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到该院的体检者45例,并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均静脉采血,检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结果两组PT-INR、PT、PTA、APTT、FIB和TT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PT-INR、PT、PTA、APTT、FIB及TT等指标均较健康人群有明显异常,通过凝血功能状态,可了解患者肝脏疾病状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凝血功能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住院当日及治疗4周后行TEG(包括R值、K值、α角、MA及CI值)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包括PT、PT-INR、APTT、FIB)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R值、K值、PT值、PT-INR值、APTT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仅角、MA值、CI值、FIB值均较治疗前下降(t=-22.14、-25.54、-2.83、-5.80、-6.10、50.50、69.08、33.10、11.68,P均<0.01)。TEG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灵敏度(68.60%)大于常规凝血检测(39.53%)(χ~2=7.60,P<0.01)。治疗前TEG检测凝血因子型高凝状态为4.65%,治疗后为10.46%;血小板型分别为23.26%和25.58%;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型分别为40.70%和15.12%。相关性分析显示R值与PT值、PT-INR值呈正相关(r=0.88,P<0.01;r=0.86,P<0.01),与FIB值呈负相关(r=-0.819、P<0.001),MA值与FIB值呈正相关(r=0.219,P=0.042),CI与PT、PT-INR值呈负相关,与FIB值呈正相关(r=-0.326,P=0.002,r=-0.333,P=0.002;r=0.246、P=0.023)。结论 TEG检测能从多角度全面评估整体的凝血系统,灵敏度优于常规凝血检测,对临床诊治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医学》2018,(2):149-151
目的调查研究多血质貌新生儿凝血功能的特点。方法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把110例新生患儿分为红细胞增多症组和多血质貌组,并检测两组新生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rothrombin tim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Fhrombin time,TT)水平。选择32例同期健康的足月儿作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凝血水平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的PT、PT-INR、APTT、FIB、TT水平与多血质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增多症组的PT、PT-INR、APTT水平和多血质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血质貌新生儿的凝血功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相似,同样存在易凝易栓的危险因素,极易导致血栓性疾病发生,临床工作者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春雨 《当代医学》2021,27(32):120-121
目的 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记录BD管、国产A管、国产B管的凝血检验结果,其中包括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观察标本分别放置于冰箱、室温环境下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结果 国产A管PT、APTT、TT与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B管TT水平低于BD管(P<0.05),PT、APTT、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冰箱保存8 h后,APTT、TT水平均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PT、FIB水平冰箱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室温保存4 h后,TT水平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保存8 h对比后发现,PT、APTT、TT水平均高于及时检测水平(P<0.05).FIB水平室温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凝血检验结果易受到凝血真空采血管质量、标本存放时间的影响,故需检验科医护人员合理选择凝血真空采集管,保证在血液标本采集2h后完成凝血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对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7例DIC产妇和37例健康产妇的PLT计数、PT、APTT、TT、Fib及D-Dimmer)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IC组产妇的PLT计数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 通过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血液凝固状态,预测微血栓的形成和出血倾向的发生,对预测产妇DIC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PT、APTT、TT、FIB在肝脏疾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4项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收集重型肝炎19例、肝硬化18例、慢重肝25例、急性肝炎28例、肝癌20例、对照组25例.结果:除肝癌组有二项指标PT、FI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肝病组)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发现肝脏疾病不同病程期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不同,它们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依次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慢重肝>急性肝炎>肝癌.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了解有无出血倾向,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瞬时弹性测定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以及门静脉自由压的关系,探讨瞬时弹性测定对早期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诊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接受脾切+断流术+肝活检术的60例病人术前进行瞬时弹性测定检测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术中测量门自由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及取肝组织活检,并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LSM为(17.6±13.9)k Pa,切脾前门静脉压力为(34.99±6.52)cm H2O(1cm H2O=0.098 k Pa),切脾后门静脉压力为(25.52±4.50)cm H2O,断流后门静脉压力为(26.28±4.36)cm H2O,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组织病理诊断S0 3例,S1 7例,S2 8例,S3 6例,S4 36例。G1 45例,G1~G2 9例,G2 6例。瞬时弹性测定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76,cut-off值7.7 k Pa,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66.67%。LSM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684,P<0.05)。多元线性回归发现AFP为LSM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瞬时弹性测定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早期、无创诊断有重要的考参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2 h组、内毒素6 h组、内毒素+肝素2 h组,内毒素+肝素6 h组5组,每组8只,静脉注射LPS建立脓毒症模型.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2 h组和内毒素6 h组PT及APTT的延长差异显著(P<0.01),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肝素6 h组间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2 h组相比,以及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6 h组相比,PT和APTT延长明显改善(P<0.05);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肝素2 h组相比,PT和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素的早期应用可减缓PT、APTT的延长,改善脓毒症时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62例作为检验标本提供者,在观察对象平静空腹状态下,选择BD凝血真空采血管以及其他两种凝血真空采血管对每位观察对象随机采集三管标本,按照所使用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将其分为BD组、国产1组和国产2组。