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伴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 - PLA2)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8例脑梗死患者,依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83例)和脑梗死不合并LA组(9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Lp-PLA2含量以及临床、辅助检查指标.结果 (1)脑梗死患者共178例,LA的发病率46.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LA例组和无LA组年龄、Lp-PLA2、高血压病史及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Lp-PLA2、年龄和腔隙性脑梗死.(3)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及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在LA组和无L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的LDL、甘油三脂、胆固醇水平及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狭窄分为单纯前循环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均有病变后,两组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Lp-PLA2、腔隙性脑梗死是LA独立的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与LA无确切的相关性.高血压是LA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是LA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智能障碍的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7例LA患者分为伴有智能障碍组和无智能障碍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及既往脑梗死病史等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和LA的严重程度均有显著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高血压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和重度LA。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和重度LA,对LA是否伴智能障碍有独立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01-11-30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90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将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2mm或有斑块者定义为CAS,据此分为CAS组(218例)和无CAS组(72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以及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血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血液学指标,对上述指标中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者,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CAS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以及年龄、TC、LDL、FIB、CRP、Hc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144,95%CI:1.305~7.575,P=0.011)、高血压(OR=2.029,95%CI:0.945~4.358,P=0.070)、吸烟史(OR=1.852,95%CI:0.941~3.643,P=0.074)以及FIB(OR=1.480,95%CI:0.928~2.35,P=0.100)、TC(OR=1.40,95%CI:1.050~1.868,P=0.022)、年龄(OR=1.045,95%CI:1.005~1.067,P=0.021)、CRP(OR=1.159,95%CI:1.062~1.266,P=0.001)、Hcy(OR=1.061,95%CI:0.996~1.131,P=0.068)均为CAS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以及TC、FIB水平作用强度较大。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以及年龄、TC、FIB、CRP、Hcy是CAS形成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以及FIB、TC作用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动脉闭塞(SAO)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IS)与深部脑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SAO型IS患者86例和深部脑出血患者5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O型IS与深部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SAO型IS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肥胖的比例显著高于深部脑出血组(P<0.05); 2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心脏病史的比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SAO型IS患者与深部脑出血患者血糖(GLU)、血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α脂蛋白(LPα)、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脑出血,年龄>65岁、肥胖、糖尿病史、高HDL-C、GLU、SUA、LPα水平为与SAO型IS相关的因素,相对于SAO型IS,高血压病史、高CRP、HCY水平为与深部脑出血相关的因素。结论 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深部脑出血的风险因素不同,年龄>65岁、肥胖、糖尿病史及高HDL-C水平与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而高血压病史、高炎症水平与深部脑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主要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以达到降低发病率及预防脑梗死的目的。方法收集2013-10—2015-10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根据典型影像学改变分为LA组与非LA组。对比2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和S-PLUS 8.0软件,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用Logistic回归对初步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分析。比较LA的严重程度与筛选出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1)2组间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冠心病、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2,95%CI:1.052~1.23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OR=1.212,95%CI:1.023~1.436,P=0.026)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3)Bootstrap法估计相加交互作用指标的可信区间显示,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与LA的发病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RERI=0.01487(95%CI:0.000 32~0.061 15)、AP=0.011 14(95%CI:0.000 61~0.03563)、S=1.047(95%CI:1.012 70~1.081 76)]。(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93,95%CI:0.056~0.129,P=0.000)越大,LA程度越严重;LA程度越严重,MMSE评分(β=-0.137,95%CI:-0.189~-0.085,P=0.000)越低。结论 (1)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是LA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与LA的发病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即这两因素的联合作用大于单独作用之和。(3)年龄越大,LA程度越严重。(4)LA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5)LA的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脑小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吸烟、饮茶、脑力劳动、杀虫剂接触史与PD发病有关,而PD发病与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无饮茶史、有杀虫剂接触史和无吸烟史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无饮茶史、有杀虫剂接触史和无吸烟史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能预防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头部MRI检查,通过分析伴发和不伴发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探讨L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经1.5TMRI检查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6例,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Isolated lacunar infarction,LI组)和伴发脑白质疏松症组(Lacunar infarctionwith leukoaraiosis,LA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贫血等病史。结果LI组212例(54.9%),年龄32~91岁,平均61.05±11.95岁,LA组174例(45.1%),年龄38~98岁,平均68.52±9.59岁。在单因素分析中,LA组高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LI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为LA独立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与LA的发病机制有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经头部MRI、CT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蒙特利尔(MoCA)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根据是否伴VCI分为2组,伴VCI的患者48例为研究组,未伴VCI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基础资料、血管性因素、病情等。结果 2组年龄、受教育年限、饮酒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脑缺血发作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部位(丘脑)、卒中面积(大面积)、运动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有高血压、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为VCI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均为缺血性脑卒中VCI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BMI、吸烟史、被动吸烟史、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豆类,家族史中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饮酒史、睡眠障碍情况、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肉类、少食鱼类、少食水果,既往史中的高血压史、TIA史、糖尿病史,颅内狭窄、颈内斑块情况,SBP、DB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比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餐后2h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比例、既往TIA史、吸烟史、颅内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1),其中TIA史、颅内血管狭窄、餐后2h血糖是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8.537、22.444、12.819、11.404)。