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2.
柴胡证辩     
小柴胡汤证,仲景《伤寒论》中称之为柴胡证,与桂枝证并提,吴考槃称之为《伤寒论》的两个特区。特区者,其证治特殊,有异于一般汤证。具体地说,小柴胡汤证非少阳病所独有;邪传阳明,亦有用小柴胡治之者;厥阴病中亦有柴胡证;阳微结、热入血室以及《金匮要略》中黄疸、产后郁冒的证治中亦有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证治范围广泛,柴胡证亦非单一模式,为更好掌握其规律,仅据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4.
很多医家皆谓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只宜用于湿热内蕴兼表的诸证,文章将探讨本方的证治及组方思路并对本方证的临床病案举隅,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宣畅肺气,发散瘀热,故可运用于湿热内蕴而并不兼表的诸多病证中。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苇茎汤加味治疗咳嗽、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牙槽脓肿、便秘等儿科常见病的证治经验.认为临床凡有痈、肿、脓、痰、闭见症,伴舌红苔黄腻、证属湿热蕴结、病程较长者均可应用苇茎汤治疗.  相似文献   

6.
陈永灿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38+141-138,141
通过研读《伤寒论》有关桃花汤证的条文,参阅冉雪峰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体会,对桃花汤是温涩之剂提出质疑。作者认为,桃花汤证并非虚寒滑脱证,而是湿热毒邪侵入营血、腐肠成脓的实热证;桃花汤也不是温涩之剂,而是治疗下利脓血便的专用方,具有祛腐解毒、排脓生肌、兼护胃气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一般认为本方证属邪在少阳,因枢机不利使三焦决渎失司、气机壅滞,因而治在少阳。但仔细分析,本方应属小柴胡汤合桂枝去芍药汤化裁,证属三阳同病,而兼见心神浮越、水饮内停的证情,因此应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阳并治。以三阳同病的角度解释本方证则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自今以来,医家对大柴胡汤的证治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实邪也”;也有认为本方证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热结的。因此,对大柴胡汤中有无大黄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大柴胡汤证的理论探讨,而且对临床实际应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温热壅肺的证型日益增多,湿与热交,则湿热蕴结而不易解,给治疗带来困难.分析湿热壅肺的致病病机和发病特点,对其证治要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举肺部真菌感染案例进行论治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标实证和本虚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讨湿热证与本虚证的关系,以及湿热证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5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观察本虚证各型分布及交叉分布情况;观察不同原发病中本虚证的分布;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兼夹标实证分布情况;观察湿热证症状分布;观察湿热证、非湿热证中本虚证的分布。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虚证中脾肾气虚为最常见的证型,脾肾气虚最常合并脾肾阳虚;标实证中湿热为最常见的证型,可与血瘀兼夹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最常见证型均为脾肾气虚证;湿热证中出现率高的症状为腰困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口干不思饮;湿热证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虚证中脾肾气虚为最常见的证型,标实证中湿热证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可以合并各种肾脏病的本虚证,也可以兼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