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单纯耳鸣掩蔽治疗与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疗效,探讨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8例耳鸣患者先进行耳鸣响度匹配后行掩蔽治疗,其中79例患者辅以心理治疗,比较单纯掩蔽治疗组与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组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innitus handicapinventory,THI)疗效评分.结果 治疗后单纯掩蔽治疗组(79例)THI得分42.8±23.1,耳鸣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组(79例)THI得分28.3±22.5;两组THI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耳鸣掩蔽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单侧神经性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神经性耳鸣患者耳鸣的频率、响度和可掩蔽等心理声学特点.方法 采用心理声学方法对37例耳鸣患者的耳鸣频率、响度、最低掩蔽级(minimum masking level,MML)和掩蔽后效应(residual inhibition,RI)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有36例耳鸣匹配成功.其中24例为窄带噪声,6例为纯音,白噪声和言语噪声的患者各有3例,1例未匹配成功;除去匹配为白噪声、言语噪声和未匹配成功的病例外,患者的耳鸣平均频率为3 165.9±1 848.8 Hz,响度为4.5±2.2 dB SL;掩蔽曲线中有23例为间距型(61.9%),5例分离型(13.5%),4例汇聚型(10.8%),2例重叠型(5.4%),3例不能掩蔽型(8.1%);RI试验中有完全残抑效果的有10例(27.5%),部分效果的25例(67.5%),2例(5.4%)没有出现掩蔽后效应.结论 对神经性耳鸣患者进行心理声学测试是可行的,能了解其耳鸣音调、响度、MML和RI等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量化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耳鸣治疗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的听力图及掩蔽曲线耳鸣患者掩蔽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对129例(164耳)耳鸣患者进行纯音测试,根据听力图分为正常听力(40耳)、传导性聋(10耳)和感音神经性聋(114耳)三组.按照弗德曼掩蔽曲线不同分别进行耳鸣测试及掩蔽治疗.结果 129例(164耳)患者中,正常听力组中耳鸣掩蔽曲线以间距型(77.5%)为主;传导性聋组中,以间距型(30.0%)和拮抗型(30.0%)为主;感音神经性聋组中,以汇聚型(43.0%)为主,其次为重叠型(30.7%).残余抑制试验在正常听力、感音神经性聋组中均以汇聚型阳性率高(分别为100.00%和96.00%),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呜掩蔽治疗结果在正常听力和感音神经性聋组中以汇聚型有效率高(分别为100.00%和84.00%),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抑制试验与耳鸣掩蔽治疗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 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中以汇聚型耳鸣掩蔽曲线的患者有较好的后效抑制结果和耳呜掩蔽治疗结果.残余抑制试验与耳鸣掩蔽治疗结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主观性耳鸣的掩蔽及习服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掩蔽试验阳性组及阴性组耳鸣的习服治疗效果,为耳鸣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6-01-2008-04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17例,均行耳鸣检测(包括耳鸣音调、响度匹配、残余抑制试验等),其中掩蔽试验阳性患者143例,掩蔽试验阴性74例;随机将143例掩蔽试验阳性患者中75例纳入耳鸣掩蔽治疗组,其余68例加上74例掩蔽试验阴性共142例纳入耳鸣习服治疗组;随访中有10例失访,掩蔽治疗组6例,习服治疗组4例;最后疗效统计为207例,其中耳鸣掩蔽治疗组69例,耳鸣习服治疗组138例(包括掩蔽试验阳性66例及掩蔽试验阴性72例)。2组分别治疗6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疗效的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耳鸣残疾度量化表问卷及主观视觉耳鸣严重程度标尺进行评定。结果:耳鸣掩蔽治疗及耳鸣习服治疗均对耳鸣患者有效,2组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得分及主观视觉耳鸣程度经检验均P<0.01;耳鸣习服治疗组与耳鸣掩蔽治疗组在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得分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习服治疗较耳鸣掩蔽效果好;但其主观视觉耳鸣程度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鸣习服治疗对掩蔽试验阳性及阴性患者均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鸣掩蔽疗法在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中的掩蔽效果,为临床该类耳鸣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8例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进行常规听力学检查和耳鸣检测,所有患者掩蔽治疗6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评估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及主观视觉模拟量表,测试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最小掩蔽声大小。