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GRE-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采取磁共振扫描,行T1WI、T2WI、FLAIR以及GRE-T2WI联合DWI序列成像扫描,对比各个序列成像的敏感性,并分析各序列检出病灶数量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结果:GRE-T2WI联合DWI序列成像病灶检出数量高于其他序列,P0.05;GRE-T2WI序列对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检出率高于其他序列,P0.05;DWI序列对非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序列,P0.05。结论:GRE-T2WI联合DWI序列成像有利于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灶检出率,能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资料,诊断价值显著,可作为磁共振检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总结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存活3l例,其中良好13例、中残7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7例,死亡率35.4%。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上以伤后长时间昏迷,CT表现脑实质小灶性出血、密度减低或正常为主要特点,治疗以早期治疗、保持呼吸道通道、亚低温、防止并发症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手术治疗33例,开颅或微创血肿清除术4例;恢复良好6例(16.2%),中残5例(13.5%),重残9例(24.3%),植物生存7例(18.9%),死亡10例(27.0%).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重、预后差,应给予多途径的综合治疗;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12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分析护理要点。结果:确诊病例12例,经治疗后无1例死亡,全部生存,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儿病情观察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使患儿减轻痛苦、恢复快、预后好,减少患儿住院天数,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亚低温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伟  辛泉 《华西医学》2006,21(4):677-678
目的:探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提高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方法:分析68例不同程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根据Gennarelli(1993)所提出的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组。每型DAI患者均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小时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肛温控制在32~35℃,持续时间3~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亚低温治疗不同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结果:轻型亚低温组6例: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轻型对照组6例:恢复良好4例,中残2例。中型亚低温组17例:恢复良好9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中型对照组17例:恢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重型亚低温组1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重型对照组11例:中残1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可提高轻型及中型DAI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及降低轻型及中型DAI患者的伤残等级与死亡率,但对于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亚低温治疗无明显效果甚至有加重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1998年12月~2005年6月收治的9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按GCS评分,良好20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13例,死亡27例.结论:脑外伤持续昏迷超过6小时,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者,即可诊断为DAI.抓住时间窗综合治疗,可提高DAI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目的:验证氢质子MRI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件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件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伤情预测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参照Cordobes诊断标准,对68例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率高,错迷程度深,瞳孔改变、癫痫及生命体征改变大,但病死率低。结论 小儿DAI发病率高,伤情重,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诊治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96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按照诊断时所用不同诊断方案分成2组,将应用CT诊断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MRI诊断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MRI影像学表现为:患者脑白质区出现间质脑肿胀与脑水肿;观察组病灶(脑深部、脑皮层下、非出血与出血)诊断准确率和阳性诊断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价值较高,能够提高病灶诊断准确率,尤其对患者脑深部病灶敏感性较CT高,可为临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DAI治疗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11例,根据GCS评分,治愈9例,中残11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结论 DAI患者做到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可提高DAI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特殊CT表现及病理机制。方法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图像资料。结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①头部受加速性或减速性旋转性损伤;②伤后即刻昏迷;③生命体征紊乱;④四肢肌张力改变;⑤无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CT诊断标准: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或)大脑中轴区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②弥漫性脑肿胀;③脑室、脑池普遍受压变小/消失;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5mm);⑤合并其他颅脑损伤。结论临床表现结合CT表现可明确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外伤导致原发性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所致的弥漫性脑肿胀属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30例(15%)、中残30例(15%)、重残38例(19%)、植物生存12例(6%)、死亡90例(45%)。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壹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根据GOS评分,16例(50.0%)良好+中度残疾者5例手术治疗,11例高压氧治疗;9例(28.1%)植物生存,其中5例有"中间清醒期";7例(21.9%)死亡。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意识障碍重,部分患者有"中间清醒期"但易恶化,预后差。影像学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加强重症监护,及时复查CT/MRI,采取有效救治措施是提高生存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评分:治愈23例(31.1%),中残27例(36.5%),重残或植物生存16例(21.6%),死亡8例(10.8%)。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动态影像学检查,GCS评分、昏迷时间、瞳孔变化、出血灶部位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综合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和分析。方法:对3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采用COS评分:轻型病人9例全部恢复良好。中型病人13例,其中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重型病人12例,其中恢复良好1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是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治疗措施,提高其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GCS评分、头部CT及MRI、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按GOS评分,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6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较差。严格的呼吸道管理、亚低温治疗、钙离子拮抗剂、高压氧治疗及积极防治并发症为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和特点。结果CT显示84个病灶,MRI显示264个病灶,CT敏感性只有MRI的10%。结论MRI检查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随着MRI设备的普及,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行MRI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治疗措施,提高其治疗成功率.方法:对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植物生存4例(占8.3%),重残5例(占10.4%),良好21例(占43.8%),死亡18例(37.5%).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较差,对DAI进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减少病残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华北石油总医院近5 a来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死亡57例,植物生存22例,重残23例。结论 DAI患者诊断主要依据于头部CT和临床表现,患者昏迷时间愈长,死亡、残废率愈高。  相似文献   

20.
盐酸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9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 ,DIA)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 ,患者昏迷时间长 ,伤残率、病死率高[1] 。本院 1999年 1月至2 0 0 1年 8月应用盐酸纳洛酮 (金尔伦 )注射液辅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96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6例 ,男 6 5例 ,女 31例 ;平均年龄 33.8(18~ 6 5 )岁。另将 1995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治疗的同类患者 9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伤、手术治疗至入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诊断标准 ①头部有加速性损伤病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