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92例初次发生STEMI的非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后测定的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分A组(应激性高血糖组)41例和B组(血糖正常组)51例。平均随访1.5年。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是44.6%(41/92)。A和B组间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8.952,P=0.013)、心功Killip分级越高(OR=3.530,P=0.048)、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越高(OR=9.408,P〈0.001)均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Cox回归对A和B组患者1~2年内发生的死亡风险进行分析,提示应激性高血糖是远期死亡(RR1.532,95%CI1.004--2.337,P=0.048)的独立预测因子。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远期死亡风险是正常者1.557倍(P=0.041)。结论女性、Killip分级、CK.MB增高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应激性高血糖可能是STE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加重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08至2009-04初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且在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29例非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121)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208)两组,随访50天,进行应激性高血糖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死亡发生风险的Cox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36.8%(121/329),50天内总病死率是8.5%(28/329).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P<0.001]、女性患者较多(33.1%vs 13.9%,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2.9%vs 15.9%,P<0.001),血糖浓度较高[(9.1±3.3)mmol/L vs(5.4±0.4)mmol/L,P<0.001],病死率较高(16.5%vs 3.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高龄[比值比(OR)1.024,95%可信区间(CI)1.001 to 1.047,P=0.043],女性[OR 3.013,95%CI 1.617 to5.616,P=0.001]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OR 2.161,95%CI 1.532 to 3.048,P<0.001]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50天内发生的死亡进行分析,提示应激性高血糖是死亡[OR 2.459,95%CI 1.022 to 5.921,P=0.045]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龄、女性、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老年女性心功能愈差愈容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HR)对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STEMI的非糖尿病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计算SHR,根据患者院内死亡及MACCE事件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MACCE组及非MACCE组,其中MACCE的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心源性休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死亡及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 164例,死亡组年龄、心率、多支病变比例、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率、谷草转氨酶、肌酐、入院即刻血糖、SHR、hs-CRP、BNP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5),男性比例、急诊血运重建率、HGB、白蛋白、LVEF显著低于存活组(P <0.05)。MACCE组年龄、心率、IABP使用率、WBC、AST、肌酐、即刻血糖、SHR、hs-CRP、BNP、cTnI显著高于非MACCE(P &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PA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STEMI患者1113例,根据出院时患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92例和存活组1021例。采用Cox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不同NPAR水平患者院内生存率。结果死亡组年龄、心率、Killip≥Ⅲ级、心力衰竭、脑卒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白蛋白、肌酐、NPAR、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和LVFE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PAR为影响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4.026~8.362,P=0.000)。NPAR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CI:0.852~0.915),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76.5%。结论入院时STEMI患者NPAR水平对院内死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ACS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n=540)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n=2314)组。术后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两组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著。与NSTEACS组相比,STEMI组患者1年、2年的全因死亡,MACCE风险显著升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而第二年死亡风险升高不明显,NSTEACS患者1年和2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源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MACCE无显著差异,STEMI也不再是MACCE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而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ACS类型不影响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1年、2年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STEMI是全因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其作用与ACS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6.
入院血糖水平对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 d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7446例12 h内STEMI患者以入院时不旧的血糖水平和有否糖尿病史分成4组(高血糖定为入院血糖>10 mmol/L),Ⅰ组:无糖尿病史且血糖正常组(对照组);Ⅱ组:有糖尿病史但血糖正常组;Ⅲ组:无糖尿病史但高血糖组;Ⅳ组:有糖尿病史且高血糖组.结果 入院高血糖两组患者30 d病死率和MA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Ⅰ组8.6%比Ⅲ组17.1%、组Ⅳ18.6%;MACE Ⅰ组21.6%比Ⅲ组36.3%、Ⅳ组38.8%;P值均<0.001).Ⅱ组与对照组相比,30 d病死率没有明显增加(11.6%比8.6%,P=0.09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Ⅲ、Ⅳ组的死亡危险分别为Ⅰ组患者的1.51倍(P<0.001)和1.83倍(P<0.1301);入院血糖水平是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水平每升高1 mmol/L,病死率增加5%(OR 1.05,95%CI1.04~1.07,P<0.001),而糖尿病史对30 d病死率不具有独立预测价值(OR 1.11,95%CI 0.87~1.42,P=0.412).结论 入院高血糖STEMI患者30 d病死率和MAC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入院血糖正常者,入院高血糖为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与近期病死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患者484例,根据RDW值分为4组:A组(RDW<12.30%)、B组(12.30%≤RDW<12.90%)、C组(12.90%≤RDW<13.51%)和D组(RDW≥13.51%)。