结果:耳鸣检测结果显示该类患者的耳鸣主频绝大部分(59例,86.8%)为4kHz,残余抑制试验完全阳性者居多(44例,64.7%),掩蔽治疗效果好,有效率达83.8%,其中3例耳鸣完全消失;治疗前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得分、主观视觉模拟量表得分和最小掩蔽声大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掩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为开展耳鸣心理声学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59例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患者用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TTS-1000A进行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的耳鸣主调大多为纯音(103例,64.78%),且主调频率以8 000Hz最多(58例,36.48%);耳鸣响度分布<5dB SL者最多(80例,50.31%);耳鸣最小掩蔽级测试佛德曼曲线中以汇聚型最多(63例,39.62%);残余抑制时间1~60秒者最多(75例47.17%),90例(56.60%)残余抑制试验部分阳性;117例(73.58%)伴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组患者的抑制试验阳性和部分阳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在掩蔽曲线为汇聚型的听力下降组中,残余抑制试验阳性和部分阳性者(73.33%)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耳鸣患者中,耳鸣掩蔽曲线为汇聚型且伴听力下降的患者,其耳鸣更易被掩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35例(48耳)耳鸣患者进行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以及半年后填写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根据THI量表得分变化分析疗效.治疗后THI得分比治疗前减少≥20分认为治疗有效.结果 所有耳鸣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20例完成半年随访.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前后THI评分减少≥20分者15例,有效率为43%(15/35),半年后有效率为45%.男女之间耳鸣严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40~49岁和50~80岁组治疗效果最好,20~29岁和10~19岁组治疗效果最差,但各年龄段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及半年后THI、E项(感情评价)、F项(功能性评价)、C项(严重性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不同耳鸣持续时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51).结论 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耳鸣能够取得一定疗效,并且效果稳定.有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耳鸣掩蔽器(tinnitus masker)是小的可佩戴的噪声发生器,可发出对耳鸣起有效掩蔽作用的信号。在用掩蔽器时,信号掩盖耳鸣,起到主动(active)缓解的效果。当掩蔽信号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对耳鸣有后效抑制作用的为被动(passive)缓解。作者报告34例耳鸣病人,其中29例试用掩蔽器,另5例不能耐受掩蔽噪声而未用。耳鸣主动缓解的4例,被动缓解的3例,既有主动又有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耳鸣掩蔽曲线与掩蔽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108例(137耳)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耳鸣测试并给予掩蔽治疗。结果:耳鸣掩蔽曲线中以I型和Ⅲ型所占比例最高。I型和Ⅲ型的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最高,掩蔽治疗效果最好。残余抑制试验结果与掩蔽治疗效果间存在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掩蔽曲线患者对掩蔽治疗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应根据掩蔽曲线及残余抑制试验结果筛选掩蔽治疗的适应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耳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对单侧特发性主观性耳鸣54例作了A B R检查。全部受试者听力正常或为双耳对称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凡有中耳或内耳病者除外。受试者掩蔽后耳呜消失(或至少衰减)者归A+组;耳鸣无变化者归A-组。于掩蔽前及掩蔽后各作一次A B R记录。观察:①Ⅰ、Ⅲ、Ⅴ波的出现率;②Ⅰ、Ⅲ、Ⅴ波的潜伏期;③波间潜伏期(Ⅲ-Ⅰ,Ⅴ-Ⅲ,Ⅴ-Ⅰ);④振幅比(Ⅰ/Ⅴ,Ⅲ/Ⅴ)。[结果]A+组(34例):掩蔽后耳鸣耳的Ⅰ、Ⅲ波出现率较掩蔽前提高。掩蔽前耳鸣耳的波Ⅰ潜伏期较对侧(无耳鸣耳)延长(P<0.005),  相似文献   

11.
耳鸣训练疗法治疗耳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中记载了1997年9月至11月间收治的9例耳鸣患者,采用耳鸣训练疗法(tinnitusretrainng therapy,TRT)进行治疗,包括(1)正确的咨询指导;(2)对合并有听力损失者选配助听器;(3)用一个低强度的噪声来掩蔽;(4)松驰练习.结果有7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耳鸣的治疗开拓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般环境声(强度约60 dB A )对特发性耳鸣患者掩蔽治疗的效果,为应用一般环境声治疗耳鸣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3~7月诊治的154例特发性耳鸣患者进行纯音听阈、声导抗、耳鸣心理声学特征检查,记录患者在一般环境声中对耳鸣的感受,分析其性别、年龄、耳鸣侧别、病程、有无听力损失、耳鸣主调频率、耳鸣响度、Feldmann曲线类型、残余抑制试验对一般环境声中患者对耳鸣感受的影响。结果154例耳鸣患者中,耳鸣主调频率为高频者占62.99%(97/154);耳鸣响度≤5 dB SL者占50.00%(77/154);Feldman曲线为间距型者占67.53%(104/154);残余抑制试验阴性者占86.36%(133/154)。