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DTI检测了28例D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三尖瓣环处射血期波(S)峰值速度(Vs)、速度时间积分(VTIs)、持续时间(Ts)、心电图Q波至S波起点处间期(Q—S)等,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三切面平均右心室面积变化率(MRVPCA)、胸骨旁左心长轴切面所测右心室前后径(RVD)等对比分析。结果DCM患者三尖瓣环处Vs、VTI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Q—S间期延长(P〈0.01),Q—S/Ts比值增大(P〈0.01),MRVPCA减小(P〈0.01),RVD增大(P〈0.01),右心室面积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C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减退,应用三尖瓣环处DTI所测收缩期运动指标,可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等容收缩期运动的变化,探讨其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DTI检测30例正常人和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左心室心肌长轴方向上等容收缩期运动系列指标,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四腔观切面、心尖两腔观切面及心尖左心长轴观切面之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段的心内膜下,测量等容收缩期正、负向波峰值速度(VIVC1,VIVC2),持续时间(TIVC1,TIVC2),速度时间积分(VTIIVCl,VTIIVC2)和收缩期峰值速度(Vs),并计算该时相正、负向波峰值速度差值(DIVC).结果 正常人左心室6个壁(除后壁外)每个壁基底段、中段的VIVC1>VIVC2,TIVC1>TIVC2,VTIIVC1>VTIIVC2(P<0.05).OMI组梗死区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相比,VIVC1、DIVC减低(P<0.05~0.01),VIVC2、TIVC2、VTIlVC2增大(P<0.05);TIVC1、VTIIVC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MI组非梗死区心肌运动上述测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区心肌等容收缩期系列指标具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指标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DTI检测了33例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及后壁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运动,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测量心肌等容收缩期正向波峰值速度(VIVC1)、负向波峰值速度(VIVC2),计算正负向波峰值速度差值(DIVC)、6个壁VIVC1均值(MVIVC1)、VIVC2均值(MVIVC2)及DIVC均值(MDIVC)。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观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应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前壁、下壁及后壁VIVC1、DIVC及MVIVC1、MDIV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下壁、后间隔壁VIVC2及MVIVC2增大(P〈0.05~0.01),余各壁上述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后壁基底段心肌等容收缩期VIVC1、DIVC及MVIVC1、MDIVC与LVEF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前、后间隔VIVC1、DIVC、6个壁VIVC2及MVIVC2与LVEF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DCM患者左心室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MVIVC1、MDIVC等测值具有特征性变化,且与LVEF相关良好,可作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评价的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局部心肌等容收缩期运动指标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局部心肌等容收缩期运动系列指标进行检测,于胸骨旁左室长轴观,心尖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将取样门宽分别置于左室基底段和中段内膜下心肌层,获取16个节段的TDI,测量等容收缩期正、负向波(IVC1,IVC2)峰值速度(V,VIVC2)及其差值(DIVC)等,并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所测心肌存活分数(VF)对比分析,以VF<30%定为梗死区内无存活心肌.结果 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相比,心肌梗死组梗死部位VIVC1,DIVC减低(P<0.05~0.01),VIVC2及IVC2持续时间(TIVC2)增大(P<0.05);IVC1持续时间(TIVC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梗死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多不显著(P>0.05);心肌梗死节段横向DIVC明显小于同一节段纵向DI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DI所测心肌横向及纵向DIVC值与SPECT心肌灌注显像所测V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P<0.001)和0.797(P<0.001).若以横向DIVC>-1.50为截断值预测局部心肌具有存活性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达75%;以纵向DIVC值>0.92为截断值预测局部心肌具有存活性的敏感性达77.8%,特异性为87.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等容收缩期TDI具有特征性变化,应用横向及纵向DIVC均可作为静息状态下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择正常人及冠心病心衰(CHF)患者各36例,利用QTVI技术,获取标准心尖部左室长轴、两腔、四腔观的左心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共18个位点的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各位点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间(Ts和Te),并计算同一节段6个壁间的最大差值(△Ts1、△Te1)、同一壁内3个节段间Ts和Te的最大差值(△Ts2、△Te2)及左室18个位点问Ts和Te的最大差值(△Ts3、△Te3)。同时计算二尖瓣环6个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均值(rags、mVe)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组△Tsl、△Tel、△Ts2、△Te2、△Ts3、△Te3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CHF组△Ts3、△Te3与rags、LVEF呈负相关(r=-0.721,r=-0.748,P〈0.01);△Te3与mVe呈负相关(r=-0.628,P〈0.01)。结论 冠心病心衰患者左心室同一节段及同一壁内均存在非同步运动,且与左心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关于缺血心肌组织多普勒频谱识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认缺血心肌组织多普勒 (DTI)频谱各速度波及缺血前后的变化。