏DC治疗,实验组(n=18)行RFA+DC瘤苗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天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超声评价各组肿瘤治疗前后体积变化,记录大鼠的荷瘤生存期。结果治疗后,与三组对照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CD4^+/CD8^+比值显著升高,CD8^+T细胞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实体瘤体积增大明显缓慢于各对照组(P〈0.05),且维持较长的荷瘤生存期(P〈0.05)。结论在RFA后应用冻融热休克抗原致敏DC治疗大鼠实体瘤可有效地改善其抗肿瘤免疫机能,并在延缓残存肿瘤生长,延长大鼠荷瘤生存期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CIK细胞,分为DC疫苗组和无DC疫苗组,培养14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lK中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的所占比例,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1)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结果DC疫苗组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8.27%、64.36%和20.00%,无DC疫苗组则分别为17.79%(P〉0.05)、54.69%(t=4.130,P〈0.01)和13.39%(t=5.601,P〈0.01)。DC疫苗组的CIK培养上清中IL.12、IL4及IFN-1的浓度分别为(177.82±130.06)、(31.774-9.52)、(86.99±56.30)ng/L,无DC疫苗组分别为(80.83±50.15)n∥L(t=3.811,P〈0.01)、(40.33±19.74)ng/L(t=2.141,P〈0.05)和(42.07±19.68)ng/L(t=4.125,P〈0.01)。结论CIK细胞培养中加入DC疫苗进行诱导,增强了所培养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是现今被认为最具潜能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应用不同方法在体内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有报告.然而,在体内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可能仅限制在局部或系统抑制CTL产生和功能.为了检测LPS刺激人单核细胞的DC来抑制自体CD4^+CD25^+T细胞能力,使用HLA-A2限制性p53264-272肽作为肿瘤抗原,用LPS(DC-LPS^+)或不用LPS(DC-LPS^-)产生的DC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在DC-LPS^+活化的T细胞的CD4^+CD25^+T细胞群比DC-LPS^-活化的T细胞要低.这个结果提示,DC-LPS^+与CD4^+CD25^+T细胞群有关联,而且这种特性可能是由于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成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的制备和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冻融法制备EJ细胞裂解物抗原成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PBMC)在rhGM-CSF、rhIL-4、TNF-α诱导下分化出DC,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后制备膀胱癌DC疫苗;免疫磁珠分离法从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CD3+T淋巴细胞,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疫苗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51Cr释放试验检测DC疫苗诱导的T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Hu-PBMC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TNF-α的刺激下分化为成熟DC,负载EJ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使同源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指数增加,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率为(62.58±6.1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诱导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对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小娟  崔红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541-1543
用照射过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T细胞疫苗)免疫可致抗个体基因型T细胞反应,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免疫性肝炎,免疫性神经炎等.近来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实验中已应用。髓磷脂基础蛋白(MBP)反应性T细胞被认为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而皮下接种照射过的MBP反应性T细胞(T细胞疫苗)可以清除其细胞克隆。主要机制是:①MBP反应性T细胞疫苗可激发CD8^+抗基因型T细胞反应。它具有特异性。②CD4^+ Th2细胞反应,可通过分泌IL-4和IL-10来抑制MBP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源性白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L-2,rhIL-2)对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MDR-TB病人40例,20例化疗,20例化疗+rhIL-2皮下注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外周血TGF-β的表达。结果 MDR-TB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与TGF-β含量显著相关,治疗后化疗+rhIL-2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及TGF-β含量分别下降(1.55±0.29)%和(18.97±2.11)%,与化疗组的(0.83±0.13)%和(10.98±1.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CD25^+Foxp3^+T细胞及TGF-β在MDR-TB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用rhIL-2能够降低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及TGF-β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14例Castleman′s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CD25^highFOXP3+T细胞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局灶型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和CD4^+CD25^highFOXP3+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4.55±0.53)%、(0.73±0.09)%、(0.64±0.09)%;治疗后分别为(4.88±0.24)%、(1.0±0.10)%、(0.93±0.1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这3种T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多中心型患者外周血中这3种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9.43±0.81)%、(2.79±0.17)%、(2.46±0.09)%;治疗后(8.82±1.01)%、(2.71±0.10)%、(2.23±0.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局灶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s病中的变化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变化可能和这两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登革热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其在登革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2例健康人和18例登革热患者于治疗前后采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并计算CD4^+/CD8^+比值,ELISA法检测血清IL-10水平,同时作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正常健康人和治疗后相比,登革热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10显著增高(P〈0.01),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患者以上指标均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结论:CD4^+、CD8^+ T细胞在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异常激活,CD4^+/CD8^+比值明显降低,IL-10分泌增高,可能在登革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激活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数量及激活状态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其表面活化分子CD28,CD45RA,CD45RO,CD69,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30例MDS患者中低危组(RA+RAS)22例,高危组(RAEB+RAEBT)8例。