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或)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感染病原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分析3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等)、实验室检查(WBC、CRP、转氨酶和病原培养等)、胸部CT、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6例,细菌性肺炎组4例。3组患儿均急性起病,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入院。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均无急性呼吸窘迫和肺外阳性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1/6例;细菌性肺炎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3/4例。②3组胸部CT检查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1/5例和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分别为3/6例和5/6例,细菌性肺炎组分别为3/4例和1/4例。③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气道黏膜充血和肿胀,但程度和范围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为著;气道黏膜局部损害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为著,其中2例伴支气管通气不良,有远端支气管闭塞可能。④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有支气管树样塑型分泌物栓栓取出,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Ⅰ型。结论 与细菌性肺炎相比,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时即可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黏膜损害较轻,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较短,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协助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后出现少见血清病反应—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第二次使用ATG后合并ALI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于第二次使用ATG后10 d,出现发热、关节痛、肌痛、皮疹等临床表现,伴随突发烦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毛玻璃影,临床诊断为ALI,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好转。通过文献检索发现8例类似报道,病死率较高。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ATG相关ALI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儿童过敏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病理确诊的1例9岁6个月的过敏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以咳嗽4个月、气促为主要表现,无咳痰、无三凹征,肺内未闻及啰音,无杵状指趾。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部高分辨CT表现为弥漫的细小结节影,以上肺为重,肺组织病理为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的间质淋巴细胞炎症和间质的多核巨细胞,无纤维化和结核结节,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脱离环境并予甲泼尼龙2 mg·kg-1·d-1治疗2周后,患儿咳嗽、气促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有所改善,肺部CT的小结节影明显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呼吸道症状消失,肺部影像学和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过敏性肺炎为无特异的沉淀抗体的病例,主要依靠肺活检病理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间质炎症和找到非干酪的不典型肉芽肿或多核巨细胞确定诊断。亚急性过敏性肺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6岁,以发热、单侧肢体活动不灵活起病。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逐次升高;肺部CT提示大片炎性实变;头颅MRI示多发性脑梗死。给予抗感染及抗凝、溶栓、降颅压等综合对症治疗后,患儿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咳嗽无力、吞咽困难、面神经麻痹、双瞳孔不等大。患儿虽生命体征平稳,但生活不能自理,仍在康复中。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常伴有高凝状态及自身免疫异常,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 2018年12月31日确诊的164例住院吸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4例患儿中,男性103例、女性61例,发病年龄29天~13岁,≤6岁124例(75.6%);34例患儿有基础疾病,神经系统异常最常见(27例)。141例(86.0%)患儿有明确吸入史,淹溺是最常见病因;23例(14.0%)无明确吸入史,但均合并神经系统异常或先天性上气道/消化道异常。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呼吸增快、发热、意识障碍,79例(48.2%)患儿同时具有肺炎常见症状及肺部湿啰音。160例患儿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均提示肺炎,142例双侧肺受累,中下肺为主。127例(77.4%)患儿行病原菌检查,共检出革兰阴性菌64株,革兰阳性菌24株,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17株)、肺炎链球菌(17株)和流感嗜血杆菌(9株)。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治疗,142例好转,22例预后不良。结论儿童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复杂,吸入史、吸入风险评估及肺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病原学检查有助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心腔内血栓、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MPP并发心腔内血栓、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分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MPP合并心腔内血栓病例。结果患儿,男,4岁,以发热、咳嗽起病;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280,D-二聚体明显升高;肺CT提示左肺大片炎性实变,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室腔内肿物。