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43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诱发电位(EP)和IgG指数(IgGIndex)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MRI的检测异常率为81.4%,而VEP仅53.7%、BAEP47.5%、IgGIndex57.5%。MRI在显示空间脱髓鞘方面是最敏感的方法,但VEP、BAEP只要有一项异常即判断为EP异常则其异常率高达79.5%,接近MRI。作者认为三者同时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系指人工的或自然的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一种重要方法。EP开始於1913年Pravdish-Neminsky的电生理学实验:电刺激狗的坐骨神经后,可在其皮层脑电图上出现明显的电波偏移现象。从此以后,证明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活动传导到皮层而反映出的记录,因而EP的记录技术便成为追踪研究外周冲动到达皮层通路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脊髓是头部以下运动和感觉的总通道,如发生损伤即可造成皮质和脊髓诱发电位的变化。皮质诱发电位(Corticol Evoked Potentials,CEP)变化正常CEP:刺激周围神经(如胫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PR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三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确诊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对EP进行分层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三种EP的异常率在有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异常率分别为88.00%、66.67%、100%〕与无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SLSEP异常率分别为60.61%、31.71%、79.63%)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RVEP的峰潜伏期(PL)延长及侧间峰潜伏期差值(ILD)增加的异常率之和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病程在20年以内时BAEP异常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SLSEP下肢未引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PRVEP异常率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r=1.7,P<0.01);SLSEP上肢异常率及下肢未引出率也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分别r=1.8,P<0.01;r=1.6,P<0.01)。结论三种EP的异常率与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相关,且与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35例临床、诱发电位及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诱发电位 (EP)、磁共振成像 (MRI)对M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5例M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MRI的检查结果。结果 MS多见于青壮年 ,女性多见 ,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视神经、脊髓、脑干受累多见 ,病程多缓解复发。VEP、SEP、BAEP、头颅MRI、脊髓MRI检查的异常率分别为 81.5 %、76 .2 %、5 2 %、77.8%、87.5 %。结论 M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 ,EP和MRI检查对MS患者临床病灶的确定和亚临床病灶的发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二者结合应用可显著提高MS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后 4、2 4、48、72、96、12 0小时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N2 0 波幅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I、V波幅比值 ;对照组在同样的时段监测上述指标 ,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GCS 6~ 8分的亚低温组降温 2 4小时及其后的两个诱发电位 (EP)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存活比例 (10 /14 )亦高于后者(3 /10 )。GCS 3~ 5分组有无亚低温治疗者 ,其EP检测结果及存活比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EP监测显示 :亚低温对于重型脑外伤中GCS 6~ 8分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 3~ 5分的病例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50例糖尿病进行了听觉、视觉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EP),异常率高达92%,但少数体征阳性而EP正常。分析了可能原因,并探讨了EP异常的可能机制。发现年龄、病程与近期血糖水平与EP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脑变性相关蛋白2(CDR2)mRNA在癫痫(EP)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8例EP患者分成耐药(40例)和非耐药(8例)两组,用基因芯片扫描和FQ-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CDR2基因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基因芯片扫描提示CDR2 mRNA在EP患者与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PCR结果与基因芯片扫描一致。结论EP患者脑组织中有CDR2 mRNA表达,由于其表达产物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CSF)和血液中,因而检测CDR2 mRNA在血或CSF中的表达产物有可能成为诊断EP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诱发电位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发电位(EP)是一种神经电生理诊断工具,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EP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为无创性颅内压监护提供了线索。本文从颅内压增高时,EP变化的病理生理基础、EP的表现以及临床意义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生物学的探讨与心理学的研究常常是互不连系的,本文着重注意近来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皮层诱发电位位(EP)与精神分析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早期体感性诱发电位及刺激阈:Shagass等观察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体感性诱发电位的早期波型,显得特别稳定、增强,但后期波型则减弱且不规则。Shagass 认为早  相似文献   

10.