结果表明:MDS组T细胞(CD3^+细胞)的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CD4^+CD45RA^+细胞(未致敏CD4^+细胞)的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MSD组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的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危组(RA和RAS)主要表现为T细胞活化功能的改变: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均增高,以及B细胞数量的减少。高危组(RAEB和RAEBT)主要表现为T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CD3^+细胞,CD3^+CD4^+CD8^-细胞(T辅助细胞)数量的减少,CD3^+细胞HLA—DR和CD69的表达并不增高。NK细胞数量减少。结论:MDS病人存在有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生改变,所以T细胞亚群及活化功能的检测对于判断疾病的进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MLN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2)模型组大鼠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模型纽大鼠肠道菌群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 cell, CIK )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疫苗联合应用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 (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HBV-Tg)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HBV-Tg小鼠腹腔注射CIK细胞及皮下注射HBsAg疫苗,观察外用血中HBV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给予HBV-Tg小鼠CIK细胞治疗后,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减少,CD3^+、CD4^+及CD8^+细胞增加,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加强。结论应用CIK细胞与HBsAg疫苗作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小鼠后,两者可协同作用降低外周血中的病毒含量,并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5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检测。结果25例AIHA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4.47±2.11)%VS(9.82土2.98)%(P〈0.001),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7.60±2.50)%VS(4.47±2.11)%(P〈0.001),但仍低于正常人,(7.60±2.50)%VS(9.82±2.98)%(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明显升高,(9.55±2.36)%VS(5.68±2.67)%(P〈0.05),无效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正常时照组比较仍然降低,(5.68±2.67)%vs(9.82±2.98)%(P〈0.01)。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有效治疗后得到恢复,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胃癌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及细胞数目;收集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调节性T细胞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比率与健康对照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健康对照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2.57±1.50)%]高于对照组[(0.68±0.67)%],并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有明显相关(P〈0.01)。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与无瘤生存率相关,有显著差异(P〈0.01),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无瘤生存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胃癌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其比率及数目对于判断胃癌的病期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治疗疣状胃炎患者的效果,同时从细胞免疫角度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疣状胃炎患者212例随机分为中药+西药组和西药组,每组106例,西药组胃镜下对所有成熟型疣状病变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给予常规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中药+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序贯服用中药治疗。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①中药+西药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95.3%vs78.3%,P〈0.05)。②中药+西药组患者治疗后T细胞总数(CD3^+)、抑制性T细胞(CD8^+)明显增高,辅助性T细胞(CD4^+)变化不大,CD4^+/CD8^+比值下降。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显著,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发挥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具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其功能紊乱或数目下降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Foxp3在调控CD4^+CD25^+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Foxp3在其发育和功能上的作用、IL-2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对其产生、维持及活化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2×10^4)、C组(MSC4×10^4)、D组(MSC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对肺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后其比例明显下降(P〈0.05);(2)肺癌患者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和干扰素γ的分泌。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其动态监测有助于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于1995年由Sakaguehi等首次报道,将去除了CD25^+细胞的CD4^+单阳细胞过继转移给裸鼠,则裸鼠发生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而将CD4^+CD25^+T细胞CD4^+T细胞共同转移,则不发生自身免疫疾病。此研究揭示CD4^+CD25^+T细胞具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功能。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CD4^+CD25^+T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易发生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其特异性免疫依赖于T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CMVpp65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身T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细胞的慢病毒系统将CMV全长pp65基因导入鼠源性DC;采用CpG—DNA诱导DC细胞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抗原及IFNγ表达。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D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最佳感染效率可达30%-40%;表达pp65基因的成熟DC能刺激自身naiveT细胞表达CD69;表达PP65蛋白的成熟DC能够刺激自身CD4^+或CD8^+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p65基因修饰、CpG—DNA诱导成熟的DC能体外激活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