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72例,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提供,国家专利号ZL2006 2 0002019)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结果本组的72例中63例患者术后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4个月,9例失访。随访男35例,女28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1岁。术后患者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术后24个月,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明显,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对73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人群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畸形发病特点、外科治疗策略及
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73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性45人,女性28人,年
龄51~75岁,平均年龄为(61.8±0.7)岁。患者中1例行Bentall术,1例行Wheat术,其余全部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同时行主
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7例,合并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三尖瓣Devega环缩术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8例,主动脉-左室隧道
修补术1 例,左房血栓取出术1 例,射频消融术1 例。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 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78~217 min,平均
(131.9±6.0)min;阻断时间56~158 min,平均(88.2±4.8)min。ICU时间为(23.0~647.4)h,平均(97.9±10.5)h。术后并发症包括
5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术后出血行再次开胸止血术;术后伤口清创4例;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行血液透析。术后左心室舒
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有明显减小[(52.6±1.7) mm vs (43.2±1.0) mm, P=0.001],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62.2±2.5) vs
(65.5±1.3), P=0.257]。结论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风险因素评估、围术期的早期干预、手术策略制定上考虑患者耐受程
度、预防手术并发症对降低手术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上处理,可以将中老年二叶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降低到
与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相似或者更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紧张型头痛患者导水管平面脑脊液流动特点。方法:紧张型头痛患者17例,正常对照者26例,
在导水管平面应用相位对比法脑脊液磁共振流动分析序列进行扫描,扫描数据应用脑脊液流动分析软件进行定性观
察和定量测量。结果:头痛组与对照组导水管平面脑脊液均呈与心脏博动相关的双向节律性流动。对照组脑脊液流
动曲线平滑“U”型25例、波浪型1例;头痛组脑脊液流动曲线平滑“U”型11例,波浪型6例 (P<0.05)。对照组与头
痛组导水管平面头侧方向脑脊液流量分别为(0.235±0.157),(0.133±0.106) mL/s (P<0.05),流速分别为(6.023±2.654),
(3.479±2.364) cm/s (P<0.05);足侧方向脑脊液流量分别为(-0.358±0.201),(-0.190±0.141) mL/s (P<0.05),流速分别为
(-8.263±3.020),(-4.788±2.862) cm/s (P<0.05)。结论:头痛组导水管平面脑脊液流动曲线、头侧及足侧方向脑脊液平
均流量、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显示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脑脊液流动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组织的辨认与保护,以进一步改善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单鼻孔经鼻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确诊
的51例垂体腺瘤,通过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显微解剖,仔细辨认正常腺垂体、垂体柄、神经垂体与病变组织的关
系,尽可能切除垂体腺瘤组织,达到垂体功能的保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37例(72.5%,37/51)肿瘤全切除,12
例(23.5%,12/51)肿瘤次全切除,2例(3.9%,2/51)肿瘤大部分切除。术中对正常垂体组织及垂体柄均予以完整保留。
激素测定示手术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影响小,而对于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术后及随访的结果则均有明显的改善。男性睾酮测定值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以
上结果均在无激素替代治疗作用下测定)。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尿崩患者5例(9.8%,5/51),无永久性尿崩;电解质紊
乱(主要指低钠血症)患者17例(33.3%,17/51);术后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患者各1例(2.0%,1/51)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
结论:显微经蝶窦手术可以实现垂体腺瘤(包括侵犯到海绵窦内肿瘤)的有效切除;显微经蝶窦手术中术者应对正常
垂体、垂体柄及病变组织等准确辨识,这样才能达到保留和恢复垂体功能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GDF15在MM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
MM患者24例,同期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
测MM组和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MM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7±0.64) ng/mL
vs (0.14±0.06) ng/mL,P<0.01]。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 III期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ISS(I+II)期
[(1.57±0.48) ng/mL vs (0.77±0.34) ng/mL,P<0.05]。MM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
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
(P<0.05),与患者年龄、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
钙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4例MM患者经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者,其相应的血清
GDF15水平下降程度也明显;而M蛋白水平下降程度不明显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升高。结论:GDF15在初治
MM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与ISS分期有关,并与血清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外周血
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提示其在反映MM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GDF15水平变化和M
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15例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和镇江康复医疗集团医院、自治区中医院共同完成1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33~57岁,平均45.2岁。脊髓型颈椎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3.2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VAS)、颈肩障碍疼痛指数(NDI)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4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颈椎曲度反曲后凸,随访后无明显改善。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多,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9月-2010年2月本院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36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均采用I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2.5-3.5h,平均3h.术中出血200-600ml,平均300ml.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7±0.68)分,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 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
性分析2005年4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6~
81岁,平均年龄60.08岁。5例行肺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肺叶切除术,肺叶局部切除术、纵隔肿物切除术及肋骨切
除术各1例,行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患者术后均平稳恢复,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随访, 随访时间2月~
5年,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保守治疗患者1例随访3月肿瘤无明显变化,另1例患者病变基本消失。结论胸部炎性肌纤维
母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辅
以其它治疗。所有IMT患者治疗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40岁以上法乐氏四联症(TOF)多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手术风险大,本文通过总结20例40岁以上TOF外科根
治手术,探讨该类患者外科治疗相关经验。方法1985年11月~2008年7月收治41岁以上成年TOF病人20例,男性9人,女性11
人,年龄41~53岁,平均年龄(46.3±3.5)岁。术前明显紫绀16人,咯血3例。心功能≥Ⅲ级12例。5例术前血尿,2例为重度血