【方法】开胸犬 13条 ,于冠脉左旋支的分支结扎前、后记录乳头肌水平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的DTI运动频谱 ,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心内压力曲线 (P ,dP/dt)及心音图辨认DTI频谱的各速度波 ,比较冠脉结扎前、后DTI频谱的变化 ;观察19例心肌梗死患者 ,记录左室壁及二尖瓣环DTI频谱和组织速度图 (TVI) ,结合心电图辨认各速度波。【结果】正常开胸犬左室后壁短轴方向运动速度波 ,等容收缩期以正向为主 (IVC1) ,急性缺血时出现明显的反向运动波 (IVC2 )并可延至射血期 ,冠脉结扎前、后IVC1和IVC2 峰值均发生显著变化 [(16 .6 0± 4 .11)cm/s对(4 .6 0± 5 .38)cm/s和 (5 .97± 6 .2 5 )cm/s对 (19.5 7± 3.5 8)cm/s,P <0 .0 1];冠脉结扎后射血期S波峰值显著降低 [(11.30± 1.5 8)cm/s对 (7.16± 1.80 )cm/s ,P <0 .0 1],舒张早期E波反向或双向变化 [(10 .86±3.32 )cm/s对 (- 10 .72± 6 .36 )cm/s,P <0 .0 1],左房收缩期A波峰值速度降低 [(11.0 8± 3.35 )cm/s对 (6 .71± 4 .81)cm/s ,P <0 .0 5 ]。临床观察心肌梗死患者亦发现类似犬急性缺血心肌DTI频谱的变化。【结论】在心肌严重缺血或梗死的情况下 ,DTI频谱等容收缩期出现反向 ,S波峰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定量分析并比较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梗)患者二尖瓣环长轴方向上运动速度和时间变化,探讨其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异常的价值。 方法冠心病心绞痛组16例、心梗组34例,对照组16例。常规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脉冲DTI记录二尖瓣环侧壁、间隔、前壁和下壁的运动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S)、峰值时间(TS)和局部射血前时间(PEP),计算4个位点的均值,分别以Sm、TSm和PEPm表示。 结果心绞痛组和心梗组S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梗组Sm又低于心绞痛组(P〈0.01);心梗组PEPm、TSm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且长于心绞痛组(P〈0.05)。Sm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57,P 〈0.01),PEPm、TSm分别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7、r=-0.62,P〈0.01)。结论脉冲DTI所测Sm、PEPm和TSm均可反映冠心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研究犬心肌缺血前后等容收缩期运动频谱的变化。方法2 3条犬分为A、B两组 ,A组为开胸实验组 ,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结扎前、后分别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B组为经胸实验组 ,手术结扎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 ,术前及术后 1周经胸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对照分析正常与缺血室壁收缩期运动频谱。结果 A、B两组正常室壁收缩期频谱包括前向等容收缩波 (IVC1)、后向等容收缩波 (IVC2 )和射血波 (S)。结扎冠脉后IVC1、S峰值显著降低 ,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5 ) ;IVC2 峰值显著增大 ,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P <0 .0 5 )。结论 缺血心肌收缩期运动频谱发生了显著变化 ,等容收缩期的频谱改变有可能作为检测心肌功能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及修补术前后右心室壁节段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对29例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I组)修补术前后、10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Ⅱ组)及17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心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应变和应变率。结果I组术前右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高于I组术后、Ⅱ组和对照组(P〈0.05),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高于Ⅱ组,但与I组术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后收缩峰值速度、应变与应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右心室壁各节段收缩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易受容量负荷的影响,而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应变率更能真正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准确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壁节段收缩功能的变化,有望成为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测定的左右心室长轴方向局部收缩参数在判断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48例DCM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检查的长期随访。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病情加重组(发生各种心脏事件:死亡、心脏移植或因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治疗)21例,B组为病情稳定组(心功能保持稳定或者改善)27例。用TDI方式于心尖四腔观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左室侧壁(L)、室间隔(S)和右室侧壁(R)的瓣环处(1)、乳头肌水平(3)和二者中点(2)的等容收缩期速度(is)、射血期速度(ez)和左右心室侧壁处的二、三尖瓣环的位移,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DI检测的A组的R3is、S2ez、S1is、S1ez、L2ez、L1is、右室侧壁三尖瓣位移均低于B组(P均〈0.05),并且对判断DCM患者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TDI检测左右心室收缩速度能较准确地判断DC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同步心室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超声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局部心肌的纵向运动。方法超声测量15例LBBB患者和15例正常人各瓣环,获得纵向上不同时相的峰值速度(VS、VE、VA)、持续时间(IVC、S、IVR、D)、最大时间-速度积分(TVImax)和最大下移距离(Dmax),以及心电图QRS波起点到S波起点的时间(Q-Sb)、到S波顶点的时间(TTP)、E波的减速时间(Edc)等。结果LBBB患者左室室间隔、下后壁和前壁瓣环VS、VE、TVImax、Dmax明显减低,Q-Sb、TTP明显延长;左室室间隔、下后壁的IVC、IVR延长,D缩短,IVC/S增高。结论LBBB时左室激动顺序异常,引起左室整体和局部舒缩功能异常;左室各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延迟,心室内不同步明显;右室收缩延迟不明显,左、右心室间明显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右室心肌收缩后收缩(PSS)的意义。