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文献复习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整合分析,筛选出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常见到的62项症状及舌脉象,制定出统一的证候学科研观察表,对26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结果 初步总结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核心症状及周边症状的特征性表现,并提出了以风邪犯肺为核心证型,其余5个基本证型(寒邪侵肺、热邪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肺气亏虚)可相互并见的证候学演变规律.结论 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是致病的关键所在,疏风必须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条件概率、阈值界定等统计的方法,针对4个时点2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数据,研究其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的演化规律。[结论]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结论]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ARS中医证候学表现,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中医证候学研究采用调查工具为SARS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在疾病早、中、后三期进行现场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评价以观察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同期对照进行。[结果]SARS中医证候表现分为三期五证,三期为发热期(1~7d)、喘憋期(5~14d)和恢复期(14~21d以后);五证之中邪袭肺卫证多见于发热期,疫毒壅肺、肺闭喘憋多见于喘憋期,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多见于恢复期。疗效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均可提高血氧饱和度,两组未见明显差异,其中中西医结合组对恢复正常后的血氧饱和度波动范围有明显的趋稳作用;病死率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20%(5/20),西医组为30%(6/2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降低SARS病死率的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在SARS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研究归纳肾阴虚证症状表现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09年发表的有关肾阴虚证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纳症状表现特点。[结果]检索文献1 793篇(含有肾阴亏虚,肾阴不足和肾阴虚3个证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716篇,涉及症状2 694条,进行归纳总结后,出现频次在30次以上的症状共有34种,腰膝酸软、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失眠、五心烦热、咽干口干等出现频次较高。[结论]通过对文献整理分析,以期对肾阴虚证的辨证和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cmentia,VD)中医病机理论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归纳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以及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结果: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应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源,标实即痰热瘀浊等毒邪,毒损脑络为发病之机.血管性痴呆病情演变规律上呈现出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的过程中以阶梯样进展,每期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在于能改善痴呆的症状及缓解病程进展.结论: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应扬长避短,树立预防第一的观念,将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康复护理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综合防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加减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气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糖尿病抑郁症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和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选取2型糖尿病伴轻中度抑郁症气郁化火证且现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理想者64例,以简单随机对照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心理治疗,治疗组予化浊解毒加减方配合心理治疗。12周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中医症状评分、HAMD抑郁评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糖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加减方对2型糖尿病轻中度抑郁症气郁化火证有良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考试心理应激反应状态及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二年级本科中医、中药专业的250名学生,在考试后立即进行问卷调查,量表评定。[结果]多数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以及头项症状和脉象、舌象的异常,睡眠和饮食症状也非常突出。学生表现出的中医心、肝、脾胃的症状明显多于其他脏腑症状,其中定位在心、肝、脾胃的各证型中,又以心脾两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气虚证、肝气犯脾证为多见。[结论]考试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应激源,可以对学生的心身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学生亦可表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候。提示对考试心理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中医药手段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近10年有关抑郁症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抑郁症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选取2001-2010年有关抑郁症的现代文献,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86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证候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肝郁血瘀、气滞血瘀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5%分别是气滞、气虚、阴虚、血虚、热(或火)、神、痰;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肾、心。[结论] 抑郁症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通过文献研究,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 例化疗后气虚证青紫舌患者静脉注射黄芪多糖针剂,并以丹参针剂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舌象、气虚证症状及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青紫舌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轻(P<0.01);治疗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明显缓解(P<0.01),而对照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未见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亦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0.01)。结论 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止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脾气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概念框架为进一步发展量表条目、建立条目池和量表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PRO量表的制作原则及流程,根据脾气虚证的临床特点,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概念、中医整体观念及脾脏的生理功能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结果] 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独立性和社会4个领域,生理领域由脾虚症状、气虚症状、五脏相关3个方面组成;心理领域由消极感受、积极感受2个方面组成;独立性领域由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学习能力2个方面组成;社会领域由社会支持、社会关系2个方面组成。[结论] 通过对脾气虚证概论的操作及界定,初步探讨形成的4个领域9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脾气虚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aD)临床处方的治法及成方规律。[方法]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构建血管性痴呆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及SPSS 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对最终纳入的276个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频数>100次的中药有石菖蒲、川芎、丹参、黄芪、远志、熟地黄,治法上以补肾、活血、化瘀、化痰、益气、开窍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药对18条、药-证组合36条,聚类分析得到具有关联性的类方组合4组。[结论]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以补虚、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注重虚、痰、瘀共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性脑卒中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VD的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VD组,其余81例为非VD组。另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5例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sICAM-1、VEGF水平;比较VD组和非VD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CAM-1、VEGF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非VD组、VD组血清sICAM-1、VEGF水平升高(P <0.05);与非VD组比较,VD组血清sICAM-1水平升高(P <0.05),血清VEGF水平降低(P <0.05)。