154例患者中,各频率听力正常19例,有任一频率听力损失者135例,纯音听阈最高频率与耳鸣主调频率相关且有较高的一致性(χ2=16.865,P<0.001);耳鸣主调频率、耳鸣响度及残余抑制试验结果对一般环境声掩蔽耳鸣的效果无影响(P>0.05);不同Feldman曲线类型的耳鸣患者一般环境声中耳鸣感受不完全相同( P=0.001);耳鸣主调频率听阈升高者较正常者在一般环境声更易掩蔽其耳鸣( P<0.001);耳鸣主调频率听阈≥41 dB H L患者的耳鸣更易被一般环境声掩蔽。结论特发性耳鸣患者在一般环境声中有无耳鸣感受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耳鸣侧别、有无听力损失、耳鸣主调频率、耳鸣主调响度、Feldman曲线及残余抑制试验无关,与耳鸣主调频率听阈相关,耳鸣主调频率听阈≥41 dB HL患者的耳鸣更易被一般环境声掩蔽或部分掩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伴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测试及听力学的特征。方法:选取感音神经性聋耳鸣患者61例(79耳)作为实验组,选取25例(50耳)听力正常且无耳鸣的志愿者作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对象的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耳鸣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平均后效抑制阳性率为51.3%,其中耳鸣掩蔽曲线为汇聚型者掩蔽效果较好;实验组与对照组DPOAE的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5.2%)低于对照组(96.0%);在500~8 000Hz各个频率点实验组DPOAE幅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鸣心理声学测试能够更全面了解耳鸣详细的心理声学特征资料,对耳鸣康复指导提供更加详尽量化指标依据,DPOAE测试可以辅助对耳鸣患者耳蜗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有三种装置可以用来缓解耳鸣,即助听器、耳鸣掩蔽器及耳鸣器(tinnitus instrument)。耳鸣器既具有放大的功能,又发出噪声,可用于既有听力减退又有耳鸣的病人。这些装置缓解耳鸣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耳鸣病人对外界的噪声比对本身的耳鸣较易耐受和掩蔽噪声的后效抑制作用。作者们报告了598例耳鸣病人用这种掩蔽装置的结果。从1976至1978年的493人为第一组,1979年的105人为第二组。在第一组中,因为(1)试用未能达到对耳鸣起有效的掩蔽,(2)病人感到掩蔽噪声难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特性、严重程度及听力特点。方法 81名患者分为≤30岁组(16例)、30~岁组(32例)、45~岁组(16例)和〉60岁组(17例),各组均进行纯音听阈、声导抗、ABR、DPOAE检测,并询问耳鸣对其情绪、睡眠、工作的影响以及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情况,由患者自我评价耳鸣响度和烦躁度,并进行耳鸣匹配和耳鸣掩蔽后效抑制试验。结果不同年龄组耳鸣患者的听力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听力损失程度逐渐加重;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工作、睡眠和情绪受耳鸣影响、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自评耳鸣响度和烦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岁组的耳鸣响度大于31~岁组和45~60岁组;31~岁组和45~岁组的耳鸣掩蔽后效抑制时间均较≤30岁组长。结论不同年龄耳鸣患者的耳鸣响度和耳鸣掩蔽后效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耳鸣患者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TR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慢性耳鸣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让患者长期坚持耳鸣不完全掩蔽、松弛训练、转移注意力和心理咨询等习服训练,并且使用有声材料如耳鸣掩蔽器、助听器、音乐光盘、收音机、磁带等以协助达到对耳鸣适应和习惯的目的。在治疗开始后第2、6和12个月时进行3次疗效评定。疗效分为完全适应、基本适应、部分适应、未适应。结果TRT治疗后总有效率2个月为4 4.2%,6个月为7 3.1%,1 2个月为8 8.5%。结论耳鸣习服治疗是临床治疗慢性耳鸣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掩蔽疗法在老年耳鸣患者中的应用宋海涛,郝炼,周金梅,朱树椿老年耳鸣患者临床多见,但对其治疗缺乏满意效果。我们选用掩蔽疗法对耳鸣患者治疗旨在为临床提供一个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1资料72例中,男30例,女42例;年龄在60~7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8.
掩蔽作为治疗耳鸣的新手段,近几年来特别受到重视。为明确掩蔽作用产生的机理、探索其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有效的应用法以及今后应研究的课题等,著者作了文献复习。掩蔽最初记载于公元前四百年。最早用于治疗的是Saltzmann推荐使用助听器治疗耳硬化症的耳鸣。1961年Beed把掩蔽命名为声学疗法,并对10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但因只有暂时性效果,未得到广泛应用。最早介绍以治疗为目的的耳鸣掩蔽器的是De-weese(1975)。Roeser(1980)从两方面去看待掩蔽效果,分为主动性减轻和被动性减轻。所谓主动性减  相似文献   

19.
伴发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观性耳鸣的检测分析与掩蔽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论 对陡降型听力曲线的耳鸣患者,推荐进行掩蔽治疗;缓降型听力曲线患者可进行掩蔽治疗;平坦型听力曲线患者掩蔽治疗的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20.
Mp3改用为耳鸣掩蔽器治疗耳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耳鸣是很难治疗的症状之一,临床实践中对耳鸣病人针对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手段,其中掩蔽疗法为耳鸣治疗中有效的方法之一[1]。掩蔽疗法对显著耳鸣的病人可获得70%的疗效[1]。作者用Mp3下载或直接录制不同窄带噪声后改为耳鸣掩蔽器对38例神经性耳鸣病人(经药物和其他保守治疗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