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尤其未扪及肿块的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3月至9月门诊、住院及体检作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1290例,从中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50例,其中,临床扪及肿块42例,未扪及肿块8例。所有病例常规摄双侧乳腺CC位(头尾位)、MLO位(内外斜位),必要时局部点压摄片。对未扪及肿块者,行术前定位。使用医生工作站高分辨竖屏显示器观察图像。结果42例临床扪及肿块的乳癌中,主要X线表现有单纯肿块22例,肿块伴钙化18例,结构紊乱2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0例,髓样癌6例,黏液腺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8例未扪及肿块的乳癌中,分别表现为单纯钙化5例,小结节影伴钙化2例,局部结构紊乱1例;病理类型为导管原位癌3例,导管浸润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能较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X线征象,对乳腺癌尤其是未扪及肿块的乳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的浸润性导管癌的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的X线表现:肿块36例,钙化22例,肿块伴钙化6例,局限性密度增高或结构扭曲4例,皮肤及乳头改变2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其中较多见的X线表现为肿块和钙化,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他少见征象亦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秀玲  宋强  马红 《放射学实践》2008,23(2):146-148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57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45例,导管原位癌12例,观察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①X线表现为肿块35例,钙化22例,结构致密或扭曲13例;35例肿块除2例显示边界清晰的良性征象外,其他均为恶性边缘征象的肿块;典型恶性钙化多见(18/22),且钙化除单纯钙化外可同时伴发肿块或结构致密.②45例浸润性导管癌主要表现为肿块34例,结构致密或紊乱10例,以上两者伴钙化10例.③12例原位导管癌中全部表现为典型恶性钙化,且单纯钙化均出现于原位导管癌而未见于浸润性导管癌中.结论:乳腺导管癌的常见X线表现为肿块、钙化和结构致密,单纯钙化首先考虑原位导管癌,其余征象均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癌.  相似文献   

4.
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0例钼靶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的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60例的X线征象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X线征象:分叶状肿块6例,边缘规则肿块2例,边缘不规则肿块35例,星芒状肿块10例,边界模糊或呈浸润性改变37例,肿块合并钙化26例,伴有毛刺25例,伴乳头凹陷11例,伴皮肤增厚15例,伴大导管征6例。结论肿块边缘的浸润性改变或边缘的不规则可能是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其他征象依次为肿块合并钙化、乳头及皮肤改变以及大导管征的出现,亦对定性诊断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乳腺肿瘤性病变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乳腺肿瘤性病变的钼靶X线征象,评价钼靶在乳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总结分析本院从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共1330例乳腺疾病钼靶X线摄影中检出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肿瘤患者176例,其中乳腺良性肿瘤103例,乳腺癌70例,交界性叶状肿瘤3例.常规摄乳腺X线片,怀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者,行溢液乳管造影.结果 (1)乳腺良性肿瘤钼靶X线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周边有或无透明"晕征",导管内乳头状瘤造影多表现为导管内单个或多个充盈缺损.(2)70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表现为肿块者56例(80%),砂粒状或簇状微钙化46例(66%),肿块伴微钙化42例(60%),结构扭曲、紊乱5例(7%),局灶性致密影3例(4%),血管影增粗24例(34%).(3)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表现为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密度高而均匀,肿块体积较大.结论 乳腺不同良恶性肿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X线征象,钼靶X线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病史,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与X线表现。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X线表现。结果:各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触诊肿块91例(89.2%),肿块伴疼痛9例(8.8%);疼痛5例(4.9%);溢液溢血10例(9.8%)。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26例(25.5%),肿块伴钙化55例(53.9%),簇状沙砾样钙化15例(14.7%),结构扭曲伴钙化6例(5.9%);肿块边缘呈分叶征46例(45.1%),边缘不清65例(63.7%),毛刺征53例(52.0%);血管增粗26例(25.5%);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4例(33.3%)。其他征象:乳头凹陷11例,皮肤增厚11例,大导管增粗3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好发年龄41~60岁,临床表现以肿块为主,左侧发病高于右侧。X线表现常见为肿块及钙化,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他征象:结构紊乱、乳头凹陷、皮肤增厚、大导管增粗对定性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早期乳腺癌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的X线特征。结果421例病例中,非浸润性癌87例(20.6%),早期浸润性癌97例(23.0%),早期浸润性特殊型癌52例(12.