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六经辨证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外感疾病,也可用于眼病的整体辨治。中医学认为,津液代谢障碍能够导致干眼,其病机有津液缺乏、津液停滞两种,可发生于六经传变的各个阶段。本文即运用六经辨证,从津液角度将干眼分为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6大类。太阳证中,正气充盛,若未传变,则尚未耗及津液;太阳蓄水可引起膀胱气化津液不利,太阳、少阴两感则直接影响肾水。阳明证中,阳明之热可以灼耗津液;少阳证中,气机郁结可导致津液通道受阻;太阴证中,脾肺湿热与脾肺寒湿都可导致全身水液代谢失常;少阴病中,肾阴虚,则津液供给不足;肾阳虚,则阳气推动津液无力;厥阴证中,寒热错杂,肝木不得肾水所养。则津液代谢障碍,发为干眼。六经辨证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干眼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则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之说入手,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治规律。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极少见三阴证,三阳证中以少阳证最常见,亦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三阴证为主,未见三阳证,常见厥阴证、少阴证、太阴证,因正气虚弱,亦可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为就近祛邪,通过脏腑在人体的开窍来祛除邪气。在表以汗法解之;在里则以温法或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则以和法治之。循经论治,简单易行,重视邪气的不同,重在除湿。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下利作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遍及六经,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多见热利;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多见寒利。下利以少阴、厥阴经病多见,少厥二经病位都在里,少阴病病性多属阴、虚、寒,厥阴病病性多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人体以脏腑为本,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下利病证。文章主要探讨下利且有证有方的条文,下利有虚实寒热之分,按照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三种类型分而论治。  相似文献   

4.
周建龙 《江苏中医药》2021,53(11):44-47
六经理论是整体恒动观最重要的运用形式,从六经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整体动态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六经分析,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虚伏痰,其始在太阴,常先病手太阴而后兼足太阴;病久传至少阴,以手少阴君火式微为主要病理变化,亦可见足少阴精气亏耗之证;病重则多在厥阴,可见邪热内陷、正虚喘脱等证;若因外感,常兼三阳,在太阳则多成外寒里饮证,在少阳常为小柴胡汤证,在阳明则有腑气不通之证.总之,观其脉证,随六经形证治之,常有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辨证分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为六经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纳入39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六经辨证进行分型,分析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关系。结果少阳证发病率最高,少阴证、太阴证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其他证型低,太阳证餐后2 h胰岛素较其他证型高,太阴证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厥阴证、太阴证,少阴证低密度胆固醇明显高于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厥阴证、太阴证、寒热错杂证。结论 2型糖尿病六经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六经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的辨证理论体系,是根据外感病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创立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临床应用广泛,张仲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邪之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疾病的发展传变可以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循经“传”,也有越经“变”证。文章介绍临床并不常见的变证论治一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便秘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声生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论治便秘。三阳经之便秘主要为表证、热证、实证;三阴经之便秘主要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太阳病便秘多用宣肺通腑法;阳明病便秘,为阳结,用下法;少阳病便秘,为阳微结,用和解法;太阴病便秘,为阴结,用温通法;少阴病便秘,为纯阴结,亦用温通法;厥阴病便秘,寒热同调,宜宣畅气机。  相似文献   

8.
整理王松龄教授通过调治六经的开阖枢功能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三阳太阳主开,其病特点为"昼精夜不瞑",治以补营通卫调其机关;少阳主枢,其病特点为"心烦焦虑,口干苦",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随证治之;阳明主阖,其特点为"胃家实是也",治以通腑和胃兼顾阳气;三阴太阴为开,其特点为"昼不精便溏善惊",治以温运中州以开其源;少阴为枢,其特点为"但欲寐,脉微细",治以理脾胃交心肾;少阴主阖,其特点为"梦多呓语,上热下寒",治以寒热并施兼以养肝。  相似文献   

9.
<正> 陈氏认为本书对寒证、热证、尤其对寒热转化及寒热错杂证、虚实夹杂证有详尽的叙述。寒热的转化,主要从病机的转变及方药的进退等方面体现,如太阳表寒实证不解,可转成阳明里热实证,从方药变化来看,就是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这是由寒变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症状的变化就繁多了。日人山田光胤氏认为本书重视症状,使方证统一。所以,本书叙证也多,有人统计就有42个,从近几年报道的文献中,收集到25个。<发热症> 邓氏、俞氏、张氏都认为发热多为阳、实证,是正气旺盛、抗御病邪的表现。六经病都有发热。它只能反映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六经病的热型特点是。太阳病翕翕发热,伴恶风寒。阳明病为恶热、潮热,兼汗出。少阳病是寒热往来。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始得即发热为少阴病之表证;如格阳于外则里真寒而外假  相似文献   

