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剪切波速(SWV)与血清学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慢性肝纤维化患者(肝纤维化组)及5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测量SWV,并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以肝穿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指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肝纤维化效能。结果肝纤维化组和对照组肝脏SWV、血清HA和LN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Ⅳ和PC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SWV、LN、HA、cⅣ和PCⅢ诊断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72、0.68、0.53和o.50,SWV、LN和HA诊断肝纤维化界值分别为1.35m/s、46.21ng/ml和66.34ng/ml,其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78.34%、65.56%和57.48%,特异度分别为83.23%、73.35%和67.46%。结论swV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非创伤性指标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的关系、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S0期3例,S1期15例,S2期17例,S3期18例,S4期7例,分别占总数的5.0%、25.0%、28.3%、30.0%、11.7%。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血清HA、LN、PCⅢ、PCⅣ水平均逐渐提升(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HA、LN、PCⅢ、PC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逐渐延长(P0.05),门静脉最大流速逐渐降低(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和门静脉最大流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超声检查等非创伤性指标显著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放免法检测HA、PⅢP、Ⅳ—C、LN含量并以正常健康组作为对照。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HA、PⅢP、Ⅳ—C、LN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升高阳性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以上指标检测对其肝纤维化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能。方法采用SurperSonic Imagine AixPlorer型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仪,检测128例血吸虫肝病患者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根据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将其分为5组,比较5组间弹性模量平均值的差异,并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弹性模量平均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血吸虫肝病肝纤维化S0期、S1期、S2期、S3期、S4期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10,P=0.035);S0期弹性模量平均值与S2期、S3期、S4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与血清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r=0.461、0.522、0.452、0.381、0.721,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对肝纤维化≥S1期、≥S2期、≥S3期和S4期的诊断阈值分别为6.8、8.9、11.5和14.6kPa,AUC分别为0.941、0.931、0.925和0.912。结论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可较准确、无创地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癌(HCC)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是否加快肝纤维化的发展趋势。方法 选择20例原发性肝癌(HCC)首诊病人,共行3次TACE术,手术间隔时间为1个月,定期测量肝纤维化4项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的含量,并选取20例健康人测量以上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经统计检验发现HCC病人肝纤维化4项指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TACE术后4项指标呈进行性增高,第2次TACE术后1个月复查变化明显(P<0.05),第3次TACE术后复查指标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 重复进行TACE治疗HCC将加快肝纤维化发展趋势,在行TACE治疗时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提出在行TACE的同时须加强护肝及肝纤维化逆转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ACE术中小剂量化疗灌注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56例不可手术切除的PHC患者接受4次超选择性TACE,按化疗药物剂量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组(n=24)给予小剂量化疗药物;常规剂量组(n=32)给予常规剂量化疗药物。比较两组第1次TACE术前与第4次TACE术后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C型胶原(Ⅳ-C)]及近期疗效。结果常规剂量组术后4项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小剂量组术后4项肝纤维化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治疗PHC时,采用小剂量灌注化疗药有利于减缓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判断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收集311例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为A组(S1期,161例)、B组(S2期,66例)、C组(S3期,39例)、D组(S4期,45例);另选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的肝脏超声弹性成像VTQ值。结果 A、B、C、D组及对照组VTQ值分别为(1.41±0.24)m/s、(1.66±0.42)m/s、(2.01±0.60)m/s、(2.44±0.81)m/s、(1.06±0.17)m/s,A、B、C、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当VTQ阈值为1.20、1.51、1.60、1.93m/s时,诊断S1期、S2期、S3期及S4期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40%、84.02%、93.30%,73.32%、73.91%、79.54%,82.12%、73.11%、84.58%和73.29%、85.33%、85.41%。结论肝脏超声弹性成像VTQ值为判断肝纤维化分期较为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常用的非创伤性指标中筛选出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并进一步建立评分系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收集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3项非创伤性指标值,分析这些指标与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筛选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继续用Bayes逐步判别并分析筛选出具有判别作用的指标,从中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以建立评分系统用于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并验证此评分系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共筛选出20项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继续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并筛选出白蛋白、Ⅳ型胶原及脾长径建立评分系统,取总分4分为诊断截断值,以该评分系统区分S0~2及S3~4纤维化的符合率为70.9%,诊断S3~4纤维化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7%和71.7%。结论白蛋白、Ⅳ型胶原及脾长径3项指标组成的评分系统可以较好地区分S1~2及S3~4肝纤维化,符合率为70.9%。  相似文献   

9.
