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手术临床上多采用颈丛阻滞作为麻醉方法,局麻药多选择布比卡因,但布比卡因有致命性心脏毒性,中毒后复苏较为困难。新型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因其心脏毒性小,近年来广为应用。作为盐酸罗哌卡因的替代品,甲磺酸罗哌卡因是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后的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局麻药,临床上也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和术后镇痛,但用于颈丛阻滞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使用0.447%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并与0.25%的布比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0例)与布比卡因组(30例),观察两组镇痛效果、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镇痛效果、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哌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短于布比卡因组(P〈0.05)。循环系统并发症少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与等剂量布比卡因相比镇痛效应相当,并发症少且恢复伙,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0.75%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与0.75%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布比卡因组)和B组30例(罗哌卡因组),两组产妇均于L2~3椎间隙作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注入局麻药并置入硬外导管。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剂量相同时,罗哌卡因较布比卡因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慢,但不良反应少。结论:0.75%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效果满意,产妇及胎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且有运动和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临床常用的布比卡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大,也因出现声嘶或呼吸困难后恢复较慢,现观察了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效果、并发症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评价罗哌卡因的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方法按分娩镇痛方法的不同将112例分娩孕妇分为罗哌卡因组(60例)和布比卡因组(52例),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予镇痛的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种药物镇痛效果。结果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镇痛效有效率及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罗哌卡因组及布比卡因组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0.05),产后出血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3组新生儿1及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可延长产程时间及增加产后出血量,对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现已正式在临床推广应用。罗哌卡因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具有很强的血浆蛋白结合力。因其毒性较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现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分娩镇痛及术后镇痛等。本文就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徐辉 《新疆医学》2001,31(4):284-286
目的:比较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时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健康妊娠妇女,接受择期剖宫产手术,进入本随、双盲、平行实验。硬膜外阻滞通过20~30ml罗哌卡因(R组)或布比卡因(B组)获得,且手术在麻醉平面达到T。后开始,每隔5分钟测定一次,直至手术结,在相同的间隔期内,确定感受及运动阻滞的特点。记录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61名患者甲组并获得61名患者的分析资料:30例罗哌卡因和31例布比卡因。最后一次给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在罗哌卡因组为46±13分解,布比卡因组为53±25分钟。镇痛持续时间的中位数罗哌卡因组的范围在1.7至4.2小时,而布比卡因组为1.8至4.4小时。在发生BremagelV级运动神经阻滞的患者,布比卡因组(2.5小时)持续时间长于罗哌卡因组(0.9小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母亲的低血压及恶心。结论: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可给剖宫产提供有效的硬膜外麻醉。0.5%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恢复较快可能是其优点。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具有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阻滞的特性.动物实验还表晚,罗哌卡因具有较小的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本文静和罗哌卡因和曲马多及布比卡因和曲马多用于术后镇痛,观察剖腹产术后硬膜外腔应用罗哌卡因与曲马多行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工与布比卡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等分为0.1%罗哌卡因-芬太尼组和0.1%布比卡因-芬太尼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感觉阻滞平面、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分娩镇痛良好,负荷量5min后,罗哌卡因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P<0.01),此后两者镇痛镇效果相近,罗哌卡因组的平面上升速度比布比卡因组快。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的影响明显弱于布比卡因(P<0.031),布比卡因组的器械助产率达23%。结论: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0.2%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方法 将84例ASA Ⅰ-Ⅱ级孕妇,妊娠(36~42周)有剖宫产指征或者本人强烈要求行剖宫产术的孕妇,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于术毕留置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1 μg/mL加0.2%罗哌卡因配成100mL,布比卡因组于术毕留置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1 μg/mL加0.175%布比卡因配成100mL。分别观察产妇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下肢运动情况。结果 在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面,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相当,然而,罗哌卡因组的产妇术后活动能力恢复较早。结论 0.2%罗哌卡因与0.175%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比较,具有术后活动能力恢复较早,有助于伤口早日愈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50%~69%和70%~99%患者的阻力指数特点,为颈动脉狭窄分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颈动脉狭窄50%~69%和28例70%~99%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阻力指数参数特点。结果:50%~69%和70%~99%狭窄的2组狭窄前RIC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狭窄后RIDIS和狭窄前后的RI差值RICCA-1)IS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ICCA-DIS〉10.215对颈动脉狭窄70%~99%的敏感性为57.1%,特异性96.7%,总准确率为77.6%。结论:RICCA-DIS不是一个判断血管狭窄分度的良好指标,但可以作为排查颈动脉狭窄70%~99%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根殷 《四川医学》2002,23(12):1249-1250