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肿块直径≤1 cm)185例(44.0%)。乳腺X线检查显示89%的非浸润性癌和70%的早期浸润性癌灶可见钙化,而肿块在2组的发现率仅分别为18.0%和43.0%。结论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患者有乳头溢液,建议进一步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方法:经乳腺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36例,共36个病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6个,导管内癌及导管内癌伴微浸润7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黏液腺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个。观察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①癌灶的X线表现有肿块者23个(63.9%),有钙化者18个(50%),有结构扭曲者3个(8.3%);②呈肿块表现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7.9%;有钙化者易出现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占87.5%、42.3%,尤其单纯钙化多出现在导管内癌中(71.4%,5/7);结构扭曲可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其它类型未见。结论:肿块、钙化和结构扭曲为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的大部分,除单纯钙化首先考虑导管内癌,其余征象均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癌;肿块改变尚要想到髓样癌和黏液腺癌的可能;结构扭曲也可出现在导管内癌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乳腺钼靶成像(phase-contrast mammography,PCM)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5例乳腺癌的PCM表现。结果:115例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92例,导管原位癌7例,黏液腺癌5例,髓样癌7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X线表现为单纯钙化8例(6.96%),单纯肿块51例(44.35%),钙化伴肿块44例(38.26%),结构扭曲2例(1.74%),局灶性致密9例(7.83%),弥漫性分布1例(0.87%)。按照BI-RADS分类诊断标准,本组乳腺癌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4.78%(109/115)。结论:PCM有助于微钙化及不典型肿块等的检出。钙化、肿块和结构扭曲是乳腺癌的常见征象;大导管相及血管异常是乳腺癌的特殊征象;乳头内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为常见的合并征象。  相似文献   

10.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三维定位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数字化三维立体定位术在乳腺癌普查、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1890例,全部病例均经全数字化X线摄影常规摄取CC位(头尾位)、MLO位(内外斜位)片.对常规摄片提示有可疑乳腺癌征象,而临床触诊阴性者行数字化三维立体定位,病灶导丝标记切检.结果:检出并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59例.临床触诊阳性(可触及肿块)者51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3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黏液腺癌6例,髓样癌4例.临床触诊阴性(未触及肿块)者8例,病理类型为导管原位癌3例,导管浸润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在定位导丝下行病灶切除,切除标本摄片均确认属目标病灶.结论: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能较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和间接X线征象,结合数字化三维立体定位,病灶导丝标记切检术,对早期乳腺癌及亚临床期(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临床未触及肿块乳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临床未触及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2 0 0 3 -0 4~ 0 7门诊及体检 412例中遇到的 3 4例乳癌 ,其中临床触及肿块的 2 2例 ,未触及肿块的 12例。全部病例采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 ,并经病理证实 ,检查体位常规采用CC位 (头尾位 )、MLO位 (内外斜位 ) ,必要时加照侧位及局部点片。对临床未触及包块的乳癌 ,均行术前定位。结果  2 2例临床触及肿块的乳癌中 ,髓样癌 4例 ,硬癌 2例 ,浸润性导管癌 16例。 12例临床未触及包块的乳癌中 ,X线呈现微小钙化 6例 ,其中癌前病变 1例、导管原位癌 2例、导管浸润性癌 3例 ;呈现微小结节 2例 ,其中 1例导管原位癌、1例导管浸润癌 ;呈现微小结节半结节内微小钙化 2例 ,1例导管原位癌、1例导管浸润癌 ;呈现结构紊乱区 1例 ,为小叶原位癌 ,结构紊乱区伴微小钙化 1例 ,为浸润导管癌。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 ,尤其对临床未触及包块的乳癌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 X 线摄影中直接征象特征,研究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 X 线中显示病灶的直接征象情况分为4组:有肿块有钙化组、有肿块无钙化组、无肿块有钙化组及无肿块无钙化组,分别研究肿块或钙化大小、形态等特征与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有肿块有钙化组的乳腺癌转移率为56.31%,为4组中最高(P =0.004);出现皮肤乳头凹陷率为38.83%,为4组中最多(P =0.043);有肿块组比无肿块组出现转移率较高(分别为46.27%和18.75%,P =0.033);肿块有无分叶或毛刺表现在转移率比较中无差异(46.70% vs 25.00%和43.37% vs 52.00%,P =0.389和 P =0.348);有钙化组比无钙化组出现转移的概率大(53.57% vs 34.29%,P =0.001);而钙化灶仅表现为点状及点状加蠕虫状时转移率无差异(51.19% vs 60.71%,P =0.382);在出现肿块的201例乳腺癌病例中,无论是否出现转移,肿块体积大小无差异[分别为(81.04±119.45)mm3 vs (70.06±208.30)mm3,P =0.654];肿块有分叶者比无分叶者体积大[(76.50±174.13)mm3 vs (8.39±10.27)mm3,P =0.000],而有毛刺的肿块体积则较小[(52.10±85.90)mm3 vs (144.75±304.13)mm3,P =0.038],肿块是否伴有钙化出现与肿块大小无明显差异[(80.39±126.62)mm3 vs (69.63±209.12)mm3,P =0.660],但是仅出现点状钙化的肿块比同时出现点状加蠕虫状钙化的肿块体积大[(92.79±137.21)mm3 vs (41.71±94.58)mm3,P =0.041]。结论乳腺 X 线摄影中肿块与钙化在判断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BDCIS)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BDCIS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表现。常规摄影双侧乳腺轴位(CC位)及侧斜位(MLO位)摄片。结果 30例中26例有病灶内钙化,其中单纯钙化18例,肿块伴钙化3例,结构扭曲伴钙化5例;3例为单纯肿块,其中,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肿块2例,边缘有毛刺、密度不均匀的类圆型肿块1例;1例为单纯结构扭曲。结论 BDCIS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表现以钙化为主,还应重视肿块、结构扭曲以及局部非对称致密影等征象。  相似文献   

