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儿童疼痛性足副舟骨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取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儿童疼痛性足副舟骨11例(20足)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手术年龄平均(11.81±1.40)岁。术前、末次随访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1.21±3.78)个月。所有病例均愈合,AOFAS中足功能评分术前(70.54±7.4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90.45±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VAS评分术前(4.36±1.28)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内弓角术前为(116.27±3.34)°,末次随访时为(116.13±3.17)°,P0.05。Meary角术前为(5.27±2.41)°,末次随访为(5.09±2.07)°,P0.05。Pitch角术前为(20.54±3.98)°,末次随访为(20.09±3.70)°,P0.05。距跟角术前为(22.45±3.61)°,末次随访为(21.81±3.34)°,P0.05。所有患儿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足的运动功能不受限。结论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重建治疗儿童疼痛性副舟骨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冰  田竞  刘欣伟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2014,27(10):870-873
目的:探讨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年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副舟骨融合手术治疗35例(38足)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7.3)岁;病程3~10个月.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测量影像学数据,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对足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除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53.5±14.7)个月.32例(35足)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3.7±2.3)周.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x2=12.14,P<0.01).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9.4±3.5)°vs (8.3±2.7)°,t=0.736,P>0.05],跟骨倾斜角[(17.7±2.2)°vs(18.9±3.4)°,t=0.794,P>0.05],距舟覆盖角[(14.3±3.4)°vs (12.5±4.6)°,t=0.947,P>0.05]及第1跖楔关节高度[(14.8±3.1)mmvs (15.9±2.8) mm,t=0.81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45.6±5.3 vs 82.5±7.4,t=3.21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当副舟骨骨块较大,不伴有僵硬性扁平足时,副舟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手术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6月,收治33例(40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男14例(17足),女19例(23足);年龄16~56岁,平均30.1岁。均有双侧副舟骨,其中单侧发病26例,双侧7例。出现平足症状至入院时间为7个月~9年,中位时间24个月。中足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为(47.9±7.3)分。X线片检查示,均有足部Ⅱ型副舟骨,足弓高度不同程度丢失,均伴后足轻度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前置带线锚钉重建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0例(36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足部疼痛均消失,足部外观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90.4±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0)。X线片检查,均无内固定锚钉松动、断裂等发生;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跟距角及距骨-第1跖骨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跗骨窦内植骨充填行距下关节融合肌腱修复矫形术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2月,对31例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患者施行手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36.4岁。右足15例,左足16例。发病原因:退行性骨关节炎14例,损伤后遗症8例,感染7例,足部畸形肌腱解剖结构异常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30个月,平均9.5个月。将损伤部位的肌腱进行修复后,在跗骨窦内以自体髂骨植骨并行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28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23.6个月。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30±1.08分,术后平均为79.60±2.14分;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15.40±2.23,术后平均为38.50±2.61;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平均为21.6±3.01,术后平均为37.40±2.83。所有评估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跟骨正位X线片示术前、后距骨纵轴线与跟骨纵轴线交角平均值分别为43.70±1.06°和29.40±0.98°,侧位跟距角分别为48.20±0.85°和39.40±1.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背屈度术前、后分别为39.0±2.4°和38.0±3.2°,跖屈度术前、后分别为19.0±7.4°和18.0±6.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联合跗骨窦内植骨与肌腱修复术,纠正了后足畸形,保留了邻近跗骨间关节的活动,为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加胫后肌腱转位术在治疗合并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行副舟骨切除加胫后肌腱转位术.结果 术后随访19例,时间6~30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足部外观改善.应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由术前平均(57.6±6.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副舟骨切除加胫后肌腱转位术治疗合并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征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16例(16足)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9例(9足),女7例(7足);年龄22~48(32.0±3.4)岁,病程6~60(28±20)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及跟骨外翻角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的评价。结果: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5(18.4±3.5)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足部内侧疼痛消失,运动能力得到恢复。术前负重足侧位X线片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21.51±1.20)°、(10.71±1.52)°、(15.61±1.41)°与术后12个月(31.01±1.62)°、(22.12±2.11)°、(5.10±1.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重足正位X线片示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36.12±2.21)°、(13.41±1.51)°与术后12个月(22.12±2.61)°、(4.30±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负重跟骨轴位X线片示跟骨外翻角(10.80±1.21)°与术后12个月(3.92±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0.56)vs (6.21±2.31),t=2.64,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7.1±4.7较术前51.2±5.6明显提高(t=3.43,P0.05),其中优12例,良3例,差1例。结论: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即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患者能够明显缓解足部疼痛,改善足部外观,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罗杨  齐玮  魏民 《中国骨伤》2021,34(5):448-451