脾切除对大鼠肝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脾脏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探讨脾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四氯化碳和乙醇诱导Wistar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从造模前、肝纤维化期(早期肝硬化期)、肝硬化期三个层面观察脾切除组、脾大部切除组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以血常规三项指标动态观测整个实验中脾功能状态,并观察对比脾大部切除前后脾脏病理改变。结果 血清HA、CV、IV、PCⅢ与肝纤维化各个时期病理改变有相关性,血清LN与血清HA、CV、IV、PCⅢ变化趋势相同,但敏感性较差,从敏感性与特异性综合考虑可见血清HA〉CV、IV〉PCⅢ〉LN、PLT、WBC、RBC与脾功能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敏感性RBC逊于PLT、WBC。脾切除可明显减缓肝纤维化诱导进程,对已形成的肝纤维化模型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结论 在减缓和逆转肝纤维化中脾切除术作用明显。当脾脏发生病理改变至脾功亢进时引起贫血,并明显促进肝硬化,似予全部切除为佳。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CV、IV、PCⅢ、LN与肝纤维化的病理诊断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无损伤诊断的依据,推荐前三项指标联合应用。PLT、RBC、WBC与肝纤维化及脾功亢进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脾亢分级的参考指标,其中PLT、WBC在肝纤维化及脾功亢进形成过程中变化较早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不同分期的血清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的临床意义,我肾病科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CRF患者随机进行了HA等相关指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既往使用干扰素失败治疗目前已停药的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扶正化瘀胶囊(实验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疗程24周,停药后随访12周。从不同时段分析肝纤维化指标、血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肝功能变化,并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停药6周血清TNF-α、TGF-β1、PDGF、HA、LN、PC-Ⅲ、Ⅳ-C、ALT、ALT、AST和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TNF-α和PDGF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和停药6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2周后TGF-β1、HA、LN、PC-Ⅲ和Ⅳ-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和停药6周后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ALT、AST和TBil在治疗的各时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病例易出现恶心、胃胀、乏力等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患者用药后均可显著改善血清TNF-α、TGF-β1、PDGF、HA、LN、PC-Ⅲ、Ⅳ-C及肝功能等其他指标的水平,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肝纤维化血清细胞因子,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不同分期时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变化,初步评价其对肾脏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以及慢性肾脏病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指标水平,同时测定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指标的变化,分析各组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血清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索C、β2微球蛋白血生化等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指标在慢性肾脏病Ⅰ、Ⅱ期中的变化.结果 慢性肾脏病Ⅰ期患者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相关分析表明,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β2微球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相关(r分别=0.664、0.458、0.566、0.369、0.408,P均<0.05).结论 随着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水平逐渐升高,特别是在慢性肾脏病早期(Ⅰ、Ⅱ期)其水平已经升高,可以作为评价慢性肾脏病早期纤维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改善其肝纤维化情况的疗效观察。方法:2005年3月-2008年2月期间门诊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96例,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中药保肝降酶治疗,干扰素治疗组加用干扰素α1b(商品名运德素)50μ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红素(BIL)、白蛋白(A)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以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前型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腹胀、肝区疼痛、脾肿大、肝肿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5),ALT[(55.7±20.2)U/Lvs.(133.4±56.3)U/L,P〈0.01]、BIL[(32.9±21.5)μmol/Lvs.(46.7±26.8)μmol/L,P〈0.01]水平下降明显,血清A[(41.8±7.5)g/Lvs.(37.9±7.8)g/L,P〈0.01]和A/G(1.8±0.6vs.1.7±0.3,P〈0.01)显著升高,HA[(101.8±50.2)ng/mlvs.(149.9±54.3)ng/ml,P〈0.01]、LN[(93.3±23.7)ng/mlvs.(122.1±37.4)ng/ml,P〈0.01]、CⅣ[(104.6±23.1)ng/mlvs.(107.3±34.7)ng/ml,P〈0.01]和PCⅢ[(190.7±59.0)ng/mlvs.(260.1±83.5)ng/ml,P〈0.01]等肝纤维化指标也明显下降,干扰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检查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其肝纤维化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抑制肝纤维化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并以刀豆蛋白(ConA)激活,再用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建立大鼠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以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各模型动物,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Ⅵ型胶原(Ⅵ.C)水平,检测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肝组织及HS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CCl4成功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后能降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HA,LN,PCⅢ及Ⅵ.C)的表达(P<0.05),肝组织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姜黄素处理后,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2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5),活化肝星状细胞MMP-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减少MMP-2表达抑制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脾切除贲周血管离断术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无创性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Child-PughA级12例,B级8例,分别于断流术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DGF、CTGF;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透明质酸(HA)、三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四型胶原(c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ST、ALT)、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WBC及PLT.结果 ①血清PDGF、CTGF及肝纤四项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②总胆红素(TBIL)较术前明显降低;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明显.③白细胞、血小板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断流术不仅能够减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多种并发症,同时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观察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并做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6个月,血清COL-Ⅲ含量由(20.25±3.20)μg/L降至(16.32±2.35)μg/L,COL-Ⅳ由(112.21±23.90)μg/L降至(57.32±18.74)μg/L;血清MMP-1含量由(16.68±8.56)μg/L升至(26.85±8.95)μg/L,TIMP-1由(227.56±76.84)μg/L降至(132.35±62.42)μg/L,各组数据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可缓解肝脏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病理类型 LN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LN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浮肿73例(49.7%)、关节炎66例(44.9)%和皮疹65例(44.2)%,而Ⅲ型 LN 患者浮肿及脱发比例较Ⅳ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Ⅳ型 LN 的血肌酐,WBC、Hb、PLT 损伤较Ⅴ型重、补体更低,平均动脉压比Ⅴ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Ⅴ型的胆固醇、三酰甘油较Ⅲ型和Ⅳ型明显升高;Ⅴ+Ⅲ型尿蛋白较突出,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自身抗体在 LN 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为 ANA 126例(85.7%),抗- dsDNA 90例(61.2%),抗- SSA 89例(60.5%);而Ⅴ+Ⅲ型及Ⅴ+Ⅳ型抗- U1RNP 阳性率分别为10例(90.9%)和11例(68.7%),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组病例以Ⅳ型 LN 为主;不同病理类型 LN 各具一些临床、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浮肿是 L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复合Ⅴ型患者抗- U1RNP 阳性率较高。应注意Ⅴ型复合型的临床、免疫特征,可能预示发病机制不同,指导临床诊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