经离心处理,分离血浆,立即测定凝血4项,作为即时测定值,BD凝血真空采血管中的血浆标本分别放在冰箱和室温下进行保存,并分别在放置2h、4h、8h后进行凝血4项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然后将BD组的检验结果与国产1组、国产2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将BD组放置与冰箱和室温下的血浆标本放置2h、4h和8h检验值与即时检验值进行比较。结果:与BD组相比,国产1组的PT、APTT、FIB、TT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国产2组的PT、APTT、FIB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但其TT值却显著较低(P<0.05)。与即时检验值相比,冰箱保存2h和4h时的PT、APTT、FIB、TT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冰箱保存8h时的PT、FIB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但其APTT、TT值的检验结果均显著较高(P<0.05)。与即时检验值相比,室温保存2h时的PT、APTT、FIB、TT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室温保存4h时的PT、APTT、FIB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但其TT值的检验结果显著较高(P<0.05)。室温保存8h时的FIB、TT值的检验结果,均与之相当(P>0.05);但其PT、APTT值的检验结果显著较高(P<0.05)。结论:不同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其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凝血检验结果,鉴于此,首先临床需根据不同的凝血真空采血管特征及自身需求选择合理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其次在标本采集后送检时间需控制在2h之内,建议不可超过4h,最后需指定实验室凝血检验影响临床决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康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随机纳入健康女性60例,分别于月经前期、月经期、月经后期采血,检测PT、PT%、INR、FBG、APTT、TT等凝血指标,并对各期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来评价健康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月经前期PT:11.4±0.78;PT%:107.5±10.6;INR:0.95±0.06;Fbg:2.47±0.46;APTT:28.02±3.58;TT:18.9±1.7。月经期PT:11.6±0.84;PT%:107.5±10.4;INR:0.96+0.06;Fbg:2.49±0.48;APTT:27.86±4.14;TT:18.7±1.9。月经后期PT:11.6±0.94;PT%:107.2±11.1;INR:0.96±0.08;Fbg:2.58±0.48;APTT:27.89±3.75;TT:19.1±2.2。所有指标在各期均在参考值范围内;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月经前期、月经期、月经后期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女性月经期机体的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月经对她们的影响可能在机体可代偿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门静脉内反复注入葡聚糖微球建立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结合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高压症犬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研究其发生机制.方法 16只犬建立门静脉插管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0),实验组经导管向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每5天1次,共6次,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观察门静脉压力、血常规、肝功能、脾脏大小、肝脏病理变化;并行门静脉系统造影了解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应用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动物经门静脉注射葡聚糖微球后门静脉压力立即升高,术后4个月门静脉压力仍维持在(23.35±2.63)cmH2O,血常规、肝功能基本正常,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汇管区纤维化明显;门静脉系统造影可见门静脉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形成.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4个月实验组犬的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血管管径增宽;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轻微改变;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增加;肝动脉、脾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结论 经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栓塞门静脉末梢可以建立稳定的犬门静脉高压症模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测定显示血流速度减慢,肝动脉、脾动脉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53 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临产孕妇组的PT (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鼠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模型。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结果:门静脉完全结扎后两周,实验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0.90±3.27)cmH_2O vs(11.43±1.55)cmH_2O,P<0.01)],食管下段黏膜下血管数量及血管截面积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可建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7.
屈玲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4,33(11):1717-17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下APTT、PT、TT、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检测结果显示:PT、APTT、TT明显延长,FIB逐渐下降;A、B、C级中的APTT、PT、TT、FIB值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围术期检测凝血状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需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同步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结果 胆囊结石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L值明显增大,表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R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与纤维蛋白原(FIB)呈负相关.α角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MA值与FIB呈正相关,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两者可起到互补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于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指导输血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了解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临产妇行凝血指标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血凝仪分别检测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对比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PT、APTT、TT、FIB分别为(10.7±0.2)、(27.9±2.6)、(15.8±0.6)、(4.4±0.2),对照组分别为(12.3±0.5)、(32.1±2.1)、(16.3±0.1)、(2.8±0.2),此四项凝血指标,两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妇较非妊娠育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妇行凝血指标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模型。方法采用凝血酶(100U/kg×1h)和氨基己酸(50mg/kg×1h)静脉滴注造成家兔急性DIC模型,以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以及肺、肾微血栓形成为观察指标。结果模型组PT进行性延长、PLT进行性下降、FIB进行性降低、3P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且肺、肾病理切片有微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凝血酶和氨基己酸静脉滴注能够成功地诱发D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