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持续气管内滴药与雾化吸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1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5例,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B组65例,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A组气管切开术后3、7、14d痰液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均少于B组(P〈0.05)。痰液细菌培养G-菌占78.28%,G+菌占21.7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结论: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相比,能明显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和持续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与传统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护理,统计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采取持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进行湿化;B组66例,采取传统雾化吸入法对气道进行湿化,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在气管切开后3、6、12d对患者进行痰液细菌培养,A组阳性例数少于B组(P0.05)。在所有痰液细菌培养标本中,G-菌占75.23%,G+菌占24.72%,较常见的细菌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传统雾化吸入法与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比较,后者能明显缩短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使用单纯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组30例使用滴药、雾化交替法湿化气道。比较2种方法湿化气道的不同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控制、PaO2升高、痰液量减少、痰培养及胸部X线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滴药、雾化交替法比单纯滴药法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PaO2,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保障气道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气管滴药方法湿化气道,观察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粘稠度,痰液结痂,刺激性咳及气道出血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结痂以及气道出血情况减少,痰液容易吸出,刺激性咳嗽相对降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 x2检验,多项指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应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操作简单方便,对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宋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1,(9):53-53
目的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气道雾化吸入。结果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雾化吸入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气流量和湿化方式等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痰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8例。A组患者给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用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气道内滴入。用Low-Shear 40流变仪对两组患者的痰液进行黏弹性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吸氧流量、吸氧时间长短、气道湿化方式都对痰液的黏性、弹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给氧流量和人为气道管理,确实可以降低两组患者的痰液流变学特性,有效减少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吸入氧气流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痰液黏弹性越大。经过人为干预,湿化治疗能够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黏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中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和护理。方法从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控制感染等方面加以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和护理。结果通过氧疗、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纠正了低氧血症和气道并发症,降低身心应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气道的湿化、痰液的抽吸和预防感染是气道管理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要认真做好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合理氧疗,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以健康教育,是护理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与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ICU气管切开患者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观察组给予氧驱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湿化21 d后,观察组平均痰液量及黏液黏稠度(Ⅲ度)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院内感染率、死亡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ICU转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驱雾化吸入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可提高ICU转出率,降低院内感染率、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波雾化吸入法与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Ⅰ、Ⅱ两组,每组60例,Ⅰ组采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Ⅱ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两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的影响.结果 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明显优于超声波雾化吸入法.结论 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施行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间歇气管内滴药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将79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施行间歇气管内滴药,实验组40例,施行持续气管内滴药。结果持续气管内滴药较间歇气管内滴药能将湿化液缓慢、均匀而持续地注入呼吸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和抗感染作用。结论持续气管内滴药湿化呼吸道,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下呼吸道黏膜大面积坏死及清除脓血痂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改良气管切开术抢救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2例。常规气管切开暴露颈段气管3~5环,以颈4环为中心,上下弧形切除少许气管软骨,长度不超出2个气管环,分别缝合同侧的皮肤与气管切口1~2针,插入气管套管。结果:改良气管切开术可随时取管,方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时清除下呼吸道阻塞物,预防发生再窒息,12例患者无1例因呼吸道阻塞而死亡。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术不仅解除了喉梗阻,而且可观察下呼吸道病变及能有效、安全的清除阻塞物。  相似文献   

1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方法,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提高生存率。方法17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采取病房环境护理、体位护理、正确吸痰、痰菌培养、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等呼吸道护理措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呼吸道均能保持良好通畅,呼吸道感染率为20.9%,生存率为88.2%,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总优良率为75.3%(134/178)。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性危险因子,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ICU 21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调查,统计下呼吸道感染率、菌群分布和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65例,感染率为30.9%。感染致病菌较多的为革蓝氏阳性球菌,其次为革蓝氏阴性杆菌和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论:对于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子如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和气管切开、胃管留置时间、体温、血糖,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可减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吸入性损伤与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面积烧伤合并面颈部烧伤的病例90%在伤后6~16h内发生严重呼吸困难,73%为中重度粘膜损伤,均于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解除。热力引起的吸入性损伤,上呼吸道的粘膜伤重于下呼吸道,且以喉部受损伤最重。因此,在评估吸入性损伤程度时,应结合粘膜伤全面考虑,因患者早期易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故应采取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3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73例(占84.9%)病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腔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170例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在培养结果报告以前,根据当地医院的院内感染报告经验性用药。结果:170例患者中158例治愈,治愈率92.94%。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和合理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提高气管插管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10例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气道湿化不够及有效排痰不足易导致呼吸道梗阻;病人因素:有误吸、严重肺部毒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的病人易发生呼吸道梗阻。结论对有误吸、严重肺部感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等高危患者,充分湿化气道及有效促进排痰是预防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胸外科开胸手术具有时间长、创伤大,需全身麻醉且行气管插管等特点。患者术后因麻醉剂抑制、伤口疼痛、残存肺叶的手术创伤以及上呼吸道正常防御功能减弱等原因,易出现咳嗽、咳痰无力,并发肺炎、肺不张甚至呼吸功能衰竭。雾化吸入有利于患者咳嗽排痰,对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具有重要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现从雾化吸入的方法、特点、用药选择和吸入时间等方面对开胸术后患者雾化吸入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患者共51例,术后1、3、7d采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定植菌检出例数,呼吸道感染例数,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呼吸道感染例数、检出定植菌例数第7天比第1天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疾病严重程度、抵抗力下降、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止酸剂、胃肠内营养、镇痛药、抗生素在单因素分析后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严重程度、抵抗力下降、置管时间在多因素分析后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细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可采取缩短置管时间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帮助。方法:用V1TEK-AMS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316份痰标本中检出细菌278株,真菌34株;单一感染288株,混合感染2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5.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23.1%)和真菌(10.9%)。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15.4%),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优势(13.5%),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9.6%)。药敏试验结果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高度耐药,葡萄球菌属对呋喃妥因、利福平敏感率较高,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球菌。结论:颅脑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应根据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