对4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随访进行比较。结果4组患者RDW、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40%、B型病变、C型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21),随访结果显示,4组患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MAC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2、P=0.002和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显著提高全因死亡(HR1.577,95%CI 1.196~2.079,P=0.001)和MACCE(HR 1.456,95%CI 1.154~1.838,P=0.002)的发生率。D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于置入DES的急性STEMI的非贫血患者,RDW升高是一个预测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10例老年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患者(CTO组,n=30)与非梗死相关血管无CTO患者(无CTO组,n=180)临床资料。随访12个月。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TO组院内死亡率、术后1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CTO组(16.67%比6.11%,P=0.03;20.00%比8.39%,P=0.0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源性休克、左前降支血管梗死是老年STEMI患者院内死亡和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预示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不佳或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01至2014-12我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20例,分为发生院内MACE组(n=47)和正常出院组(n=273)。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LR是否可以作为STE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NLR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LR患者(比值比=3.19,95%可信区间:1.55~2.65,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NLR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05,95%可信区间:1.59~10.54,P=0.015)。结论:入院早期高NLR与STE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相关,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血糖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院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糖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人选356例北京地区17家三级和二级医院所有在24h内人院且符合STEMI诊断标准的患者。以入院血糖水平〉11mmol/L判定为高血糖,分为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和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情况。院内心血管事件定义为院内再发心肌梗死、新发生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卒中。结果356例STEMI患者中,存在急性高血糖患者共81例(22.8%)。其院内病死率较无急性高血糖患者显著增加(13.6%比5.1%,P=0.009),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显著增多(32.1%比20.4%,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示,人院急性高血糖(OR1.615,95%CI1.116~2.338,P=0.011)为STEMI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EMI急性高血糖患者院内死亡及发生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高于人院血糖正常者。人院高血糖为STEMI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入院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就诊的1 322例STEMI患者,分为工作时间入院组518例(39.2%)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804例(60.8%)。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OTD)、入院至球囊扩张(DTB)、发病至球囊扩张(OTB)时间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MACCE发生情况。结果 1 322例STEMI患者中,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比较,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水平较低,而血肌酐和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均为P0.05)。工作时间入院组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5.4%比7.0%,χ~2=1.288,P=0.256)和中位随访时间2.6年的MACCE发生率(27.9%比25.6%,χ~2=0.718,P=0.397)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6.6%(χ~2=6.388,P=0.011),亚组分析显示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DTB时间显著低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75.0(57.3,103.0)min比89.0(67.0,115.0)min,Z=-3.784,P=0.000],但OT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2.0%比2.9%,χ~2=0.507,P=0.476)和远期MACCE发生率(18.4%比22.2%,χ~2=1.078,P=0.299)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单中心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存在更长的院内救治时间延迟,但入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缩短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是否有利于改善首诊于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方法入选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STEMI患者200例,记录D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症状-球囊扩张(S2B)时间。根据D2B时间将患者分为D2B60组148例和D2B≥60组52例。比较两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和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随访观察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D2B时间与MACCE发生的关系。结果 D2B60组FMC2B时间及S2B时间较D2B≥60组短(P=0.013;P=0.027)。与D2B≥60组相比,D2B60组患者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减低(P=0.008;P=0.047)。Cox回归分析发现,D2B时间60 min与MACCE发生相关(HR 0.440,95%CI 0.224~0.862,P=0.017)。结论对于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控制D2B时间60 min可以减少S2B时间,降低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或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死亡原因。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STEMI患者317例,分为有高血压史STEMI组(高血压组,n=166)和无高血压史STEMI组(非高血压组,n=151)。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死亡可能原因。结果高血压组平均年龄高于非高血压组[(66.3±11.5)比(60.9±14.9)岁,P0.05]。