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艳丽 《医学综述》2009,15(8):1259-1260
目的研究小儿解颅(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积水)的证治方药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汉代至今的各类中医文献中记载有关解颅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依托古方、探索规律。结果频数分析总结出29味高频药物,因子分析从3个方面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聚类分析总结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治疗解颅具有优势与专长,本研究能够为小儿解颅的诊疗提供更多借鉴与思路,并为临床开发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证因脉治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消渴症的证、因、脉、治进行了研讨,重点介绍了消渴病的治疗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谭工  胡波  刘奉  刘红霞  苏小霞 《重庆医学》2013,(24):2887-2890
目的分析、挖掘中药内服汤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证治规律,探索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整理的方法。方法收集中药内服汤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文献91篇,报道治疗组总病例8 760例,治愈率为50.31%,总有效率为93.61%;通过对收集文献中方剂数据整理,创建中医内服汤剂治疗乳腺增生症方剂库,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结果乳腺增生症临床表现以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不调为主要证型;临床140种用药中,以疏肝、养血、活血、健脾、补肾、化痰、软坚等几类药为最常用配伍。结论运用关联规则所得的中医内服汤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证治规律,体现了乳腺增生症的标本同治的治疗思想,为以后的研究中医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创新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提出了"痹有淤血"及"久病入络"新理论;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总结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经》黄疸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经》黄疸理论为根本,参考古今名家对《内经》黄疸分类与治法的论述,着重对《内经》有关黄疸的证治理论进行研究,结果临床实际,辨证主表邪发黄,脾风发黄,胃热发黄,脾湿发黄,肾热发黄,心热发黄等七类,并补充治则方剂,意在阐发《内经》原旨,指导临床对黄疸的辨证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温热壅肺的证型日益增多,湿与热交,则湿热蕴结而不易解,给治疗带来困难.分析湿热壅肺的致病病机和发病特点,对其证治要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举肺部真菌感染案例进行论治分析.  相似文献   

7.
产后外感是产后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产后外感往往病机错杂,处方用药与一般外感不同,有其临床产后外感疾病的论治特色。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有关治疗产后外感有其自身的证治特点,如鲜明的审证求因,较完善地体现了产后外感病辨证施治的精神,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剂,早期治疗以免变生它证,注意饮食和日常调摄等,对后世妇产科发展及治疗产后外感病证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9.
《湿病条辨》是清·吴瑭的代表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系统地提出了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详细地阐述了风温、温热等九种温病的证治,制定了三焦温病的治则,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温病学专著。它对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指导温病临床实践上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深得历代医家的推崇和珍视。在《温病条辨》的全部内容中,方剂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对该书的全部方剂,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探讨全书方剂的特点,以图发掘《温病条辨》在方剂学上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0.
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的主治病症、方药组成、药物作用、煎服方法、方剂特色等进行分析,并将此方与后世文献中的相似方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此方用药灵活、药简力专,是后世医家治疗伏梁类疾病的基础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中应用,应深入挖掘此方的潜在价值,拓宽其适用范围,从而为脘腹部脓肿等相关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吴银根教授运用麻黄汤及衍化方剂辨治肺系咳喘病的临床经验,主要从麻黄汤及衍化方剂的方药分析、临床应用、方剂区别、验案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反复自然流产(RSA)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检索式,检索2004-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期刊数据库,采集中医药治疗RSA的临床文献及方剂的相关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整合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21篇文献,256首方剂,165种中药,总用药2 691频次;高频药物24种,出现1 972频次,占总药物频次的73.28%,说明治疗RSA所用中药较集中。通过因子分析将所用药物归纳为8个因子,有补益药、理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固涩药,占总用药频次的88.25%。结论:聚类分析揭示了RSA治疗的5类聚类方,是中医文献中常用治疗RSA的中药,反映了RSA的证治规律和用药思路。