目的: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肌腱镜治疗痛性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19例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痛性副舟骨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4~58(25.9±10.9)岁;均为单侧发病。出现疼痛至入院时间6~60个月。所有患者给予副舟骨切除联合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并应用肌腱镜技术探查胫后肌腱。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中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73(35.0±20.9)个月。VAS 术前(6.33±1.95)分,末次随访(0.20±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_P0.01);AOFAS 评分术前(60.27±21.51)分,末次随访(95.53±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P0.01)结论:改良Kidner手术联合肌腱镜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副舟骨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21-1624
[目的]评估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21例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35岁。比较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跟骨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一跖骨角及足踝功能评分,评估功能(AOFAS)。[结果]平均随访34.20个月(12~30个月),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获得纠正,所有患者对临床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疼痛消失。所有病例均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者,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无足外侧并发症。术前和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1。AOFAS评分从术前的(49.50±4.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3.60±1.90)分,P<0.001。[结论]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是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8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12例伴严重疼痛的单侧成人平足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5岁;左足8例,右足4例;病因学:胫后肌腱功能障碍Ⅱ~Ⅲ期6例,先天性平足症3例,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高弓马蹄内翻足术后平足1例。根据M 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可2足,差10足。对每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联合应用的术式有足外侧柱延长术、跟骨截骨内移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多数骨性手术均辅以了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术后予以短腿管型石膏将足于内翻跖屈位固定,4~6周后换用短腿后托石膏将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后拆除外固定,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2个月。M aryland足踝评分:优7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83.3%。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足弓高度,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约9 mm,侧位距跟角减少约17°,前后位距跟角减少约11°,侧位第1跖距角减少约14°,跟骨倾斜角增加约10°,距舟覆盖角减少约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性化联合术式治疗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Weil截骨治疗(足母)外翻转移性跖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Weil截骨治疗(踇)外翻转移性跖痛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至200:5年联合应用第1跖骨基截骨及Weil截骨治疗伴有外侧跖骨头转移性跖痛的中重度外翻17例25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I-Il跖骨间角(IMA),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选择第1跖骨基底截骨联合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结果]患者(踇)外翻角(HVA)术前为32°±5.7°,术后为12.8°±3.5°;Ⅰ-Ⅱ跖骨间角(IMA)术前为23.2°±3.7°,术后为10.5°±0.7°;AOFAS评分术前45.6±6.9分,术后86.9±4.6分;Weil截骨术后的跖骨短缩3-8 mm,平均4.5 mm;术后18足跖痛症状完全缓解,7例好转,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结论] (踇)母外翻术前应综合分析足部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伴有外侧转移性跖痛的严重(踇)外翻患者,联合使用第1跖骨基截骨和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13例(16足),男4例,女9例;年龄18~64 岁,平均41.3岁。单足10例,双足3例;均有明显的跟骨外翻。术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后足功能,于X线片上测量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CI)、距跟角(TC)、距骨-第一跖骨角(TMT)。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6个月时11例(13足)无任何疼痛,2例(3足)有长距离行走后足部疼痛。术后随访时AOFAS评分从术前(52.4±6.4)分提高至(88.1±2.8)分;负重侧位X线片上足弓高度从(3.8±0.3) mm提高至(12.0±1.1) mm,CI从9.5°±1.1°提高至20.1°±1.5°,TC从47.3°±2.5°改善至32.3°±2.5°,TMT从17.6°±1.6°改善至6.8°±1.0°;负重正位X线片上TC从39.5°±2.3°改善至26.2°±2.0°,TMT从15.2°±1.7°改善至6.3°±1.0°;轴位X线片上跟骨外翻角从11.3°±1.4°改善至4.2°±2.0°。结论 对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治疗,当存在后足外翻畸形时,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有效矫正畸形,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内移截骨治疗扁平足的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取跟骨内移截骨及联合手术治疗扁平足3l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9~50岁(平均26.7岁).术前均摄足侧位及跟骨轴位X线片及跟骨CT,测量第1跖距角5°~32°(平均22.3°).均有跟腱挛缩、外移、跟骨外翻、前足旋前外展(负重位外观),有疼痛,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平均45.8分.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均二级.单纯跟骨内移截骨13例,跟骨内移截骨加跟腱延长4例,跟骨内移截骨加跟腱延长及趾长屈肌腱移位14例.[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8.8个月),内侧纵弓较手术前增加,内侧柱高度由术前(8.5±3.2)mm增至(16.3±4.1)mm(t=8.35,P≤0.001),10例疼痛消失,15例减轻,6例无明显改变.第1跖距角由术前5°~32°(平均22.3°±4.5°)降至0°~7°(平均3.2°±1.4°) (t=22.57,P≤0.001).足外翻及外展明显改善,有效率80.6%(25/31),(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84.5分.[结论]跟骨体部截骨手术治疗可屈性平足疗,能够可靠地纠正平足症的跟骨外翻畸形,部分恢复其内侧纵弓,改善足的负重和足踝部生物力学特性,术中根据情况联合其他术式提高疗效,同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8例单侧胫后肌腱功能不良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36~56岁,平均47岁。左足6例,右足2例;胫后肌腱功能不良Ⅱ期2例,Ⅲ期6例。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为可2例、差6例。对每例患者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足外侧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及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术式。骨性手术一般辅以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其中4例行胫后肌腱前移加强术,2例行弹簧韧带紧缩术,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移术。