与非VD组比较,VD组吸烟占比、高血压及NIHSS评分升高(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BMI、饮酒、VD家族史、高盐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多发性脑梗死、脑梗死病史、脑白质疏松、脑梗死部位、梗死范围、职业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881(95% CI:1.521,2.242)]、高血压[O^R=7.043(95% CI:4.123,9.963)]、NIHSS评分[O^R=4.674(95% CI:2.379,6.969)]、额叶脑梗死[O^R=2.396(95% CI:1.985,2.808)]、血清sICAM-1水平[O^R=4.591(95% CI:2.379,6.802)]、血清VEGF水平[O^R=4.889(95% CI:2.147,7.63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ICAM-1、VEGF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最佳截断值为365.41 ng/L和216.52 pg/mL,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AUC分别为0.754、0.793和0.868。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致VD患者中血清sICAM-1高表达,VEGF低表达,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y changes of angiotensin II (Ang II) in plasma,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vascular dementia (VD)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igustrazine (LIG) on VD and its mechanisms on the other hand.Methods: Case grouping: VD group with 50 cases (26 VD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G and 24 with Ginaton); cerebral infarction (CI) group with 62 cases (routine therapy was given) and control group (without organic diseas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ith 26 cases.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test cognitive function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 (FAQ), Hachinski Ischemic Scale (HIS) and P300 peak latency (P300PL).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Ang II by radioimmunoassay (RIA) technology.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CI recovery phase or with control group, Ang II levels in CSF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in VD group (P<0. 01), MMSE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 (P<0. 01), P300PL was markedly prolonged (P<0.01). In VD group, after treatment with LIG or Ginaton, levels of Ang II in plasma or CSF were markedly lowered (P<C0.01). The MMSE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P300PL was markedly shortened (P<0.01). After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LIG and Ginaton therapeutic subgroups (P>0.05).Conclusion: Ang II activity chan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VD. LIG can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in VD. It may be correlated with improving of the disorders of Ang II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undation item: Item provided by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ongqing City(No.5657)  相似文献   

14.
消痰散结法为中医学抗肿瘤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无名肿毒、不瘁不痛、痰核瘰疬、乳腺包块、喘咳痰呜、瘢瘕积聚等症。通过对历代痰证文献关于痰饮的概念、生理、病因、病理、分类、证候特点、治则等方面系统的归纳、总结,阐述了中医关于消痰散结法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文献系统评价方法评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的规律。[方法]制定合格检索策略,全面收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文献,从中西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名称、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进行归类分析,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降维处理,提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核心辨证依据。[结果]共检索文献1 540篇,相关专著136本,最后共有合格研究文献89篇,专著67本。综合文献系统评价、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得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胸闷胸痛,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脘痞满,恶心欲呕,面色晦暗,唇甲青紫,口黏,肢体困重,有痰,舌质暗,舌有瘀斑、斑点,苔腻,白腻苔,脉弦,脉滑。[结论]本研究结果中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舌象、脉象与相关文献一致,临床症状覆盖了文献相关诊断标准的内容,提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候较复杂,兼证较多,可兼气滞、气虚、阳虚、气阴两虚,也可寒化和热化,但这一结果还需临床实践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风先兆证临床特征表现.[方法] 在文献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专家调查问卷,预调查信度(Cronbach α系数):0.96和效度(累积方差贡献率)82.22%,分半信度 (Guttman Split-half): 0.90、分半相关系数:0.87.对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经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提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专家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8份,失访12份,失访率2%(小于<15%),总体信度0.97和效度73.11%,分半信度0.92、分半相关系数0.91.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特征表现如下:病史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年老、环境污染、微循环异常;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衰、体质不良、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腑实壅塞、气候变化、房事不节;证候为气虚血瘀证、痰瘀证、肝风内动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症状有倦怠乏力、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头昏/头晕/目眩、感觉异常/感觉减退、黑蒙、头胀痛、口角流涎/流涎;舌象有舌淡、舌暗/舌黯/舌暗红/舌暗淡、舌绛红/舌红绛、苔薄白、苔白腻、无苔、苔白;脉象有脉弦滑、脉涩/脉细涩、脉细/脉细弱、脉虚/弱. [结论] 以上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前期文献系统评价的结果,对学会标准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理论,认为虚、郁、痰、瘀是肺结节形成的基本病因,痰瘀热郁、毒聚络损是肺结节癌变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复合病机理论从辨五脏以多脏兼顾、辨兼夹以多法并举、辨标本以扶正祛邪、辨转归以阻截传变四个方面探讨复法制方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肺结节中医辨治及组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肖和印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乃内外合邪致病,外因以风邪为首,内因多责之于脾虚痰伏,肝热移肺,病位多与肺、肝、脾3脏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风邪外袭,引动伏痰,肝热夹痰犯肺,搏结气道,气逆不降,咳嗽不止,治疗以疏风柔肝,健脾化痰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模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生发展,以期探讨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痰浊组、血瘀组、痰瘀互结组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血瘀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在8周末,对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假手术组行只穿线不结扎术。采集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指标、心肌酶指标、血流变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标,并评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结果]超声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左心室质量(LV M)显著降低,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s)、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 Vols)显著升高(P<0.05,P<0.01);血脂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降低(P<0.01);心肌酶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M-MB)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1);血流变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BV1/s、BV5/s、BV30/s、BV200/s和PV显著增高(P<0.05,P<0.01);血小板聚集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血小板聚集率(PAR)、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氯唑(TTC)染色:痰瘀互结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结构紊乱,肌纤维空隙较宽,间质水肿,大量炎性浸润、坏死,可见明显白色梗死区域。[结论]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