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目的:探讨EEG对脑干损伤性昏迷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对1987-1998年间,我们收集54例脑干损伤性昏迷病人,并进行了16只不同平面脑干实验性损伤家犬的脑电图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初步获得具有诊断和判断预后价值的特征性变化,结论:动态2脑电图观察对昏迷病人及脑干损伤病人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联合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30例昏迷患者分别在病程的急性期、3个月、6个月时作BAEP、SSEP检测.结果:急性期BAEP检测30例均异常,其中双侧异常17例,单侧异常13例,表现为Ⅰ波后各波潜伏期(PL)延长或波形消失,波间潜伏期(IPL)延长.Ⅲ波、Ⅴ波存在者预后好,消失者呈重残、植物状态或死亡.急性期SSEP正常6例,异常24例(80%),表现为皮层电位异常,N20波缺失,PL延长,波幅严重降低,波形离散.24例SSEP异常者中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13例(其中5例死亡)(54%).17例BAEP严重异常者SSEP也同样表现为严重异常.结论:BAEP、SSEP联合检测能分别反映脑干及大脑的功能,能早期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尤其SSEP皮层电位N20异常程度可客观判断脑病变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死残率很高,早期判断病人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临床主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来评估患者预后,但GCS受应用镇静药等因素的制约,准确性受到影响。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能反映大脑皮层及脑干的功能状况,很少受镇静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现将我科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早期BAEP及SEP检查结果与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量表(GOS)评分作为参照,分析其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HIE新生儿与20例正常分娩新生儿进行BAEP检查并分析比较。结果:22例HIE新生儿中BAEP异常16例,异常率73%,经治疗后复查,仍有3例仍然异常。结论:对HIE新生儿进行BAEP检测,可了解患儿的外周听神经和脑干功能活动的变化,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也是评定患儿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评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VST)昏迷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IVST昏迷患者进行BAEP检测,记录双侧Ⅰ波、Ⅲ波、Ⅴ波峰潜伏期及Ⅰ-Ⅲ波、Ⅲ-Ⅴ波的波间潜伏期,并与格拉斯哥量表(GCS)评分结果及31例健康人群的BAEP相应潜伏期及波间潜伏期作比较。结果:24例IVST昏迷患者中17例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及Ⅰ-Ⅲ波、Ⅲ-Ⅴ波的波问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另7例患者双侧的Ⅲ波、V波消失,Ⅲ、Ⅴ波存在或双侧消失的IVST昏迷患者之间的预后,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例患者的BAEP检查结果与临床判断相吻合。BAEP可为IVST昏迷患者预后的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告10例脑干出血的BAFP研究,一侧被盖型出血多呈一恻性BAEP异常,旁中央型出血可呈两侧性异常,出血累及延髓者往往各波均消失,一侧中脑出血以V波改变显著。BAEP有判断病变平面与范围的价值,若结合临床对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文并讨论了V波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合CT为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分度提供科学诊断依据。方法:采用ZABR—200型脑干反应测听仪及西德SomatomDR型高分辨全身扫描机对30例HIE患儿进行检测和扫描。结果:BAEP:正常4例(13.3%),异常26例(86.7%),CT:轻度异常8例,中度异常14例,重度异常8例。结论:本研究CT所示脑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程度有密切关系,BAEP检查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小,结果准确可靠,对诊断HIE,预测和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在后颅凹肿瘤切除术前后的监测价值。方法 :对35例后颅凹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BAEP动态监测 ,并以 10 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术后BAEP的变化和临床过程及预后是平行一致的 ;术前BAEP异常者术后早期多有V波潜伏期延长 ;术后 6~ 10天检测 ,术前异常者多有明显恢复 ;术后潜伏期的恢复较波幅的恢复明显。结论 :BAEP适用于后颅凹肿瘤切除术后监测 ;术后BAEP改变能反映脑干功能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瘫患儿脑干听觉通路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在不同性别患儿中的差异。方法:应用BAEP对813例脑瘫患儿进行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813例脑瘫患儿BAEP耳数总阳性率为86%,以轻度异常居多。不同性别患儿间BAEP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的BAEP异常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型颅脑损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对14例中型颅脑损伤伤者进行BAEP检测和分级评估。结果:中型颅脑损伤伤者BAEP的异常率为85.7%,其中脑干段电反应异常率达71.4%;BAEP的分级以Ⅲ级为主。结论:中型颅脑损伤伤者存在脑干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性脑功能损害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Long-term electroencephalogram,L-EEG和脑干听觉透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以探讨其早期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明确临床诊断的40例急性脑功能损害患者进行L-EEG和BAEP监测,并按Synek和Hall标准进行分级,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临床预后评估,综合分析比较L-EEG联合BAEP与GCS早期预测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GCS早期预测中重度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综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6.9%、64.3%和72.5%,L-EEG联合BAEP敏感性、特异性和综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3%、85.7%和90.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L-EEG联合BAEP检查对中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早期判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神经及脑干功能的影响,早期评估其预后.