尿,4例轻中度蛋白尿。3例存在术前心律失常,6例右心室明显扩大。合并症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脓肿、脑栓塞、肾功能不全、
三尖瓣关闭不全等。手术主要从解剖上或生理上矫治病变。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因分别为心室颤动和心力衰竭,死亡率
10%。19病例均经右室切口疏通右室流出道(RVOT)行TOF根治,1例行Fonta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2.9±36.3)min,平均主
动脉阻断时间(89.9±25.1)min。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2.0±17.5)h。术后重度低心排5例,感染性休克及继发性肾功能衰竭各
1例。2例术后胸内出血。B超右心室流出道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由(4.29±1.36)m/s下降为(2.13±0.83)m/s(P<0.01);四
腔心右心室长径手术前、后分别为(57.1±6.7)mm和(55.1±7.0)mm(P=0.65)。结论40岁以上成人TOF多术前合并症及术
后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合理的手术前、后心功能衰竭及合并症的处理、充分的术中心肌保护、彻底的心内畸形的矫治是手术
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点递增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s,MUNE)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术后效果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8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及2年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的MUNE数值,并统计VAS及JOA评分,观察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前的双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MUNE值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MUNE值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开始较术前MUNE增高,随着时间推移,术后2年MUNE增高更为明显,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段测定的MUNE值与VAS评分及JOA评分变化趋势相符合。结论 多点递增刺激法MUNE 通过量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目,了解神经恢复的细微变化,能准确敏感地反映CSM术后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择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45例对照组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45例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征、JOA评分、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52±1.21)min、术中出血量(40.64±2.31)mL及JOA评分(13.30±2.53)分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76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年后随访,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22例,良44例,中10例,优良率为86.8%。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Our previous report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o screen patients for cervical myelopathy (SQC).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QC should be verified. Methods: Participants comprised 129 patients (94 men, 35 women) with cervical myelopathy who underwent operative treatment. SQC score was calculated before surgery an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positive group (score ≥6) and negative group (score <6). Sex, age, pathologies of cervical myelopathy,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10-s grip-and-release test (10-s test), grip strength, number of levels decompressed, most cranial level of damage, and pres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was 89.9% with 116 positive cases and 13 negative cases (10.1%). JOA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10-s test and grip strength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negative group than in the positive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 age, pathologies of cervical myelopathy, number of spinal levels decompressed, most rostral level of damage, or presence of DM were seen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s: Screening for cervical myelopathy using SQC had a high sensitivity of 89.9%. However, SQC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because it may miss mild cervical myelopathy with low JOA scor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iR-205,Ezrin,Lamin A/C在卵巢
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卵巢癌患者和
正常女性血清中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VEGFR-2,Ezrin,Lamin A/C蛋白的
表达情况和CD31所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
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miR-205,Ezrin和Lamin A/C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
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116.10±11.94),高于正常女性(40.04 ± 4.97,P<0.05);VEGFR-1和VEGFR-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
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和91.4%,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VEGFR-1和
VEGFR-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计
数为(7.56±0.51),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22±0.56,P<0.05),MVD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miR-205 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106±0.035),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
量(0.0007±0.0005,P<0.05),miR-205 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002±0.0003),高于正常卵巢癌组织中
的相对表达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60.3%,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Ezrin和Lamin A/C
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
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Ezrin和Lamin A/C在卵巢良性组织中的
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表达
上调;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蛋白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
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 A/C与卵巢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杨  赵承斌  刘立冰  勾旭升  吴垠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0):128-130,134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的颈椎病患者34例,并由同一术者行手术治疗,术式采用颈前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钛网内植骨、锁定钛板固定。手术前后均对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 结果 34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9.9±1.2分上升为术后13.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椎前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陈焰  黄阳亮  钟祎 《吉林医学》2014,(9):1860-1862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5例,C3/4/52例,C4/5/6 8例,C5/6/714例,C6/7/T11例,共75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收集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的Borden法颈椎前曲度数据及颈椎Japan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17分法)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出血量20~80 ml,平均37 ml,手术时间100~175 min,平均118 min。平均随访31.3 ms,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术前JOA评分(10.31±3.44)分,术后6个月(16.72±1.36)分,术后2年(15.59±1.71)分;术前颈椎曲度均值为(1.82±3.13)mm,术后6个月为(4.59±1.68)mm,术后2年为(4.38±2.25)mm。以上各组数据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植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