患儿予右室肿物摘除术、支气管镜灌洗、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肺部炎症一度好转;随后又加重,胸部增强CT示左下肺栓塞;再经抗凝治疗后,肺部炎症、肺栓塞好转。患儿右室肿物术后病理为炎性坏死组织。患儿最终诊断为MPP合并心腔内血栓、肺栓塞。检索到国内外文献报道4例MPP并发心腔内血栓患儿,均为男性,年龄4~9岁,3例在发病4~11天发现心腔内血栓,4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2例D-二聚体升高,2例手术,2例抗凝治疗。随访3个月患儿均痊愈,抗心磷脂抗体均转阴。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大叶性肺炎或胸腔积液时,应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等,可及时发现栓塞或血栓形成,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三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的病例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总结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儿均为学龄或学龄前期儿童,以呼吸道感染起病,出现急性偏瘫,伴或不伴抽搐发作.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测定阳性.肺部影像学提示大片炎性实变,有合并肺不张或胸腔积液,头颅影像学提示大脑中动脉栓塞及相应供血区脑梗死.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及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根据3例患儿呼吸道症状及肺部影像学改变,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成立,同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头颅影像学改变,诊断合并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吸入性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例吸入性肺炎患儿,男14例,女6例,年龄2月龄至13.2岁。7例有脑发育不良、惊厥、腰椎骨折卧床、进行性脊髓肌肉萎缩症或肉碱缺乏症等基础疾病。20例均有轻微咳嗽,呼吸困难12例,发热12例,消化道症状15例。体型消瘦或营养不良10例。外周血WBC及CRP轻度升高4例。痰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真菌培养白色念珠菌1例。肺CT提示双肺背侧胸膜下病变为主12例,肺部间质病变为主8例,肺实质病变为主11例。9/10例行24 h食道pH值监测提示病理性酸反流,GER。11例行消化道彩超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胃食管反流(GER)2例,3例表现为胃扭转和(或)食道裂孔疝。7例消化道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GER和水平横胃各1例;经口咽直接吸入造影剂入主气管3例,胃扭转2例。19例应用抗生素治疗,4例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抗GER治疗的患儿(尤其是急性吸入性肺炎)大部分预后较好,病程>1个月、肺CT提示病变机化的患儿肺部病变吸收不理想;经口咽吸入的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预后差。结论 吸入性肺炎主要见于婴幼儿,常有消化道畸形。病程长及有神经系统病变经口咽吸入的患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关婴儿期发病血管病变(SAVI)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例SAVI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SAVI的文献报道,总结SAVI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男,11岁4个月,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活动耐力下降,查体可见杵状指(趾),实验室检查提示ESR异常升高、ANA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肺部高分辨CT提示间质性病变。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TMEM173基因新生杂合突变:c.463G>A,p.V155M。予托法替尼(每次5 mg,每天2次)治疗有效。文献复习目前国内外已报道SAVI病例31例(包括本文1例),SAVI男性多发,以婴幼儿为主。首发症状以皮疹(58.0%)、呼吸急促(41.9%)及活动受限(48.3%)为主。实验室检查64.5%伴有ESR增快或CRP升高,64.5%出现自身抗体阳性。70.9%患儿肺部影像学提示为间质性肺炎改变。基因检查可明确诊断,SAVI相关的基因突变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的TMEM173基因,74.1%为新发突变。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SAVI为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为TMEM173基因变异,临床上以活动耐力下降、生长受限及间质性肺疾病为主要表现。Janus激酶抑制剂对该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MPP闭塞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MPP继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影像学及支气管镜下特点。结果 4岁男童,以重症MPP 1月余后气促、活动不耐受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检发现左侧胸廓塌陷,左肺呼吸音低。肺部影像学示纵隔心影左移,左肺下叶不张,左肺下叶各段支气管扩张,右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镜下见左上舌段、左下前外基底段亚支闭塞。经2次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治疗,半年后胸部CT示部分肺复张。检索到19篇文献,72例患儿,其中有MPP病史49例。在MPP后1~2个月内逐渐出现气促、喘息、活动不耐受等表现,体格检查多可在患侧肺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影像学则以持续性肺实变或肺不张为特点,通过阿奇霉素序贯联合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等治疗,随访17例,8例有所改善。结论重症MPP后出现气促、喘息、活动耐量下降等表现,影像检查提示单侧肺不张,应警惕闭塞性支气管炎,早期支气管镜诊治可能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关婴儿期发病血管病变(SAVI)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例SAVI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SAVI的文献报道,总结SAVI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男,11岁4个月,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活动耐力下降,查体可见杵状指(趾),实验室检查提示ESR异常升高、ANA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肺部高分辨CT提示间质性病变。