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DSA)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西门子Angiostar Plus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56例患者进行正、侧位造影和对其中38例进行BDSA检查,研究RDSA的技术参数及应用价值。结果56例中,18例常规DSA能清楚显示,其余38例在常规DSA基础上加RDS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得到清楚显示。结论R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拟诊颅内动脉瘤病例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的显示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中,经RDSA检出52例57个动脉瘤,与常规DSA相比,R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RDSA能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岛津1 250 mA CCD数字减影C臂X光机系统,对35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正侧位造影检查和旋转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35例疑似患者中,经旋转DSA技术检出32例,且清晰显示瘤颈及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常规DSA检出27例,其中有9例动脉瘤的载瘤血管动脉与周围血管显示不清,6例瘤颈显示不清.结论:旋转DS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方烂基 《医学文选》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 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相比的优势。方法:1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常规DSA和3DDSA血管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异同。结果:DSA检查出184个动脉瘤,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3DDSA血管重建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10/50)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5/50)。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50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3D)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后处理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43例颅内动脉瘤在诊断中CTA漏诊2例,DSA漏诊3例.结论 64排螺旋CT经MIP、VR及3D等成像,均立体、直观地清楚显示动脉瘤体及瘤颈的部位和大小,脑血管CTA3D是一种安全、无创而且有诊断价值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且恰当的后处理方法是更好显示颅内动脉瘤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探讨其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 ,同时对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1 8例 2 0个颅内动脉瘤均采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在术前分别行 DSA及旋转 DSA检查 ,同时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对照 ,并将旋转 DSA的最佳工作图像应用于手术中。结果 :本组无 1例死亡。 2 0个动脉瘤中 1 8个 (90 % )完全栓塞 ,2个 (1 0 % )不全栓塞。 2 0个动脉瘤常规 DSA检查 :3个 (3 /2 0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 ,7个 (7/2 0 )动脉瘤的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清。而通过旋转 DSA检查 :2 0个动脉瘤形状、大小均清楚显示。1 9个 (1 9/2 0 )动脉瘤的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清楚显示 ,1个 (1 /2 0 )动脉瘤 (<3 mm)的瘤颈不能清楚显示。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旋转DSA在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动脉瘤颈的清晰度方面均优于常规 DSA检查。结论 :旋转 DSA技术可更好、更准确地分析动脉瘤的构筑 ,特别是瘤颈 ,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角度的工作图像、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及恰当的治疗方案。使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周群惠  马和平  张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72-373
目的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E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怀疑和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20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RDSA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不同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0例,经常规DSA和RDSA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3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脑血管狭窄及脑缺血78例。然而,与常规DSA.极少数病例可显示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结论R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尤其对脑血管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06-707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与常规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RA及与常规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3D-RA成像与普通DSA的图像对比分析,共发现动脉瘤29粒。应用3D-RA技术发现常规DSA检查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结论:3D-RA技术较常规DSA可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数量、部位、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术前评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了45例分别施行过常规 DSA和旋转DSA的脑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8-67岁,平均42.6岁。常规DSA 为正位及侧位影像,旋转DSA 360°旋转采集图像。结果旋转DSA对45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且均能在适当的角度,清晰显示瘤体颈部的结构,开口大小和方向,准确的把血管弯折与动脉瘤鉴别开来。常规DSA 检查发现40例动脉瘤。其中15/40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不清,19/40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结论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病变显示极佳,可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旋转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50例旋转DSA检查,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DSA脑血管造影中,对常规位置没有显示病变或显示病变不完全的病例行旋转DS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能满足临床介入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结论旋转DSA检查技术是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②方击对40例经CT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20例加摄旋转DSA,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例脑血管畸形行Onyx胶栓塞治疗。③结果常规+旋转DSA共检出脑动脉瘤27例(30个)。脑血管畸形8例,脑底弄常血管网(moyamoya病)2例,无明显异常3例。8例脑动脉瘤行GDC栓塞,5例动静脉畸形(AVM)行Onyx胶栓塞,均取得良好效果。④结论DS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MSCTA(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7例,术前均行 MSCTA 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MSCTA 和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比较 MSCTA 和 DSA 显示颅内动脉瘤类型的差异;以及 MSCTA 和 DSA 显示大脑中动脉瘤对比。结果:术中发现4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MSCTA 检查发现41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11%;DSA 检查发现38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84.44%;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A 检查4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DSA 检查7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DSA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为动脉瘤,MSCTA检查可较清楚的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说明MSCTA检查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结论:虽然 MSCTA 检查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方面与 DSA 检查无显著差异,但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7.
3D-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3D- 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 10 3例患者成功地进行 CT检查 ,用 3D- CTA的 5种成像技术分别进行成像 ,并与手术和 DSA做对照。结果 :95例患者共发现10 6个动脉瘤 ,3个动脉瘤 CT漏诊 ,8例 3D- CTA及 3D- DSA均为阴性。经分析统计 ,在动脉瘤的检出方面 ,以 VR技术最优 ;在动脉瘤钙化和血栓的诊断上 ,以 VE技术最优。结论 :3D- CTA的 MIP、VE及 VR技术各有其优势并可相互补充 ,从而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及周围相邻空间结构并可发现血管壁及瘤颈的钙化 ,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