而维生素B12、睡眠充足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OR1),是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探讨其危险因素对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基于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TOAST分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为脑卒中组,非脑卒中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结论年龄、高血压、HTG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并且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收集2011年6月到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20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颈部彩超、头颈部CTA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同时选择同期在我神经内、外科住院的非颅外颈动脉狭窄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既往史,包括民族(汉、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患者于住院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查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TC)、高密度脂蛋白(HDL-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间比较,对14个变量指标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控制混杂因素,结合专业判断,再将有统计学意义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变量赋值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在这14个自变量中,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GLU、TG、LDL、HDL、CRP、HCY、Hb A1c这10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其余4个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史(OR=0.128,95%CI:0.031~0.526)、高血压史(OR=32.154,95%CI:9.587~107.835)、LDL(OR=1.576,95%CI:0.374~0.889)、HCY(OR=1.235,95%CI:1.131~1.350)、Hb A1c(OR=3.218,95%CI:2.316~4.470)5种因素与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形成相关。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LDL、HCY、Hb A1c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具有相关性,是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C-反应蛋白(CRP)基因中rs1130864位点与IS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8例I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门诊体检者1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2组受试者rs1130864位点的基因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IS的危险因素. 结果 病例组中男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和家族脑卒中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11308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显性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隐性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rs1130864的隐性模型(TT+CT)是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rsl 130864的隐性模型(TT+CT)是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其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6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30)、残疾组(n=74)、无残疾组(n=581),其中死亡组与残疾组均归为短期预后不良。对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入院时体温等)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3组患者年龄、高血糖、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入院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将年龄等影响因素经校正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趋势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短期预后越差,临床应引起重视并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87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AP的发生风险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SAP感染率为11.13%,SAP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AP组。单因素分析:SAP组年龄≥65岁、吸烟史、2型糖尿病、卒中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的比率显著性升高(P0.05),性别、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心房纤颤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2型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为急性脑梗死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SAP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会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SAP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针对SAP的可控性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黏度与脑白质疏松(L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60例和LA组60例,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来评估LA相关可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血浆黏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MRI的Fazekas方法对LA组进行分级,评估不同程度LA患者的血浆黏度水平差异。结果 LA组的年龄、三酰甘油及血浆黏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的增高与LA的发生相关(OR=1.298),当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Fazekas评分增加,血浆黏度水平随之增加。结论血浆黏度水平和LA相关,可能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LA程度的加重而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10—2016-10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临床资料,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史、CT分型、颈部血管狭窄程度、OCSP分型、斑块性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5例)和无CMB组(5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既往脑卒中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分别为1.066、2.861、0.106,P均0.05)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的发生与年龄、卒中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危险因素,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首次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表现分为:(1)单纯新发病灶组;(2)新病灶合并陈旧病灶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组首次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冠心病、糖尿病史、脑梗死家族史、烟酒嗜好、高血脂、血管病变。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随各组中存在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首次脑梗死发病率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2组首次脑梗死病例组的最显著相关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家族史,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烟酒嗜好、冠心病等对首次脑梗死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结论高血压史、脑梗死家族史及糖尿病史为首次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危险因素亦不可忽视,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患者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称性分布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组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颈动脉多对比序列、黑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根据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易损斑块组(40例)、单侧易损斑块组(26例)和双侧易损斑块组(15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目前吸烟史、血压值、脉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脂水平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和双侧易损斑块组患者在高血压病史、目前吸烟史、体质指数、收缩压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史是易损斑块对称性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1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2~8.766,P=0.03]。结论目前吸烟史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对称性分布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并分析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危险因素。方法现将2013年03月~2013年12月在南京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有过脑梗死(CI)病史或期间有CI发病的患者886例(CI组)和头颅MRI显示仅有腔隙性脑梗死(LI)病灶但无卒中发作史的患者1247例(LI组)进行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史、心肌梗死史、外周动脉疾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同时收集南京汤山社区和南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中低危人群9739例(LR组)的相关数据,对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I组和LI组高血压、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LR组(均P0.01)。CI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比率显著高于LI组(P0.01)。进一步将脑梗死的六个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CI组与LI组ESRS风险分级比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南京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是CI的常见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监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