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TMEM173基因新生杂合突变:c.463G>A,p.V155M。予托法替尼(每次5 mg,每天2次)治疗有效。文献复习目前国内外已报道SAVI病例31例(包括本文1例),SAVI男性多发,以婴幼儿为主。首发症状以皮疹(58.0%)、呼吸急促(41.9%)及活动受限(48.3%)为主。实验室检查64.5%伴有ESR增快或CRP升高,64.5%出现自身抗体阳性。70.9%患儿肺部影像学提示为间质性肺炎改变。基因检查可明确诊断,SAVI相关的基因突变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的TMEM173基因,74.1%为新发突变。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SAVI为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为TMEM173基因变异,临床上以活动耐力下降、生长受限及间质性肺疾病为主要表现。Janus激酶抑制剂对该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肺毛霉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诱导化疗后合并肺毛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岁女童,确诊B-ALL,诱导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合并肺部感染、脓气胸,临床表现为胸痛、咯血,肺部CT提示右下肺实变,多次痰及胸水培养阴性。气胸第22天胸水行感染病原高通量测序发现毛霉菌,随后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病原学诊断。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普通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第55天拔除胸腔引流管,并序贯口服泊沙康唑。治疗2月余后复查肺部CT提示右下肺实变病灶缩小;纤维支气管镜下见右中间段支气管干肉芽增生。遂行镜下氩气刀清理。之后序贯口服泊沙康唑,并继续按白血病化疗方案治疗。10个月后复查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吸收。结论肺毛霉菌病具有血管侵袭性,恶性度高,感染病原高通量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主导的药物及手术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1例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基因I73T突变相关性婴幼儿肺间质疾病的诊断过程,复习文献,探讨基因检测在诊断婴幼儿肺间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分析本病例的临床、胸部影像学及基因检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病例资料:患儿女,8月龄,因咳嗽,呼吸急促5个月余入院.3月龄时因重症肺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拔管后需持续氧气治疗,生长受限.入院体检:身高58 cm,体重6.4 kg,呼吸50次/min,三凹征(+),唇周稍紫绀,双肺散在细湿哕音,杵状指.病原学检查均阴性,多次血气检测提示低氧血症,胸部CT:两肺纹理增多,两肺磨玻璃样改变伴弥漫细小结节影.SP相关基因检测提示:SP-C基因I73T突变.(2)复习文献:3例SP-C基因I73T突变婴幼儿肺间质疾病患儿资料显示: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影像学多表现为弥漫性肺部浸润或弥漫性磨玻璃影,肺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结论 (1)初步诊断1例SP-C基因I73T突变相关性婴幼儿肺间质疾病.(2)基因检测在诊断婴幼儿肺间质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以助临床早期评估和治疗,并了解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101例重症MPP患儿(重症组)和102例轻症MPP患儿(对照组)的住院病例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及肺内外并发症等临床特点,并对其中16例重症MPP患儿进行肺部高分辨CT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 重症MPP多表现为咳嗽、高热,热程长,易出现气促、心动过速,甚至可有发绀及三凹征,肺部影像学常表现为大片状阴影,伴或不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也可导致呼吸、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在重症MPP患儿中有16.3%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15/92).16例重症患儿平均随访(9.81 ± 3.85)个月,仅3例肺内病变基本吸收好转,肺功能正常;余13例肺部高分辨CT均有肺不张,其中7例合并支气管扩张,5例伴限局性气体潴留,肺功能异常8例.结论 对于临床症状重、热程长、肺部影像学为大片状阴影,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或伴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的儿童MPP,应高度注意重症MPP的可能性并予以尽早治疗.重症MPP可遗留肺结构和(或)功能损害,需对其进行肺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呼吸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住的21例临床具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胸片提示为大叶性肺炎改变,下呼吸道分泌物聚合酶链反应(PCR)MP检测阳性和(或)间接血凝法MP-IgM阳性的MP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肺炎呈大叶性肺炎改变者临床与肺炎链球菌病原感染相似,有以下特点:1.大叶性MP肺炎仍以学龄期儿童多见;2.病程长,呼吸道症状突出,稽留高热少见,感染中毒症状不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明显;3.肺外损害多见且突出;4.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不如肺炎链球菌明显,肺部病灶的吸收相对较快;5.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大环内酯类治疗有效。结论需掌握MP肺炎的临床特征,注意MP肺炎胸片改变的多样性,并与其他病原感染的大叶性肺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真菌感染的临床总结及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CNS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均接受强化疗,1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M2)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CNS真菌感染前均有肺部真菌感染病史,其中2例合并肝、脾、肾真菌感染,1例合并下肢皮肤真菌感染(2)实验室检查3例有病原学依据,1例烟曲霉菌,2例念珠菌,2例无病原学依据.(3)影像学5例患儿均作头颅CT MRI,表现脓肿、梗塞、颅内出血.