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自杀行为是现代社会中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成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近年来,自杀行为的比例有较高的上升趋势。分析自杀心理,探讨自杀行为与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将有助于自杀行为的干预,防范,以减少其发生率。我院2002年4月~2004年3月共抢救自杀行为者528例,现就有关因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对79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与493例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出现率(54.43%)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18.86%);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无抑郁症状的5.21倍,且随抑郁症状的加重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症的抑郁与自杀行为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则是自杀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本研究根据心理学应激理论,评价中专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应对方式、情绪症状,分析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关系,以期为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酒精中毒者出现自杀行为较多,然而在这些人中就其试图自杀与他们社会心理和临床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作者假定试图自杀的酒精中毒者在社会背境、酒精和药物滥用史、伴有其他精神障碍以及其家庭成员中有酒精中毒史等方面与无自杀行为的酒精中毒者不同,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方法对1983年11月至1988年11月间在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国立研究所临床研究实  相似文献   

5.
甘景梨  谢昌峰 《河北精神卫生》1995,8(4):217-218,220
对71例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和13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与156例伴有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自杀行为的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患者与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比值比为1.99倍;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与伴有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比值比分别为9.45和4.76。说明自杀行为与妄想和抑郁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合肥市女性流动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状况,探讨其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在合肥市1家工厂、6家饭店和6家娱乐场所打工的共451名16 ~24岁的未婚农村女性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杀行为、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结果 调查对象最近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3.5%、4.7%和4.4%,均以娱乐场所服务员最高.社会网络大小≥4、网络密度为1.00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得分≥13是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3和0.27;与生长在核心家庭或三代以上家庭者相比,生活在其他类型家庭者其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增加(OR=5.62).结论 未婚女性流动人群中自杀行为报告率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该人群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行为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和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对毕节市1 70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毕节市中学生对自杀行为持肯定、中立和否定态度者分别为3.9%、44.6%和51.5%。性别、是否住校、学习生活、与父母关系、社会欺辱和媒体对自杀的相关报道是影响中学生自杀行为态度的因素。结论毕节市中学生对自杀行为缺乏正确认识,需家长、学校及社会对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对自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青少年情绪较脆弱,受到挫折容易沮丧,又加上独立意识与现实问题的种种冲突,导致自杀率较高。心理学认为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研究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措施的改进,制定危害青少年健康行为的早期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自杀行为的经济学问题,尤其是社会经济水平与自杀率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2005—2015年有关社会经济因素与自杀之间关系的原始研究进行综合评述,旨在阐述目前最新自杀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稳定和经济危机2种经济状态下,自杀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初步绘制出经济危机对自杀率影响的机制图,提出中国今后在自杀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方向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 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 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 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比一般人群高20倍〔1〕,住院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者占70%〔2〕。对高危人群,特别是有过自杀行为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应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重中之重。为探讨心理社会支持与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降低其自杀率及死亡率,本研究选择江山市第四专科医院2007年5月-2010年3月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抑郁障碍青少年是自杀行为发生的高危人群。研究从影响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个人心理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有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自杀行为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选取1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4 89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支持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和自杀行为量表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 被试学生中有738名为自杀行为高危(15.08%).回归分析显示,DASS得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1),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8,P<0.01);社会支持与DASS的交互项也显示出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5,P<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的自杀行为可能具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PHA)轴的关系。方法:对25例抑郁症患者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其中伴有自杀行为的12例,不伴自杀行为的13例,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自杀组和无自杀组的DST脱抑制率无明显差异。血清皮质醇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有明显相关。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生新的自杀行为。结论:抑郁症患者的HPA轴功能失调与自杀行为有关,但并不增加自杀的风险。提示DST不宜作为预测自杀行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富兵  张伟 《河北精神卫生》1999,12(4):193-195
为了有效地预测和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而探讨生物学指标,本研究对89名住院的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45人)、抑郁症病人(44人)进行血清胆固醇测定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初步发现:抑郁症病人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比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降低,有高度显性差异(t=3.48,P<0.01),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也具有高度显性差异(t=5.0,P<0.001)。精神分裂症组有自杀行为平均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无自杀行为明显降低,有显性差异(t=2.03,P<0.05)。从而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行为与血清胆固醇降低有一定关系。同时,血清胆固醇降低也可作为抑郁症病人自杀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是个体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打算自杀但尚未采取行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偶发性和个体差异性;虽不一定引发自杀行为,但却是自杀行为最为敏感的预测因素[1].自杀意念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因素与生活满意度是研究与实务领域常用的2类自杀意念预测指标[2-9].家庭满意度(family satisfaction)是个体在与家庭成员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在态度取向、评价方式影响下产生的对于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等方面稳定的、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综合态度[10].家庭满意度作为一种特殊生活满意度,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理论上可兼顾上述两类指标.本研究以家庭满意度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探索其作为自杀意念重要相关因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2].自杀行为是因为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3].NSSI和自杀行为是青少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两者紧密关联.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的统计学关联[4-5],但对于两者关联的理论解释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关联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冲动性人格因素与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81例自杀未遂和按1:1匹配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杀未遂组冲动性量表平均得分高明于对照组,经经验有显性差异。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冲动性与自杀未遂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动性人格特征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自杀行为应结合不同人格特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自杀的概念与自杀率报告、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个体自杀行为的预测、自杀预防等当前自杀行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青少年自杀的研究现状和方向,为形成有效且可行的青少年自杀行为预防和干预策略奠定基础。方法检索数据库包括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最终共筛选出511篇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青少年自杀的研究现状和方向,通过SPSS建立文献分析数据库,逐篇分析文献。结果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71.0%的文献发表在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上;有27.8%的文献受到了资助。65.5%的文献为流行病学研究;71.82%的文献内容涉及到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现状;47.35%的文献内容涉及到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28.18%的文献内容涉及到了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2.94%的文献内容涉及到自杀的定义和理论、自杀青少年的护理等其他研究内容。结论我国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重要性仍然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影响也相当有限。多数文献无基金资助。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亟需将基础的理论研究向实验性的预防和干预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