应用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系统分析中药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配伍规律,可为今后临床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消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文通过消风散的证析方解及以风药为主,配伍理血药、祛湿药及补益或扶正之品的组方结构,浅论对后世医者治"疹"方剂组方思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收集整理古代治疗偏头痛的方剂,分析其服用法与相应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偏头痛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中医古籍知识共享服务平台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治偏头痛的方剂,统计主要服用法对应方剂的组成药物及其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并进行复杂网络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386首方剂,以散剂内服、丸剂内服、汤剂内服、鼻腔给药和皮肤给药五种服用法为主,相应方剂为128、117、19、88和27首,方药性味多为温、辛、苦,归经多为肝、脾、肺,多具有止痛、祛风、燥湿与活血等功效。三种内服法方剂多含川芎、甘草、防风、白芷、细辛、荆芥、当归等辛散通行之药,川芎与白芷、甘草、防风、细辛常配伍应用;外用法方剂内除常见祛风除湿活血药物,还常用竣猛之品或矿物、树脂药,如鼻腔给药方剂中的石膏、芒硝、雄黄、乳香、没药、麝香、草乌、川乌、大皂角、全蝎等,皮肤给药方剂中的草乌、川乌、穿山甲、天南星、半夏、大黄等。结论 五种服用法的方剂用药思路基本相同,但内服法和外用法的方药选用互有异同。临床可通过辨析偏头痛患者的病况,选用适宜服用法及相应的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以冀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少弱精子症的中医辨治策略,为男性不育症的规范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少弱精子症的辨病辨证、微观辨精、脏腑辨证、遣方用药、方证辨证、体质调理、摄生调养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男性不育症辨治策略,并结合临床验案予以佐证。[结果]中医治疗少弱精子症策略当先辨病后辨证,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相结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此外须重视微观辨证以及辨精论治;遣方用药上,方证辨证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方剂不仅可以直接治疗相应的证,还可以直接针对体质进行调理;补肾法固然是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重要法则,但临床治疗少弱精子症不应拘泥于补肾,同时兼顾其他脏腑,重视肝肾同源理论的运用;不忘摄生调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的辨治策略。"审症—诊病—辨人(体质)—识证"的辨治模式来选方用药诊治少弱精子不育症,灵活变通,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上述中医少弱精子症的辨治原则和方法经验独到,疗效卓著,为男性不育症的规范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素问》和《伤寒论》为理论基础,以四时节气、阴阳学说与方剂配伍为切入点,分析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辨治伤寒、中风、阴黄的原创方剂的处方思路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治疗痹证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治疗痹证的方剂,利用SPSS Clementine软件,采用软件内置的Apriori算法对筛选方剂进行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1311首痹证方剂,涉及中药672味。对其中使用频率大于100次的42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配伍组合为没药、乳香,赤芍、当归和杜仲、牛膝等;常用三味药物组合为牛膝、川芎、当归,肉桂、川芎、当归和羌活、川芎、当归等。结论:通过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痹证方剂进行挖掘,可以得到痹证治疗的一些常用药物组合以及发现一些新的药物组合,对于开拓痹证临床组方用药思路,提高痹证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张仲景治"黄"三证(即偏于治疗湿热兼里实的茵陈蒿汤证、偏于治疗湿热郁阻三焦的栀子柏皮汤证以及偏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证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证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鸣耳聋相关内治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耳鸣耳聋内治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内置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耳鸣耳聋内治方剂260首,用药261味。用药频次分析中,石菖蒲、甘草、茯苓、当归、附子、川芎、熟地黄、防风、人参、磁石居于前10位;药物归经中,以肝、肾、心、脾、肺归经频次居多;支持度个数≥30的药物模式7个,置信度≥0.5的关联规则4个,均以熟地黄-茯苓组合最高;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方剂9首。结论耳鸣耳聋治疗应依据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的不同病性合理选药;方药配伍时不可只涉及单一脏腑,应多脏腑联合用药,且多以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多脏腑共治。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得出的耳鸣耳聋内治方剂组方规律确实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的证治特点。[方法]以归纳总结古籍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的方法,对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的证治源流、代表方剂、启示意义等三方面进行探析,并举验案以作示例。[结果]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起源于张仲景,传承发展于葛洪、释僧深、谢士泰、孙思邈等,有补肾治虚之功。《深师方》乐令黄芪汤可疗虚劳里急,《删繁方》肾沥汤可疗骨极虚寒。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丰富了《黄帝内经》中“调以甘药”的理论内涵,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劳者温之”的治疗法则,扩大了《伤寒论》中“可与不可”的选择范围。所举验案辨证属骨痹病和腹痛病,以乐令黄芪汤加减,疗效显著。[结论]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可补肾益精血以疗虚损,可复营卫之气而济百病,对临床复杂性虚损病证的辨治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