39例多系统萎缩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探讨神经电生理对MSA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行肢体骨骼肌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39例均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测,3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26例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10例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电生理检查结果与本科检查室正常值比较。结果:肢体骨骼肌EMG和NCV的异常率为36.4%,肛门括约肌EMG异常率为89。7%,均呈神经源性受损表现;诱发电位的异常出现率分别为:BAEP(57.1%)、SEP(34.1%)、VEP(21.4%)。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于MSA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多模式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多模式诱发电位评估缺氧性脑病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对44例心肺复苏后、低血压和(或)低血氧导致的昏迷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并根据Judson、Hall、Cant、Haupt标准进行单模式、多模式以及单模式与多模式之间的比较。结果单模式和多模式各分级标准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级别越高,预后越差。体感诱发电位预测准确性(Judson标准为84.1%)高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Hall标准为79.5%)。多模式诱发电位预测准确性(Cant标准为88.4%)高于单模式诱发电位。结论多模式诱发电位能更好地反映缺氧性脑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Cant标准简便易行,预测准确性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糖皮质激素可能直接作用于脱髓鞘轴突,对多发性硬化(MS)脱髓鞘区受损之传导性神经纤维有效,故作者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d×3天)静脉输入治疗8例MS 和2例急性视神经炎(ON),用诱发电位(EP)作前瞻性研究,结果如下:一、治疗前后之平均EP 值,除2例外均相同,但个体间有差异。二、视诱发电位(VEP):13只受检眼治疗前后的潜伏时延迟是相等的,但波幅均有增加(仍未达到正常),1只受检眼治疗前未见VEP,治疗后则出现,但有延迟。三、脑干听诱发电位(BAEP)2例呈双侧潜伏时延迟,1例有脑干损害征者未引出BAEP,这3例治疗后潜伏时均无改变。四、体感诱发电位(SEP):刺激正中神经见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s)和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MS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9.57%(48/69)、50.72%(35/69)、55.07%(38/69)、42.03%(29/69)、78.26%(54/69)。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6.96%(60/69),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EPs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1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15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EPs检查可见异常。结论 MRI和EPs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诱发电位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37例焦虑症组(AD)、32例抑郁症组(CD)及36名正常成人对照组(NC),应用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以及光、声刺激,进行视觉诱发电位(VEP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检查.结果 AD组、CD组和NC组在潜伏期P 2(Fz脑区),波幅N 1(Cz脑区)上有差异显著性(P<0.01).与NC相比,AD组潜伏期P 2前移(Fz脑区),波幅P 2下降(Cz脑区).与AD组比较,CD 组潜伏期延长.CD组潜伏期变化方向与AD组相反.结论 AD组和CD组改变与欧美报道相似.AD和CD诱发电位的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患者阴部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对42例女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及波幅的检测,并与40例不伴有周围或中枢神经病变的成年女性患者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BCR和SSEP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阴部神经的损害,BCR和SSEP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临床分度及头部CT检查并进行比较,对其中41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进行早期干预,随访至1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及预后。结果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为61.19%(41/67),分别与临床和CT分度相关(χ2=21.660,35.288;均P=0.000);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主要表现为Ⅴ波异常(χ2=20.659,27.171;均P=0.00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头部CT检查比较,其灵敏度为80.00%(40/50),特异度94.12%(16/17),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3.58%(56/67)。经早期干预治疗随访1年后仅23.68%(9/38)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呈现异常,主要以Ⅴ波异常为主;DQ值异常者31.58%(12/38),其中9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临床分度均为重度。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经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的检测方法,可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及多种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EPs)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91.2%(62/68)、80.9%(55/68)、82.4%(56/68)和77.9%(53/68),且均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两项或多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多发性硬化,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常和轻微脑功能障碍患儿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上海市六个区的88例正常儿童及127例轻微脑功能碍障(MBD)患儿的诱发电位(EP)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 对照组88例正常儿童(男45例,女4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自发和诱发脑电特征。方法应用脑电图和多项脑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26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P300等检测。结果(1)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EEG异常率及异常者的EEG表现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EEG异常率及异常者的EEG表现与对照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2)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BAEPⅢ波和Ⅴ波绝对波潜伏期延长及绝对波幅降低,VEP的P2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或P<0.01),且轻、中、重度患者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和多项脑诱发电位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有可能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辅助的脑电生理诊断方法,也是近年来提出病因假说的间接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CSF)阿片肽———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络酮组加用纳络酮3.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14d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的含量,分析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上述指标变化的关系并与正常组(正常血浆组及正常CSF组)比较;对两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比较。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与两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1);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脑出血量与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3、0.480、0.645、0.380,均P<0.01);(2)治疗后纳络酮组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GCS、NDS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和CSF中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纳络酮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及CSF中阿片肽含量,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