高血压组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0.1%比17.1%;12.7%比3.3%;均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心率、心源性休克及节段性运动异常为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入院时收缩压及合并心房颤动是STEMI合并高血压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均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STEMI患者年龄较大,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发生率较高。入院时心率、心源性休克及节段性运动异常可能为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烟是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方法:入选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因AMI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监测空腹血糖,并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按照年龄(±5岁)、性别、合并疾病等资料进行1∶1匹配。分别调查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并进行心肌梗死相关资料比较。结果:研究收集646例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及样本含量计算要求,吸烟组入选223例,按照性别、年龄、AMI病史等条件要求匹配非吸烟组患者223例。吸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高于非吸烟高血糖组[(7.5±2.9)vs.(6.8±2.5)mmol/L,P0.05];[(5.6±0.4)%vs.(5.4±0.4)%,P0.05]。AMI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27.1%,吸烟组患者明显高于非吸烟组(35.0%vs.19.3%,χ~2=13.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AMI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增加非糖尿病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94例AMI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进行测定 ,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 ,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 ,观察 2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  94例AMI患者急性期有 32例出现高血糖 ,发生率为 34 0 % ,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 ,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有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 ,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新发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发急性脑出血患者116例,根据入院时空腹血糖分为正常血糖组56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或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分析新发急性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预后劣于正常血糖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30 ml〔OR=8.21,95% CI(2.20,25.39)〕、有并发症〔OR=6.67,95% CI(1.35,18.60)〕及应激性高血糖〔OR=4.41,95% CI(2.07,8.61)〕是新发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与新发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关,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糖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完成的择期单纯OPCAB手术648例。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再血管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MACCE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48例患者平均随访(91.7±20.9)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有53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8.2%,共计有59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595例患者中有132例发生MACCE。MACCE者与非MACCE者在年龄、术前血肌酐、术前尿素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2,95%CI:1.001~1.043,P=0.0440)、女性(OR=1.638,95%CI:1.063~2.524, P=0.0252)、术前尿素氮(OR=1.177,95%CI:1.089~1.272,P0.001)、术前谷草转氨酶(OR=1.012,95%CI:1.000~1.024, P=0.0466)、COPD(OR=3.329,95%CI:1.692~6.552,P=0.0005)、脑梗死史(OR=1.656,95%CI:1.059~2.592,P=0.0271)是OPCAB后远期MACCE的危险因素,LVEF(OR=0.977, 95%CI:0.961~0.994,P=0.0083)是OPCAB后远期MACCE发生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MACCE发生的风险越低。结论:本研究发现年龄、女性、术前尿素氮、术前谷草转氨酶、COPD、脑梗死史是OPCAB后患者远期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连续收治的1630例初发心肌梗死不伴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1338例初发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不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无糖尿病患者2048例,其中心肌梗死组1165例,脑梗死组883例。将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糖7.8 mmol/L定义为高血糖,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心肌梗死患者1165例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7.2%(201例);脑梗死患者883例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为5.4%(4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77,P0.01)。(2)心脑血管疾病应激性高血糖(249例)与非应激性高血糖(1799例)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显示,两组高脂血症、饮酒史、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年龄、心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中白细胞计数、尿素氮、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率(OR=1.013,95%CI:1.002~1.024)、血中白细胞计数(OR=1.109,95%CI:1.508~1.163)、三酰甘油(OR=1.174,95%CI:1.042~1.322)是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19,95%CI:1.006~1.033)及血中白细胞计数(OR=1.132,95%CI:1.009~1.268)是脑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急性脑梗死,血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两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本院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共214例。比较无CTO病变患者(n=187)与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病变患者(n=27)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短期和远期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TO病变患者相比,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院内死亡率(18.5%对6.4%,P=0.03)及远期死亡率(22.2%对8.6%,P=0.04)。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1,95%CI:1.8~4.2,P=0.02),但不是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95%CI:0.6~2.1,P=0.76)。结论: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CTO增加STEMI患者PCI后院内死亡率,但对远期临床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