目的 比较 0 .75 %罗哌卡因与 0 .75 %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 ,为罗哌卡因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行择期下肢手术病人 40例 (ASAⅠ~Ⅱ级 ) ,随机分成二组 ,Ⅰ组 :0 .75 %罗哌卡因 ( 2 0例 ) ;Ⅱ组 :0 .75 %布比卡因 ( 2 0例 )。取L2~ 3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 ,向头端置管 3~ 4cm ,注入首次剂量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 10~ 15ml,总量不超过 2 0ml。分别观察感觉阻滞范围及持续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起始、恢复时间 ,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麻醉效果和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平面范围及持续时间相似 (P >0 .0 5 ) ,Ⅰ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 ,维持时间短 (P <0 .0 5 ) ,下肢运动阻滞程度Ⅰ组显著低于Ⅱ组 (P <0 .0 1) ;Ⅰ组患者心率、血压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 ;Ⅱ组用药后舒张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率及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与 0 .75 %布比卡因比较 ,0 .75 %罗哌卡因感觉阻滞完善 ,止痛效果好 ,起效慢 ,维持时间短 ,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对循环影响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毒性小药物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每天进步1%     
小事不可小看,小节自有魅力。1950年,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向日本企业家传授管理理念,这个在本国不受重视的管理学家在日本却大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日本这个一无资源、二无市场、三无创新技术的小国在战后奇迹般地崛起。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形势极为低迷。美国人向戴明发问:是什么力量使日本经济发展得如此之快?戴明说:“也没有什么,我只是告诉日本人,每天进步1%。”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答案。但正是这个“每天进步1%”,造就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在现实的管理中,不少医院大谈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有什么…  相似文献   

15.
距离完美1%     
精细勿拘细,求全莫贪全。 彼得斯定律是指,为事情最后1%的完满性所做的努力,很可能导致机会丧失。这个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T.彼得斯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后承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3):227-228,231
目的:目的:探讨5%利多卡因用于腰麻的效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以下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n=16)予5%利多卡因(含葡萄糖150 mg)2 ml;B组(n=16)予0.5%布吡卡因2ml(含8%葡萄糖)。分别测定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麻醉效果评价,以及给药后1、3、5、10、15 min的MAP、HR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L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较B组快(P均<0.01),L组达到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Ⅱ、Ⅲ级较B组略多,两组麻醉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L组给药后2~3 min HR及MAP降低明显。结论:5%利多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腰麻时的效用性和安全性一样可靠,5%利多卡因起效更快阻滞更完善,但必须密切注意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应用于小儿脊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ASA I ~ II级患者48例,分为R组(0.5%罗哌卡因)和B组(0.5%布比卡因),每组24例,用药后分别记录痛觉、温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痛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时间和程度以及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中测定BP、SpO2、EKG、HR及CSF的pH值,术后定时随访.结果选用罗哌卡因后各病例均能迅速恢复运动,术始运动神经阻滞未大于BromageⅠ,但R组却有5例因痛觉阻滞不佳而改用其他麻醉.结论相同剂量的0.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脊麻中镇痛和感觉阻滞时间并不明显优与布比卡因,麻醉期间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小于布比卡因,对于短小手术来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局麻药,但用在小儿脊麻中的剂量或浓度还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0.5%及1%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对SGB用药的浓度选择进行评价。方法需要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例,A组用0.5%利多卡因,B组用I%利多卡因分别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霍纳征出现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霍纳征出现率A组为90.8Yoo(369/406例次),B组为91.6%(351/383例次);持续时间A组为(34.5±5.0)rain,B组为(37.0±5.O)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0.5%利多卡因出现喉返神经阻滞仅为1%。臂丛神经阻滞为2.9%,少于1%利多卡因。结论0.5%利多卡因的霍纳征出现率与持续时间与1%利多卡因相当,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以0.5%利多卡因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