(4)治疗及预后1例患儿伊曲康唑+脂溶性两性霉素B治疗,2例患儿伏立康唑治疗,2例患儿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抗真菌治疗均有效,4例存活,1例死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CNS真菌感染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表现形式之一,多半有其他脏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脑膜炎或脑脓肿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CT、MRI影像学检查重要,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类型以及预后.方法 对2003年12月-2007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1)在7例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3例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3例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1例为普通型问质性肺炎(UIP);(2)7例均有慢性咳嗽,6例伴有呼吸急促.除2例COP外,其余患儿肺部有中、细湿啰音和(或)爆裂音,1例UIP和2例NSIP有杵状指(趾);(3)胸部影像学改变:3例COP/BOOP肺CT表现为双肺多发实变阴影,位于肺外周,2例伴有小叶中心性结节和细支气管壁增厚,1例有细支气管扩张.3例NSIP肺CT均表现为弥漫磨玻璃阴影,伴有线状和网结状阴影,其中1例存在局灶性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1例UIP肺CT表现为双肺散在小片实变,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蜂窝肺以及小叶间隔增厚;(4)病理改变:2例COP/BOOP患儿肺泡腔、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内有肉芽组织形成,1例COP/BOOP患儿病理表现不典型.3例NSIP肺泡间隔增宽并见淋巴细胞聚集以及少量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例UIP肺泡间隔增宽,明显纤维化、慢性炎症病灶以及少许相对正常肺组织共存;(5)7例患儿均采用泼尼松治疗,经4~12个月治疗,3例COP/BOOP患儿病情完全控制;2例NSIP患儿联用甲氨蝶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症状消失,肺CT遗留少许肺囊泡;另1例NSIP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1例UIP患儿病情未控制.结论 COP/BOOP,NSIP,UIP可见于儿童.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应结合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进行.激素是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首选药物,治疗反应因不同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真菌感染的临床总结及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CNS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结果(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均接受强化疗,1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M2)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CNS真菌感染前均有肺部真菌感染病史,其中2例合并肝、脾、肾真菌感染,1例合并下肢皮肤真菌感染(2)实验室检查3例有病原学依据,1例烟曲霉菌,2例念珠菌,2例无病原学依据。(3)影像学5例患儿均作头颅CTMRI,表现脓肿、梗塞、颅内出血。(4)治疗及预后1例患儿伊曲康唑+脂溶性两性霉素B治疗,2例患儿伏立康唑治疗,2例患儿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抗真菌治疗均有效,4例存活,1例死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CNS真菌感染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表现形式之一,多半有其他脏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脑膜炎或脑脓肿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CT、MRI影像学检查重要,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小儿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腺病毒感染患儿共55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55例腺病毒感染患儿中,肺炎发病率最高(30例),其次为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肺部异常呼吸音.2例患儿合并心肌炎,1例合并中毒性脑病.全部患儿鼻咽分泌物检查证实为腺病毒感染,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X线胸片及CT出现肺部浸润22例,肺功能检查5例异常.55例住院患儿中43例使用抗生素,仅12例单纯抗病毒及支持治疗,7例重症肺炎患儿加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除1例出现支气管扩张外,均治愈出院.结论 小儿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发热时间长,临床表现多样.重症肺炎患儿常并发多种细菌感染和存在肺外表现.治疗上可酌情在抗病毒的同时加用抗生素、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叶性肺炎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叶性肺炎与支气管肺炎在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7年12月住院的10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及2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入院时采血进行血清定量酶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MP)、衣原体(CP)抗体。第2天早晨应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利用负压抽吸咽喉部未被污染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呼吸道常见的7种病毒,并行MP DNA、CP DNA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胸片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大叶性肺炎以年长儿发病为主,临床以发热、咳嗽为特点,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均表现为一个肺叶炎症,以右侧为多,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MP感染阳性率为61.0%;支气管肺炎发病以婴幼儿为主,临床以咳喘及卡他症状多见,肺部以痰鸣音和喘鸣音为主,均表现为两肺的点片状阴影,病原体仍以细菌居第1位。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除在好发年龄、临床及胸片特点上与大叶性肺炎患儿有明显差异外,二者的病原谱构成亦存在明显差异。支气管肺炎患儿最主要的病原体是细菌,而大叶性肺炎患儿MP感染率为61.0%,与以往传统的病菌谱发生了巨大改变,且婴幼儿MP感染率有显著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