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出院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并空肠造瘘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与对照组41例。干预组出院后经营养评估,除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外,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给予肿瘤专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经空肠造瘘管饲;对照组出院后经营养评估,常规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空肠造瘘管夹管。监测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欧洲营养风险指标(NRS 2002)及实验室血清营养指标,统计分析两组基线水平和干预1个月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1个月后,干预组BMI高于对照组;欧洲营养风险指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实验室血清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营养不良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后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 对照组出院后采用经口进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肠内营养输注, 共2个月。监测并比较2组BMI、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状况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2个月后, 2组BMI、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上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血红蛋白水平在时间效应上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F时间=22.935, P<0.001);2组出院后2个月营养状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35, P=0.005)。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干预能显著改善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空肠造瘘管营养支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术后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术后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蛋白含量有所增加。结论: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舒适度,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52-5353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营养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营养状况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食管根治术后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值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饮食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综合饮食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将64例中期食管癌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饮食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护理.观察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5,8个月时体重、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等4项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5个月及8个月时的上述4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综合饮食护理能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进食对食管癌胸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2例食管癌胸腹腔镜手术患者,按进食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选用早期经口进食)和对照组40例(选用晚期经口进食)。观察两组恢复效果,胃肠功能,炎症反应,营养指标,术后营养不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血清胃泌素、胃动素、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经口进食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情况,降低炎症反应,提高营养指标,改善术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25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24)和对照组(n=130)。对照组采用鼻十二指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并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改良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同时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肠内营养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营养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营养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空肠造瘘营养管留置时间长,营养支持效果好,同时予以针对性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经口进食路径,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舒适度。方法选取食管癌术后经口进食7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食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经口进食路径,比较两组经口进食舒适度、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后经口进食第1天、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口进食1周、1个月舒适度比较(χ2=4.107,5.086;P=0.043,0.024);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血清白蛋白(t=2.934,4.294;P=0.004,0.000);实验组经口进食1周与1个月并发症比较:(χ^2=4.145,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舒适度(χ^2=2.964,P=0.085)。经口进食第1天、出院3个月血清白蛋白(t=-0.096,0.978;P=0.92,0.331)。经口进食第1d、出院前1d及出院1个月、3个月体重(t=0.015,-0.557,0.861,1.273;P=0.99,0.579,0.392,0.207)。经口进食一周、1个月、3个月并发症(χ^2=0.158,3.787,0.962;P=0.691,0.052,0.327)。对照组经口进食一周与一月并发症比较:(χ^2=0.082,P=0.7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经口进食路径,能有效减少患者进食后的不适,增加患者舒适度,改善手术后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营养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管饲患者营养不良(轻、中度)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轻、中度营养不良的老年管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进行综合营养护理干预:(1)对护士进行系统的管饲专科知识、营养知识培训;(2)成立由医生、营养师、护士组成的营养支持小组,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3)改变置管长度;(4)牢固固定胃管、胃造瘘管;(5)管饲时配合食物彩图和食物模型,充分调动患者的视、听、触觉刺激,从而增加患者的食欲,促进其消化、吸收;(6)患者管饲过程中和管饲后至少30min内取半坐位;(7)吞咽功能和摄食训练;(8)出院指导和上门随访。综合营养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结果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营养状况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总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总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综合营养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管饲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李至秦  徐革  甘丽美  聂晓英 《现代护理》2007,13(17):1619-1621
目的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EG相关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观察28例患者行PEG前后的6项营养指标变化,即体重、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SF、AMC,并在PEG前后对其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对皮肤、造瘘管护理及指导营养液配制、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结果PEG术后,28例患者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平均体重增加4.14kg,BMI平均增加1.1kg/m2,血清白蛋白升高3.8g/L、血清转铁蛋白升高0.73g/L,其它的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PEG能有效地改善各种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营养状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胃造瘘方法。熟练置管技术、术后掌握造瘘管正确的管饲方法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EG相关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观察28例患者行PEG前后的6项营养指标变化,即体重、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SF、AMC,并在PEG前后对其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对皮肤、造瘘管护理及指导营养液配制、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结果 PEG术后,28例患者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平均体重增加4.14kg,BMI平均增加1.1kg/m2,血清白蛋白升高3.8g/L、血清转铁蛋白升高0.73g/L,其它的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PEG能有效地改善各种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营养状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胃造瘘方法.熟练置管技术、术后掌握造瘘管正确的管饲方法是保证PEG成功及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参与式饮食干预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患者参与式饮食,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2周、出院后12周营养状况与术后并发症、饮食相关症状及饮食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营养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2周、12周观察组整体营养主观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饮食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患者参与式饮食干预,可以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饮食依从性,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与饮食相关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对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术后采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采用鼻胃管营养支持,比较2组的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情况、营养期间体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营养7 d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营养第7天时体质量下降小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呕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空肠管营养支持能够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改善营养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分别通过胃管和鼻空肠管两种方式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治疗。测定2组支持护理前及支持护理7、14 d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空腹血糖含量;记录2组营养支持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及入住ICU时间;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营养支持护理7 d,2组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空腹血糖含量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营养护理14 d,2组血清营养指标均显著回升,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护理前(P 0. 05),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反流、误吸、胃潴留及肺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及入住ICU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消化道出血、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病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置管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3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取长期留置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及干预4周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白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3.549,P=0.035;观察组转铁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5.666,P=0.006;观察组前白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5.338,P=0.007。结论经口间歇置管肠内营养干预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自评在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103例,按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心胸外科护理常规落实各项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教会患者使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在出院后由患者落实营养自评及记录,每两周一次。护理人员在电话回访中,就患者的自评结果进行相应指导,每月一次。于出院3月后门诊复诊时,护理人员应用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GA)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记录两组患者3个月内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在出院后2个月、3个月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3月的SGA测评结果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月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食管癌术后患者在出院后进行NRS-2002自评,能为医护人员客观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提供依据,及时为患者提出客观、正确、个性化的建议,对异常的营养状况进行早期预警。通过营养状况的管理,帮助患者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鼻肠管空肠营养和经皮胃肠造瘘空肠营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鼻肠管组(NTF组)和胃肠造瘘组(PEG组),每组40例。NTF组接受鼻肠管空肠营养治疗,PEG组接受经皮胃肠造瘘空肠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营养指标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造瘘组淋巴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鼻肠管组(P<0.01)。胃肠造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肠管组(P<0.05)。结论经皮胃肠造瘘空肠营养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鼻肠管空肠营养,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营养水平和进食方式对压疮发生风险的预测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全国8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采用欧洲和美国的调研工具对符合要求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对资料完整的8967例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按在院有无压疮分为无压疮组和压疮组,无压疮组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压疮组,但在ICU患者中无体现。经口进食、管饲营养和静脉营养三组人群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住院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但针对危重症患者和管饲营养两个特殊人群,应结合其他监测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估压疮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综合营养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中轻度营养不良接受管饲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轻度营养不良的老年管饲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地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系列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4个星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主观评价(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AG)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客观营养状况指标(包括总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G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G评价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客观营养状况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客观营养状况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综合营养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改善老年管饲患者的营养状况,并且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极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老年结肠癌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肠癌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近期并发症、Karnofsky体能状况以及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Karnofsky体能状况评分以及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极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促进老年结肠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促进体能恢复,缩短住院周期,并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