10.
肝癌的病机阳始于少阳,而阴尽于厥阴,少阳、厥阴贯穿肝癌的发病、病程、传变、结局中。肝癌不同演变期间,易旁涉诸多脏腑,变证丛生,其病机特点和症状表现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病他经颇多吻合之处。肝癌以传变他经论治包括:少阳太阳证、少阳阳明证、少阳太阴证、少阴证。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肝癌的病机演变,提出肝癌的临证辨治以少阳、厥阴为本经,旁涉他经,为肝癌提供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无形的热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现出来,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阐述病证寒热分布。厥阴病本质为阴寒盛极而渐衰,阳气虽弱而渐聚,若阴尽或阳生过程受阻,就会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热化证及气厥证,其中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厥阴病往往多经同时发病,以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较为多见。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太阴经寒邪极盛,少阳经阳气升发不利,阳气郁结于少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少阳经所主的双侧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呈现低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患者多体质偏阳虚,督脉阳气易不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肾区呈现低温态,四肢呈现低温态,督脉温度断续不均匀。热厥证为厥阴病阳明有热,热郁结于阳明,不能达于四末,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腹部呈现高温态,督脉呈现高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寒厥证患者多为血虚体质,感受寒邪,少阳阳气郁而不发,发为厥阴病寒化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督脉断续弥散,下腹部、四肢呈现异常低温态。气厥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致全身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四肢末端呈现稍低温态,胸胁腹部呈现高温态。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无创伤展示人体寒热的图像,并能有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温度变化,有利于中医理论量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13.
喻培勋  姬晓花  刘静  王刚 《河南中医》2020,40(4):497-499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亦属其中,六经辨证亦可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各期的治疗中。预防期,以调节阴阳平衡,祛除湿邪为主,方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素体痰湿较重者,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初期,病主在太阳或太阴。病在太阳,依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大青龙汤加减、桔梗汤等。病在太阴,方用理中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减。若太阳、少阴合病,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中期,病主在少阳或阳明。病在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病在阳明,依证选用白虎汤加减、小承气汤加减等。若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依证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等。若阳明、少阴合病,方用猪苓汤加减。极期,病主在阳明、少阴或厥阴。阳气暴脱证,可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证,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病在阳明,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病在少阴,方用真武汤加减。病在厥阴,方用乌梅丸加减。恢复期,病主在阳明或太阴。病在阳明,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病在太阴,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六经辨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然疾病之传变方式多样,不可一概而论,辨证施治仍为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4.
赵雪茹  王博瑶 《河南中医》2020,40(2):174-177
2020年(庚子年)年岁运为金运太过,为燥金之年;在主运中,初运为木运不及,二运为火运太过,三运为土运不及,四运为金运太过,终运为水运不及;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初之气为太阳寒水,二之气为厥阴风木,三之气为少阴君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少阳相火,终之气为阳明燥金。肺属金,在此燥金之年,极易出现咳、痰、喘等肺系疾病。五运中金克木,故亦可出现肝脏疾病,应该通过助长火气以抑制燥金,防止肺系疾病的发生,并在饮食上多食五谷以顾脾胃、避虚邪。但由于火气与燥金均为阳性,助长火气太过,会损伤人体阴气、阴液,因此,在助火的同时稍食咸性食物,以抑制火热上炎,或者可以食苦性、酸性食物来收涩火气,以保护人体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6.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上热下寒证形成机制,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角度分析,认为上热下寒证形成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心肾不交及肝肺功能失调有关.在此基础上,从脏腑辨证角度对上热下寒证进行分型辨证,可以分为胃热脾寒证、心热肾寒证、肺热脾寒证及胆热脾寒证4个基本类型,并指出各证型相应的代表方剂,为临床辨治上热下寒证提供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以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探讨六经的实质。“六经欲解时”,是指某个时段,某经正气旺盛,抗邪更加有力,即少阳经(寅卯辰)→太阳经(巳午未)→阳明经(申酉戌)→太阴经(亥子丑)→少阴经(子丑寅)→厥阴经(丑寅卯)→少阳经,其体现的是阳气运行的时间规律。《内经》中明确论述了阳气运行的时间与脏腑部位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内经》中阳气运行规律的论述明确六经的具体位置。结果如下:太阳病病在心、肺,少阳病病在肝胆与三焦,阳明病病在肺、胃,而三阴病则主要分别病在脾、肾与肝。这个结论不同于脏腑经络的六经解释,但与《内经》中脏腑经络的概念并不矛盾,是脏腑功能的另一种拆分组合形式,相对于五行脏腑系统,是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是阳气盛衰循行的时空规律,统括外感内伤,并兼容各家学说,更适合整体的病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