方法获取26例IPAH患者和25例正常人右室6节段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各节段等容收缩期峰速(VIC)、射血期峰速(VS)、PSS峰速(VPSS)和PSS持续时间(TPSS),计算VPSS与VIC、VS的比值(VPSS/VIC,VPSS/VS)。以VPSS/VIC作为判定主动性与被动性PSS的标准并对其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仅少数节段出现生理性PSS,而IPAH各节段均出现病理性PSS。与生理性PSS相比,病理性PSSVPSS、VPSS/VIC、VPSS/VS增大,TPSS延长。与被动性PSS相比,主动性PSSVPSS、VPSS/VS增大,TPSS延长。结论IPAH右室心肌存在病理性PSS,可能与心肌"类缺血"状况有关。生理性和病理性PSS、主动性和被动性PSS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变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非同步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依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轻、中、重三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右心室参数,右心室结构参数包括右室横径/左室横径(RVTD/LVTD)、右室舒张末面积(RVEDA)、右室收缩末面积(RVESA);功能参数包括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Tei指数;右心室应变参数包括右室不同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应变峰值(PST)的最大差值(Max-ΔPST)、应变达峰时间(T_(Q-S))的最大差值(Max-ΔT_(Q-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Max-ΔT_(Q-S)和Max-ΔPST明显增大(P<0.01).Max-ΔT_(Q-S)与PASP及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均有高度相关性(P<0.01).Max-ΔPST与PASP及Tei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P<0.0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右室非同步运动,在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即有明显改变,且与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应变成像技术测量右室非同步参数可用于早期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收缩后收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6例正常人的局部心肌,获得不同节段射血期、等容舒张期的峰值速度(VS、VIR)、应变率(SRS、SRIR)、应力(εS,εIRn)等。结果 正常组的生理性PSS多位于室间隔、前壁的基底、心尖段。梗死组的病理性PSS等容舒张期峰值速度增大,持续的时间延长。梗死组有92个节段VIR〉VS,结合应变率和应力分析,39个节段在等容舒张期主动收缩;12个节段为矛盾运动,其中8个节段是主动与被动活动的混合。结论 病理性和生理性PSS有明显差别。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各项指标,有助于理解病理性PSS的机制,并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可否鉴别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舒张功能假性正常。 方法 OMI舒张功能假性正常患者68例,正常对照组50例,应用脉冲多普勒(PWD)分别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E/A、E峰减速时间(DT)、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RT)、肺静脉收缩波(S)、舒张波(D)、S/D及心房收缩波(Ar);转换DTI速度模式,测量左室侧壁缘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 结果 OMI舒张功能假性正常患者与正常人的年龄和血流频谱E、A、E/A、IRT、D、S/D及二尖瓣环Aa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缩短和S波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静脉血流Ar较正常人升高,而二尖瓣环Ea及Ea/Aa较比正常人明显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DTI检测二尖瓣环Ea及Ea/Aa比值可鉴别OMI患者舒张功能假性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22例健康者及临床确诊的29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VE/VA比值.测定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和E/A值.容积法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球形指数,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心脏左室长轴方向上心梗组前壁,侧壁,下壁各节段,后间隔心尖段Vs明显下降(P<0.01),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Vs无明显差异(P>0.05);心梗组几乎各节段VE、VA、VE/VA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平均VS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79,0.68,P<0.01),舒张期功能参数平均VE/VA与二尖瓣E/A比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62,P<0.01).心梗组LVEDVI和LVESVI明显增大(P<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客观定位定量的反映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组织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又能体现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整体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心功能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速率阶差MVG评价左室舒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DCM组 ) 2 0例 ,高血压患者 (HBP组 )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均行常规二维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PW )和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DTI)检查。常规超声获得左室射血分数 (EF) ;PW获得二尖瓣口血流速率E/A及E峰下降时间 (DcT) ;运用脉冲DTI于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测量左室后壁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心肌运动速度VS心内膜下 、VS心外膜下 、VE心内膜下、VE心外膜下 ,并计算MVGS、MVGE。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DCM组EF显著降低 ,DcT显著缩短 ,E/A显著增高 ;HBP组EF与正常组间无差异 ,E/A显著减低 ,DcT显著延长。与正常组比较 ,DCM组MVGS、MVGE 显著较低 ;HBP组MVGS 与正常组无差异 ,而MVGE 则显著较低。结论 脉冲DTI测量心肌速率阶差MVG可早期、无创、准确地反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