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如何提高老龄化人群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肠道微生物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影响着机体的衰老状态。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大量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在老年人中,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肠道生理功能、饮食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肠道菌群也发生相应改变,肠道菌群与免疫、促炎和抗炎因子平衡等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可能引发衰老型相关疾病,本文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曹振华  苏润泽 《河南中医》2021,41(4):515-518
从脾的功能角度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核心病机为脾不散精,胃热亢盛;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IR,其病理机制为机体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肠道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升高、乙酸盐含量增加、益生菌比例降低和丁酸盐含量减少以及肠道屏障受损。中医采用清除胃热和补益健脾的治法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说明了清除胃热和补益健脾的治法对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IR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对于肠道菌群、菌门之间比例是否改变、菌群是否发生移位、移行到哪些部位从而引发IR的研究鲜有报道,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来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所致IR的机制以及脾与IR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巧红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2020,15(7):1075-107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炎性反应和黏膜免疫功能受损是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策略和治疗靶位之一,具有良好的前景。现综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如益生菌、抗生素、黏附分子、肠菌移植,以及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芪总多糖(Total 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lus Membranaceus, PSA)对SD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黄芪总多糖低剂量组(100mg/kg)和高剂量组(400mg/kg),连续灌胃30d。于第31d取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共发生关系网络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上调12个属,下调7个属;低剂量组显著上调16个属,下调8个属。PSA影响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为厚壁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柔膜菌门、变形菌门和迷踪菌门。结论:PSA能改变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丁酸产盐菌属、魏斯氏菌属、理研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肠杆菌属、拟杆菌属等有害菌的生长,以厚壁门为核心的6个门微生物在菌群间相互作用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5,(7)
肠道微生物是机体中"被忽视的器官",但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中药通过肠道菌的代谢而发挥作用,而肠道菌群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从肠道菌代谢的应用角度综述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对中药的代谢研究,并对当前已取得的成果及尚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为中药多方向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与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胃肠道疾病。IBD的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障碍、环境改变和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极化在IBD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影响炎症反应水平、肠道黏膜修复及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等,是治疗IBD的潜在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多途径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平衡M1/M2巨噬细胞比率,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减缓IBD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通过总结巨噬细胞极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涉及靶点,详述其在IBD中的影响。同时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IBD的最新研究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D更好应用于临床提供新方向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免疫系统调节、代谢产物分泌等多个途径影响骨代谢。调节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其介导的免疫抑制在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进而影响骨代谢。本文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调节性T细胞对骨形成、骨吸收的影响等方面对肠道菌群介导调节性T细胞影响骨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的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改变和肠道屏障功能等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和血压水平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明显低于正常成人,且血压指数与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的数量呈正相关.②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9.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多重发病机制相互作用的异质性疾病,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以其多靶点的作用优势在治疗该病时显示出优越性。痰湿是目前普遍认可的MAFLD病机,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可促进MAFLD的发生,而炎症是肠道菌群紊乱触发MAFLD发病的必经途径。文章通过阐述MAFLD痰湿病因病机、体质与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关性,并将痰湿特性与慢性炎症致病特点及MAFLD的疾病演变过程相联系,提出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是MAFLD痰湿产生的物质基础,慢性炎症是痰湿的本质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痰湿论治MAFLD应强调健脾和调理气血,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炎症和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紊乱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已成为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同时,肠道微生态很可能也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传统中药大多以口服为主,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中药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增殖或抑制病原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生成的方式,恢复疾病条件下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肠道菌的代谢转化是影响中药药效和毒性产生的重要途径。针对中药及其复方、人体及肠道微生态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三种模式假说,即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依赖模式和菌群代谢模式,并探讨了当前肠道微生态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和热点。本章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药对不同种类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为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稳态对维持宿主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与中医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使机体实现动态平衡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影响宿主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关键菌的调控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新靶点。气机升降理论立足于"动态平衡",将气机升降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微物质的输布、能量的代谢等环节紧密渗透连贯,高度概括了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升降障碍是导致机体各系统内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藉气机升降理论,动态阐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病机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物质代谢"内稳态"的必要条件。若气机升降失权,金失敛降,土不散精,木郁不疏,元阳虚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陷,肠腑受盛、传道功能失常;这种失衡状态进一步发展会加剧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使精不归正化,郁滞化火而变生糖尿病。因此,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糖尿病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内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调节肠道菌群,使其正常化成为缓解疾病的一种机制。中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治疗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双重功效。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也调整了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对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近年来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治疗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