14.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 (ER)水平之间的关系 ,评价根据IDC钼靶X线征象预测ER表达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18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手术病理证实的IDC ,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ER表达情况 ,将IDC钼靶X线表现中的恶性钙化、毛刺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得的ER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1例IDC中 ,肿块伴毛刺者 85例 ,有钙化者 74例 ;ER阳性者 99例 ,毛刺组ER阳性率与无毛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毛刺组中ER阳性表达更多见于较小癌灶 ;无钙化组ER阳性率较钙化组略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C中毛刺征与ER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应用钼靶X线征象反映IDC的ER表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表现。结果以恶性钙化为主要征象32例,钙化表现为微细、多形性,呈簇状、群集或段性分布,其中单纯钙化24例,钙化合并局灶性致密8例;表现为肿块8例,其中3例肿块边缘见毛刺;单纯局灶性致密3例;结构扭曲2例;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3例;X线无异常发现4例。结论 FFDM可以清晰显示微小钙化、小结节、局灶致密及结构扭曲等征象,尤其对微小钙化敏感,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检查诊断报告中被评估为BI-RADS 4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纤维腺瘤(FA)的影像学鉴别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乳腺X线诊断为BI-RADS 4级,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IDC和FA的病例,其中56例为乳腺IDC,32例为FA,观察2种病变的X线征象.结果 56例乳腺IDC平均大小为(2.3±0.89)cm,表现为肿块48例,其中分叶状41例(85.4%),高密度43例(76.8%),边缘浸润26例(54.2%);表现为结构扭曲8例,均伴有成簇状钙化.32例FA平均大小为(1.8±0.53)cm,圆形或卵圆形24例(75.0%),分叶状7例(21.9%),高密度14例(43.8%),边缘模糊13例(40.6%).IDC和FA在密度、分叶、边缘浸润和结构扭曲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析乳腺IDC和FA各自影像学特征,可有效地将两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钙化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乳腺X线钼靶片中表现为微小钙化的病例,观察钙化的数目、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照。结果乳腺良、恶性疾病均可出现钙化。本组病例乳腺恶性病变112例,其中导管原位癌24例,浸润性导管癌88例,良性病变48例。钙化呈簇状分布、沿导管方向走行或呈蠕虫型、混合型形态的钙化多见于乳腺癌,弥漫性分布及粗颗粒型或融合型形态的钙化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结论分析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形态学表现、密度、数目、走向分布及钙化与肿块的关系,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诊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征象.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表现.常规摄影双侧乳腺轴位(CC位)及侧斜位(MLO位)摄片.结果 20例中,16例钙化,3例单纯肿块,1例为小灶致密影.结论 导管原位癌(DCIS)X线表现以钙化为主,还应重视肿块、小灶致密影等征象.  相似文献   

19.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约占乳腺癌的45%~80%[1],为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本文回顾性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探讨肿块周围钼靶X线征象的病理基础,并将浸润性导管癌与其他乳腺肿块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肿块周围异常钼靶X线征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2005年12月,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4例女性乳腺病变,按病理类型分为下列3组:①浸润性导管癌组,42例,年龄29~70岁,平均55·0岁。②其他恶性病变组,24例,年龄37~70岁,平均51·3岁,包括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4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136例(78.1%),导管原位癌(DCIS)14例(8.05%),小叶癌8例(4.6%),髓样癌4例(2.3%),转移 癌4例(2.3%),巨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乳头状瘤癌变、Paget病各2例(1.15%).肿块106例(占61%),微 钙化70例(40.2%),不对称性乳腺局限致密36例(20.7%),单纯结构紊乱8例(4.6%),大导管征16例(9.2%),漏斗征14例(8.05%),厚皮征等改变36例(20.7%),异常血管56例(32.2%),牛角征4例(2.3%),塔尖征4例(2.3%),淋巴结肿大28例(占淋巴结转移中41.1%).结论 微钙化是导管原位癌常见的基本X线征象,对不能定性的微钙化行定位穿刺下切除病检可提高导管原位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