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对通过生物、数学、信息学等多学科合作初步提出的GRP基因、BPAG1基因、SFRP2基因间的乳腺癌转移相关调控通路存在的假设,应用相关生物学方法加以验证.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分别检测7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发灶及其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GRP、BPAG1、SFRP2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系并转染GRP增强质粒和GRPshRNA质粒,通过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BPAG1和SFRP2的变化.结果:在人体乳腺癌组织与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GRP基因、BPAG1基因、SFRP2基因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转染GRP增强质粒和GRPshRNA质粒后,BPAG1和SFRP2基因的相对含量也同时分别增高和下降,转染GRP增强质粒后BPAG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增高.结论:GRP基因、BPAG1基因、SFRP2基因间可能存在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的调控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肺腺癌的侵袭、转移。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析肺腺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CaMKⅡ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同时对肺腺癌组织与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病灶中的CaMKⅡ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3例肺腺癌患者及21例配对的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病灶的石蜡组织标本。将肺腺癌细胞系H1299及Calu3进行慢病毒转染,实验组转染高表达CaMKⅡ病毒,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病毒,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CaMKⅡ表达水平与上皮间充质转化(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标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通路激活间的关系。  结果  CaMKⅡ高表达与肺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灶中的癌组织CaMKⅡ表达明显高于其原发病灶(P<0.05)。细胞实验表明,CaMKⅡ高表达的肺腺癌细胞,其穿膜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伤口愈合能力增强; EGFR通路激活后p-CaMKⅡ水平增加,且CaMKⅡ促进了EMT相关蛋白及转录因子的表达。  结论  CaMKⅡ参与EGFR信号传导,促进EMT过程,增加肺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胃镜活检及转移淋巴结取样用于预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实际状态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并研究原发灶Her-2状态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按照《胃癌Her-2检测指南》中规定的检测流程对107例胃镜活检标本、手术标本及76例淋巴结转移灶的Her-2状态分别进行判读, 将检测  结果  进行比较。  结果  107例标本中胃镜活检标本与胃癌原发灶Her-2状态的一致率为86.9%, 两类标本的Her-2状态具有一致性(Z=6.3813, P < 0.000 1);76例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Her-2状态的一致率为81.6%, 二者的Her-2状态具有一致性(Z=3.0274, P=0.002 5);胃癌Her-2状态与Lauren分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 < 0.05)。  结论  胃镜活检标本及淋巴结转移灶与胃癌原发灶的Her-2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前两者能够较好的预测胃癌原发灶的Her-2状态; 需要制定一个专门针对淋巴结转移灶的Her-2评分标准以完善胃癌的Her-2诊断系统; 胃癌Her-2状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学涵  王福刚  田刚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0):1221-1223
  目的  探讨Dikkopf 1(DKK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K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对DKK1在细胞中的定位进行分析;DKK1过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MDA231,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乳腺癌细胞MDA231中DKK1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MDA231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MDA231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乳腺癌组织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DKK1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 < 0.05)。DKK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KK1主要呈细颗粒状散在分布于细胞质中。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KK1过表达明显。过表达DKK1的MDA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低。  结论  DKK1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rig1、NF-κB及MMP-2在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与PI3K-AKT、MEK-ERK信号通路及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48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组织中Lrig1、NF-κB、MMP-2表达, 探讨NF-κB、MMP-2的表达与Lrig1的关系。纳入PI3K及MEK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PI3K、AKT1、MEK1、MEK2、MEK5、ERK1、ERK2, 研究Lrig1调控NF-κB、MMP-2基因表达的通路。  结果  转录水平mRNA检测显示在肿瘤组织及远端正常组织中NF-κB(P < 0.001, P= 0.014)、MMP-2(P=0.003, P=0.045)的表达与Lrig1 mRNA表达相关; 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显示Lrig1与NF-κB、MMP-2可能呈负相关。在肿瘤组织中MEK5(P < 0.001)及ERK2(P=0.009)的表达与Lrig1相关; PI3K在正常组织中(P < 0.001)的表达与Lrig1相关。Lrig1、MMP-2及NF-κB协同表达率为52.1%(25/48), 其协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0)。  结论  NF-κB、MMP-2与Lrig1协同表达促进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Lrig1可能是通过MEK-ERK信号通路调控相关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研究, 检测CysLT1R和CysLT2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CysLT1R和CysLT2R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从mRNA水平上检测90例原发乳腺癌组织和30例匹配的癌旁组织中CysLT1R和CysLT2R基因的表达量, 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组织CysLT1R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乳腺癌组织CysLT2R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乳腺癌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5), CysLT2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呈负相关(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CysLT1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水平者(P=0.035), CysLT2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水平者(P=0.025)。  