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3-T12胸段夹脊穴合天容、天窗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顽固性呃逆患者1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针刺T3-T12胸段夹脊穴合天容、天窗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疗效与疗程关系。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其疗程短于对照组。结论 T3-T12夹脊穴配合天容、天窗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合天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合天突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5.6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合天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效,临床可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奇穴为主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奇穴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及盐酸氯丙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4.6%和81.1%,对照组分别为62.2%和29.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3 d、5 d后呃逆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3 d、5 d后呃逆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奇穴为主治疗能有效改善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  相似文献   

5.
韩秋珍 《中医药导报》2009,15(11):43-44
目的:观察针刺呃逆、天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用针刺呃逆、天突等穴进行治疗.结果:38例患者1个疗程后治愈29例,两个疗程后治愈5例,两个疗程共治愈34例,治愈率为89.5%.结论:针刺呃逆、天突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平衡针针刺胃痛穴或(和)腹痛穴治疗3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 3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简便廉效,适宜在急诊及门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脑出血后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行针刺双侧内关、攒竹、足三里穴治疗,同时予以中医辨证施护。结果治愈13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复发6例,给予同法治疗后治愈。结论对于脑出血伴发的顽固性呃逆进行中医针刺治疗与辨证施护操作方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护理操作应用。  相似文献   

8.
付俊华 《四川中医》2013,(11):138-139
目的:观察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结合膻中穴闪罐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配合膻中穴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25例。结果:25例患者,治愈12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结合膻中穴闪罐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观察针刺推拿综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每次取5-6穴,进行针刺,再接电针仪,疏密波30分钟。再进行推拿治疗25分钟。结果:经5次治疗,痊愈40例,显效4例,无效1例。结论:本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指针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指针组(30例)、针刺组(30例)。指针组采用指针双天鼎穴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足三里、膈俞等常规穴位治疗。两组均在治疗5d后评价疗效。结果:指针组总有效率100%,优于针刺组89.67%(P〈0.05);指针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30±1.05)d,针刺组为(3.27±1.39)d,指针组显著短于针刺组(P〈0.01)。结论:指针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突出,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可重复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针鱼腰穴治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鱼腰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使用鱼腰穴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呃逆的穴位进行电针治疗作为治疗组,另将未加鱼腰穴的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1.4%.结论:电针鱼腰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左甲  何佳 《光明中医》2010,25(7):1249-1249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四关穴结合神阙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四关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结合神阙闪罐,频率30次/min,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每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29例患者痊愈19例占66%;有效9例占31%;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结论针刺四关穴结合神阙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方法.方法:针刺膻中、内关、鱼腰穴治疗本病20例.结果:疗效高于中西药治疗本病.结论:针刺上述穴位治疗脑血管病后顽固性呃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刘强 《广西中医药》2012,35(5):38-39
目的:观察强刺激手法针刺期门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予强刺激手法针刺期门穴,诱使患者出现反射性屏气,行针10秒钟,留针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20例,治愈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期门穴为治疗呃逆要穴,强刺激针刺方法是取效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冯胜奎 《新中医》2012,(4):82-84
目的:观察针刺“止呃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顽固性呃逆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膈神经阻滞组各12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左侧“止呃穴”治疗,膈神经阻滞组予1%~2%普鲁卡因行膈神经阻滞术治疗。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针刺组为97.50%,膈神经阻滞组为80.83%。2组呃逆治愈、好转所用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止呃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能够快速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30例患者采用针刺水沟、合谷、攒竹、内关、足三里、中脘、太冲及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 B6 25mg来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结论:针刺水沟、合谷、攒竹、内关、足三里、中脘、太冲穴及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近十年我科用膈俞穴注射氯丙嗪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10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从有效率可以看了膈俞穴注射氯丙嗪治疗法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为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昌明  刘波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312-13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针刺攒竹、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对照组予胃复安肌注,治疗5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确诊的45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均采用针刺双侧内关、三阴交及中脘穴,配合氯丙嗪注射液25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结果:45例患者痊愈3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8%。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