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慢性脑供血不足新思维(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第5期)4关于诊断标准在复习了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各种诊断标准后,我们提出的诊断标准为:4·1年龄大于60岁(可放宽到45岁以上)。4·2有引起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引起脑动脉硬化等结构性血管病变及慢性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旁证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史(危险因素);有慢性心衰或长期低血压等病史(脑灌注不足);或冠心病、周围动脉(眼动脉、颞动脉、桡动脉等)硬化表现;或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动脉硬化或血管狭窄旁证)。4·3有慢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如头晕、头昏、头胀痛,记忆力减退(以近记忆力明显),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能…  相似文献   

2.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硬化症的概念和临床诊断标准长期存在分歧,为了避免人们一直使用所谓的脑动脉硬化症病名引起的概念混乱,日本厚生省委托"关于脑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研究班"进行研究,对脑动脉硬化症做了更正提案,从而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概念,1991年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正式命名,后来不断研究完善并逐渐被各国学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3.
慢性脑循环不全症是在对既往脑动脉硬化症认识的基础上,由日本学者新提出的诊断名称,是 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弥漫性脑血流减少、代谢降低,而出现头痛、头痛、眩晕等自觉症状,被认为是脑梗死前状态,应积极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脑功能出现障碍,大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是较常见,是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的一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症状,而CT检查又未显示脑实质性病变[1]。近年来,笔者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和认知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脑动脉硬化症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脑动脉硬化症的几点意见苏镇培,黄如训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WHO国际疾病分类的ICD—9和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病分类草案》还有这一病名[1].但到1989年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非常常见,包括TIA、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等,本研究应用超声技术检测1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了解其硬化程度,并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4月29日~2005年8月10日住院或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其中男99例,女45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诊断TIA者18例,单灶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50例,脑供血不足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其中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10—2013-10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血管狭窄分为A、B组,A组72例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B组48例为无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间隔6月复查1次MRA、MRI,比较脑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情况,观察供血区有无新发梗死,总结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 A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69.44%、65.28%、62.50%,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相对复杂,但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其病理机制。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进程,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与预后,需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程度作评估,并给予针对性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氙气-CT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氙气-CT(Xe-CT)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初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TCD等血管检查及Xe-CT脑血流检测,以明确诊断.结果 9例患者Xe-CT检查提示存在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低,可明确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6例患者Xe-CT脑血流检查未见异常,还需结合其它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论 Xe-CT能够判定患者脑缺血区域、范围及程度,可以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CT与CT或MRI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10—2011-10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60例,全部进行SPECT与CT或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情况。结果经临床检查,SPECT临床诊断阳性率100%,CT临床诊断阳性率71.11%,MRI临床诊断阳性率86.67%。SPECT和CT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5)。SPECT和MRI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 SPECT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敏感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中脑红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节苷脂GM1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慢性脑供血不足模型组、神经节苷脂GM1干预模型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供血不足动物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GM1干预组每天腹腔注射GM130mg/kg,持续2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只作双侧颈总动脉分离,不行血管结扎,其余步骤同模型组。结果 脑红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中,在大脑中分布广泛。假手术组大鼠皮质和纹状体中有一定数量的脑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慢性脑供血不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GM1干预组较模型组进一步增加。结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后脑红蛋白的表达有部分代偿性提高,GM1可部分提高脑红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或)低灌注,引起脑血流量低于脑生理需要所致的全脑或区域性代谢障碍,引发波动性、轻度脑功能障碍而无明确定位体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这是一个在高龄人群中的常见慢性疾病,是结构正常的脑血管与严重急性狭窄、闭塞的脑血管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的血管结构,是正常脑功能与发生偏瘫、偏感、偏盲、失语,甚至昏迷脑功能或(和)组织损害的急性脑衰竭间的以轻度脑功能损害为主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及灌注成像诊断慢性脑供血者的差异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5-2014-05接收治疗的3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30例为对照组,在诊断过程中使用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技术检对比分析2组最终检测结果。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是常见症状,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成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诊断效果较好,而CT血管造影技术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经体外反搏(ECP)治疗135例患者疗效分析略加讨论如下:一般资料本组收集住院病例经体外反搏治疗脑缺血性疾病135例,按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为脑供血不足88例,脑梗塞恢复期47  相似文献   

14.
报告1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老年51例,均经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确诊。老年人SA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如非老年典型。头晕、意识障碍、精神障碍、伴有胶体瘫瘦,老年人SAH较非老年人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多有脑萎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长期供血不足、脑神经细胞功能减退及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等使脑供血不足、脑缺氧及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影响家利春,谭斐,牛世贵,张德英资料和方法1、对象:按1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门诊选入脑动脉硬化症140例,男女各70例,年龄54-72岁,平均61±3...  相似文献   

16.
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乐喜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疗效。方法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140例,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龄(6318.9)岁,给予尼麦角林10mg,3次/d,连服8周,分别于4周和8周时随访1次。结果治疗8周时头晕、头重及失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83.3%及88.2%,疗效明显优于治疗4周时,且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动脉硬化症者,更高于正常健康人。 2.完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出血。 3.V111R:Ag 可做为脑动脉硬化症程度指标,可做为脑血管病一项辅助诊断。不能做为病程观查和疗效判定的指标。 4.V111R:Ag增高是预报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由于脑内小血管的广泛硬化,引起脑供血障碍和脑的弥漫性改变。临床常见且易与有些疾病相混淆造成诊断方面的错误。诊断从脑动脉硬化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来看,其主要变化是脑缺血、缺氧,继此而产生的脑代谢障碍和脑组织退行性变。临床早期呈缺血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晚期则以缺血性脑实质损害综合征为主。多发生于45岁以后,其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程度、部位及脑组织损害情况有关。一、临床表现: (一)缺血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一致性来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连续纳入的疑诊脑动脉硬化症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分别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症及严重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经TCD及头颅MRA检查,结果同为正常者21例,同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8例,同为中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9例,同为重度脑动脉脑动脉硬化症者29例。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具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SL,t-ASL)是一项新型的磁共振灌注技术,不同于 3D-ASL的非特异性全脑灌注,t-ASL可选择性标记感兴趣动脉以判断单支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在缺 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中,t-ASL可应用于责任供血动脉判断、侧支循环等脑供血代偿评估及围手术 期管理等,本文就t-ASL在以上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