结论  CysLT1R和CysLT2R可作为乳腺癌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FoxP3、TGF-β1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中FoxP3、TGF-β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情况, 分析乳腺癌FoxP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以及FoxP3、TGF-β1的表达和EMT发生之间的关系。  结果  FoxP3与TGF-β1的表达率和EMT的发生率分别为36.5%(27/74)、39.2%(29/74)和40.5%(30/74)。乳腺癌FoxP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 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FoxP3和TGF-β1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而TGF-β1可以促进EMT发生(P < 0.05)。  结论  FoxP3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EMT的发生相关, 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可能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肿块(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三阴性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  结果  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1.4%及90.5%(P= 0.038),5年BCSS分别为84.7%及93.7%(P=0.047)。以淋巴结状态分组比较,淋巴结阴性患者中,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2.8%及94.1%(P=0.033),5年BCSS分别为85.0%及96.1%(P=0.019)。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3.721,95%CI:1.743~7.941,P=0.001),死亡风险亦增高(HR=3.560,95%CI:1.521~8.330,P=0.003),三阴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2.208,95%CI:1.028~4.742,P=0.042)。  结论  淋巴结阳性及三阴性是影响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阳性是影响BCS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阴性三阴性乳腺癌组较非三阴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pAAV为载体的RANi沉默E2F3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用pAAV-siE2F3穿梭质粒转染LNCAP细胞, 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变化; 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E2F3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 分析E2F3蛋白与Bcl-2蛋白变化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pAAV-siE2F3穿梭质粒有效的沉默了E2F3蛋白表达(P < 0.01), pAAV-siE2F3穿梭质粒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 < 0.01), G1期细胞明显增加(P < 0.01), S期明显减少(P < 0.01), pAAV-siE2F3穿梭质粒组与对照组相比, 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 0.01)。  结论  本实验初步明确了E2F3在前列腺癌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方面起的作用, E2F3可能通过影响Bcl-2表达调控细胞凋亡; 为进一步阐明E2F3基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及以E2F3为靶点的前列腺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新辅助化疗(NACT)后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内细胞凋亡,探讨新辅助化疗能否通过促进淋巴结内癌细胞凋亡控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间104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的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比较了其中54例宫颈原发癌灶的情况。  结果  54例宫颈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总体反应率为74.07%(40/54),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37%(11/54)低于直接手术组的40.00%(20/50)。NACT组盆腔淋巴结和宫颈原发癌灶中Caspase-3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率(AI)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P < 0.05);且盆腔淋巴结中细胞凋亡率(AI)与原发灶呈正相关(r=0.316,P=0.01)。  结论  新辅助化疗通过诱导淋巴结内癌细胞凋亡从而控制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rc激酶抑制剂PP2在乳腺癌MCF-7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乳腺癌MCF-7细胞经PP2作用48 h后, 检测肿瘤细胞体外粘附、侵袭能力的改变, 细胞周期的改变,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试验检测肿瘤细胞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报告基因试验检测AP-1和NF-κB启动子活性的变化。  结果  PP2可抑制MCF-7细胞中Src激酶活性, 2.5μM和5μMPP2作用后, 肿瘤细胞粘附能力下降63.4%和34.7%;侵袭能力下降44.3%和20.2%;细胞周期显著阻滞在G0/G1期; CD44、MMP-2/9以及p-β-catenin表达显著下降, 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 AP-1启动子活性下降64.5%和37.9%, NF-κB启动子活性下降55.7%和31.8%。  结论  Src激酶与乳腺癌MCF-7细胞肿瘤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阻断Src激酶活性可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录相关酸性卷曲蛋白3(transforming acidic coiled-coil proteins, TACC3)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5例,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Western blot的检测。  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TAC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 < 0.05), 且TACC3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的转移、P53表达相关, 而与患者的年龄、是否绝经、ER、PR、Ki-67、HER-2等无明显相关。  结论  TACC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法检测IQGAP1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110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开展IQGAP1表达调控实验。  结果  IQGA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4.23×10-6)。IQGAP1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大小(P=0.006)相关,在肿瘤>2 cm组明显高于肿瘤≤2 cm组。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870),临床分期(P=0.278),ER状态(P=0.412)和PR状态(P=0.248)相关。