方法: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UCB)把200例新生儿分成A组(128例,256耳,UCB≤342 μmol/L)和B组(72例,144耳,UCB>342 μmol/L),两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A、B两组患儿分别有66耳(26%)和92耳(64%)出现V波反应阈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A组比较,B组患儿BAEP异常率显著增高(P<0.01).BAEP异常表现为I、V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V波潜伏期延长,I-V波间期延长.UCB恢复正常后3个月复查BAEP,恢复正常者A组为85.7%,B组为44.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听神经和脑干功能损害,血清间接UCB与BAEP异常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感音性耳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6例感音性耳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FP)检测,结果发现周围性耳聋的BAEP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延迟或Ⅰ波消失,重者Ⅰ~Ⅴ波消失。中枢性耳聋因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的不同,使BAEP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化。BAEP对听觉传导路病变的定位和预后的估价有重要价值,但不能对病变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三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急性脑卒中致昏迷65例患者进行EEG、SEP、BAEP检查。EEG按Young标准分为Ⅰ—Ⅴ级;BAEP分析Ⅰ、Ⅲ、Ⅴ波各波潜伏期、峰间期及双侧波幅差,结果按Cant标准分为Ⅰ-Ⅲ级;SEP分析N20波,结果也分为Ⅰ-Ⅲ级。预后分为清醒、持续植物状态和死亡三种情况。结果:65例患者,EEG、BAEP、SEP均为Ⅰ级的15例患者中,死亡3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清醒10例;EEG、BAEP、SEP均为Ⅱ级的13例患者中,死亡5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清醒6例;属EEGⅢ级及其以上、BAEP及SEPⅢ级的37例患者中,死亡24例,持续植物状态9例,清醒仅4例。结论:EEG、BAEP和SEP的分级高低(异常程度)与昏迷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分级越高病死率越高。EEG、BAEP和SEP相结合,可以提高判断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窒息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窒息对新生儿的听觉和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5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BAEP的异常率为51%,主要表现在I,V波峰潜伏期延长,I-V,Ⅲ-Ⅴ峰间期延长及Ⅲ-Ⅴ/ⅠⅢ>1的和反应阈升高。结果:窒息新生儿可有听力损失和中脑下部的损害,BAEP对了解新生儿早期听力及脑干功能障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BAE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96例中BAEP异常72例,异常率75%,其中内耳型37例,表现为Ⅰ波PL及其后各波PL延长或消失,脑干型35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或V波PL延长或消失,各波IPL延长,Ⅲ-V/Ⅰ-Ⅲ>1,V波ILD>0.4ms.结论BAEP可分别反映出内耳及脑干病变,对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有肯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干听通道上脱髓鞘病变及占位病变的检测上是一个很敏感的指标,目前亦逐渐运用于脑干中风。CT虽能显示脑干出血的部位,但不能反映脑干功能受损的程度。本文研究了24例脑干出血的BAEP。  相似文献   

18.
BAEP、MR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诱发电位仪对30例经MRI确诊为脑干梗死患者同时进行BAEP检查。结果:30例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3例患者临床上已有病理征,MRI未发现梗死灶,BAEP已有异常表现。结论:病变早期脑干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BAEP就可有异常表现,因此BAEP是一个早期诊断比较敏感的指标,在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可以与MRI在定性定位中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广东地区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7月诊断为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特征。选择同期诊断为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脑干脑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例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患儿进入分析。①临床表现:19例患儿均有发热和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肢体震颤(15例),眼球异常运动(游动或上翻)(12例),烦躁和惊恐(8例);脑神经损害多见于单侧脑神经损害(14例),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9例)。15例出现呼吸衰竭,3例出现肺出血。②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升高8例;血糖在正常范围;脑脊液压力升高4例。③神经电生理检查:8例EEG异常,14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④影像学检查:3例胸部X线检查提示双肺渗出性病变;15例行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3例头颅MR I检查提示脑干异常信号病灶。⑤转归:2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和循环衰竭,余17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未见神经系统症状。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肢体震颤、呼吸节律改变、呼吸衰竭、眼球异常运动(游动或上翻)、饮水呛咳、口角歪斜、舌体震颤、末梢循环不良、交叉瘫及BAEP异常与脑干脑炎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肢体震颤和眼球异常运动(游动或上翻)和BAEP异常是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436.9,52.2和93.5)。结论外周血WBC、血糖以及脑脊液检查对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手足口病患儿如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游动或上翻)等症状,应警惕脑干脑炎的发生。BAEP检查对脑干损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及时和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耳鸣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耳鸣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40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96例BAEP异常62例,异常率为64.6%。依其表现分为两型:①内耳型45例,表现为I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②脑干型17例,表现为I波正常,Ⅲ、V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波或V波PL、I—VIPL延长,ILD相应增大。结论:BAEP对于周围性耳鸣和中枢性耳鸣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