术后以短腿管型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内翻跖屈位,4~6周后改用短腿后托石膏将患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拆除外固定后,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后优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的足弓高度及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矫正程度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8mm,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4°,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2°,侧位第一跖距角平均减少17°,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11°,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体化联合术式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良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池雷霆  李程  张东  李智  黄波  张廷玖  庾明  王枰稀 《中国骨伤》2009,22(12):933-934
目的:观察及评价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23例25足,全部采用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8~35岁,平均14.6岁;病程6个月~12年。主要症状是跑步或行走后足疼痛,多为间歇性,查体足舟骨粗隆处异常突起伴压痛,X线或CT检查发现副舟骨存在。治疗是以足副舟骨为中心做一长约2cm弧形切口,剖开或部分切断胫后肌腱,暴露出副舟骨并切除,明显突起的舟骨隆突部分咬除和修整,胫后肌腱均予修复。术后佩戴内翻位支具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2周后逐渐弃拐负重,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有残留症状者结合理疗和足弓垫支撑垫等处理措施。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活动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1足,大部分缓解4足(其中3足合并轻度扁平足,1足合并陈旧扭伤)。平均住院5d,无切口感染,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对胫后肌腱损伤小,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术后无须长时间制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临床疗效较好,特别适合无扁平足及陈旧足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腱镜治疗Ⅰ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TTD)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7—2012-11采用胫后肌腱镜手术治疗Ⅰ期PTTD 14例(15踝)。采用踝与后足AOFA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例失访,13例(14踝)获得平均33.1(24~49)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24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50.0±8.1)分提高到(82.1±10.3)分、VAS评分由术前(6.7±1.4)分提高为(2.6±1.9)分,手术前后AOFAS评分(t=-14.505,P0.001)、VAS评分(t=17.047,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观满意度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1例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术后39个月出现滑膜炎复发。主观满意度差的患者伴有强直性脊柱炎。所有患者均未进展至PTTDⅡ期。结论肌腱镜技术是治疗Ⅰ期PTTD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据Johson-Strom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疗效和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12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胫后肌腱功能不全。Johson-StromⅠ期患者行胫后肌腱滑膜切除,或切除病变肌腱后屈趾长肌腱转位重建胫后肌腱功能;Ⅱ期患者采用软组织手术与截骨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包括跟骨内移截骨、屈趾长肌腱转位;Ⅲ期患者行三关节融合术或距下关节与距舟关节融合术。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6~18)个月。1例ⅡB期女性患者因距舟关节明显不稳行距舟关节融合及跟骨截骨术,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距舟关节融合处未愈合,其余患者截骨端愈合且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疼痛VAS评分、跟骨外翻角、正位Meary角、侧位Meary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术前准确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期选择正确、合理的术式是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同时也要重视术后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双楔形"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距下关节"双楔形"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6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Stephen Ⅲ型患者资料,男21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2岁;左足15例,右足11例.其中22例为后足内翻畸形,4例为外翻畸形.26例患者采用距下关节"双楔形"撑开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中行跟骨外侧壁骨赘切除及腓骨肌腱松解;撑开距下关节并刮除软骨关节面,植入前低后高,外侧低内侧高(双楔形)的三层皮质的自体髂骨;再用2~3枚空心钛钉固定距下关节.比较手术前、后距骨第一跖骨角及距骨跟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8.9个月(12~38个月)随访.其中23例跟骨内外翻畸形明显改善,22例患足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未发生融合失败.3例切口皮缘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距骨第一跖骨角自术前17.40±2.90改善至术后6.1°±1.60°距骨跟骨角南术前16.2°±2.5°啵善至术后23.7±°3.0°,AOFAS评分自术前(34.8±8.2)分升至术后(83.9±7.0)分,疼痛评分自术前(7.8±0.7)分降至术后(2.1±1.5)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楔形"撑开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跟骨内外翻畸形及疼痛症状,避免了复杂的跟骨截骨移位术.该术式并发症较少,是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14例(26足)。男10例(18足),女4例(8足);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先天性平足症12例(24足),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2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0.4)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2.2±12.3)分。8足单纯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18足联合经皮微创跟腱延长术或腓肠肌松解术、胫后肌腱前置及弹簧韧带紧缩术或内侧楔骨背侧开放截骨植骨术。采用VAS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于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及距骨倾斜角。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2足)出现跗骨窦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足穿鞋、行走时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6,P=0.000)。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4.5±10.8)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7.765,P=0.000)。X线片复查示,距下关节稳定器植入跗骨窦中,内侧足弓高度较术前抬高。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跟骨倾斜角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598)。结论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近期疗效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必要时辅助软组织及骨性手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