IQGAP1高表达与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时间(P=0.008)和总生存时间(P=0.029)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IQGAP1降低导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  IQGAP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内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3/4、Nanog和Sox-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M对MCF-7细胞内多能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10、50和100 μmol/L SIM作用于MCF-7细胞48h后,能显著抑制细胞内Oct3/4、Nanog和Sox-2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IM 1 μmol/L浓度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 50、100 μmol/L浓度组和10 μmol/L浓度组相比,抑制Oct3/4和Nanog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Sox-2的表达抑制,SIM 10、50 μmol/L和100 μmol/L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经10 μmol/L SIM处理48 h后MCF-7细胞核内Oct3/4、Nanog和Sox-2蛋白表达减弱,部分细胞核无表达。流式细胞检测显示MCF-7细胞经10 μmol/L SIM处理48 h后,Oct3/4阳性细胞数、Nanog阳性细胞数和Sox-2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 < 0.05),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经10 μmol/L SIM处理48 h后MCF-7细胞核内Oct3/4、Nanog和Sox-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 < 0.05)。  结论  SIM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内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3/4、Nanog和Sox-2的表达,为SIM应用于癌症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瘦素(leptin)对乳腺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ELISA检测瘦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瘦素对MCF-7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瘦素可增加MCF-7端粒酶的活性,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浓度是10 nmol/L时, 活性增加2.8倍; 而采用瘦素受体单克隆抗体ZMC-2时则可明显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端粒酶的活性与hTERT紧密相关, 瘦素不仅增强了端粒酶的活性, 同时也增加了hTERTmRNA的表达水平, 且呈剂量依赖性, 经瘦素10 nmol/L处理后, hTER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9倍; 在瘦素处理MCF-7细胞后, hTERT的表达水平与磷酸化STAT3的水平呈现相关性上升, 提示STAT3途径可能参与了瘦素诱导hTERT的表达。  结论  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 瘦素可能通过STAT3途径促进hTERT的表达, 并最终上调端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乳腺癌中miRNA-34b/c-5p对神经激肽1受体-截短型(neurokinin1 receptor-truncated,NK1R-Tr)表达的影响及miRNA-34b/c-5p和NK1R-Tr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50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iRNA-34b/c-5p及NK1R-Tr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乳腺癌MDA-MB-231和MCF-7细胞中miRNA-34b/c-5p对NK1R-Tr表达的影响,采用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iRNA-34b/c-5p及NK1R-Tr对MDA-MB-231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及MDA-MB-231和MCF-7细胞中,miRNA-34b-5p和miRNA-34c-5p与NK1R-Tr表达呈负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组织中NK1R-Tr的相对表达量为5.7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对表达量为4.2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过表达miRNA-34b/c-5p及敲低NK1R-Tr可以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P<0.001)。  结论  乳腺癌中miRNA-34b/c-5p与NK1R-Tr表达呈负相关,且miRNA-34b/c-5p和NK1R-Tr可能成为抑制乳腺癌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PXD101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PXD101处理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 通过赛唑蓝比色(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以及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Westen blot检测p21、CyclinB1、PARP、Bcl-2以及Bax的蛋白表达。  结果  PXD101以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核碎裂, 出现凋亡小体; 0、0.1、1、10μmol/L PXD101作用24 h后, G2/M期细胞比例增加, 分别为(12.66±1.55)%、(20.63±1.32)%、(23.20±1.82)%、(32.19±2.37)%(P < 0.05), 凋亡细胞也增加(P < 0.05);p21表达增多, CyclinBl表达减少, PARP剪切明显增加, Bcl-2表达减少, Bax表达增加。  结论  PXD101在体外条件下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 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 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TFF1)和三叶因子3(TFF3)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评价其与肿瘤发生、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30例癌旁组织、25例转移淋巴结中TFF1和TFF3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TFF1在癌旁组织、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表达逐渐增高(26.7%,70.8%,96%,两两比较均P < 0.05)。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与癌旁组织比较,TFF3表达率均有降低(100% vs. 84.6%或80%,均P < 0.05),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仅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 < 0.05);TFF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 < 0.05)。TF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TFF3呈负相关(P=0.014,r=-0.291)。TFF1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无相关性(P=0.639),而TFF3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有关(P=0.045)。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等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TFF3为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  TFF1和TFF3表达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存在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