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11例患者共行19例次手术,其中Simpson Ⅰ~Ⅱ级切除8例次,Ⅲ级8例次,Ⅳ级3例次,随访7~96个月,复发率为63.6%(其中6例行Simpson Ⅰ~Ⅱ级切除,2例复发),病死率为27.3%.结论 非典型脑膜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后容易复发,预后不良,其预后与肿瘤切除程度、Ki-67表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在恶性脑膜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行CT检查并经显微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29例。结果29例恶性脑膜瘤包括脊索样型1例、非典型7例、透明细胞型1例、间变型20例,显微外科手术SimpsonⅠ级11例,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1例。结论恶性脑膜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有助于诊断,显微手术全切者预后优于部分切除,辅以术后放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德刚 《安徽医学》2007,28(4):321-323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56例经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受累矢状窦的处理及对无法切除之残留的补充治疗。结果手术全切肿瘤48例(85.6%),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5例(26.7%),SimpsonⅡ级切除33例(58.9%),余8例SimpsonⅢ级切除(14.4%)。术后随防6~72个月,无手术病死。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收治的32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 料,其中内侧型11例,外侧型21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肿瘤全切(Ⅰ、Ⅱ级) 26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2例,不全瘫痪1例.结论 选择准确的手术入路,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在充分保全与肿瘤粘连血管、神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对未能全切病例,术后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38例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显微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本组Ⅰ级切除21例(55.3%),Ⅱ级切除13例(34.2%),Ⅲ级切除4例(10.5%),无手术死亡患者.术中窦破损修补术5例,人工硬膜修补术31例,颅骨缺损一期修补术2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Ⅰ级27例,脑膜瘤Ⅱ级10例,恶性脑膜瘤1例.术后新增神经功能损害8例,其中6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完全恢复;出现永久性偏瘫(肌力Ⅱ级) 2 例.术后随访1~6 年,于术后4~6年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疗,达Ⅱ级切除,术后随访1~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窦旁脑膜瘤,有助于肿瘤显露、控制术中出血、妥善保护颅内重要结构,可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显微手术及其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27例,SimpsonⅢ级切除15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20例,6例视力改变不明显,2例出现患侧视力下降。死亡4例(8.3%)。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肿瘤复发9例(18.75%)。结论Ⅰ型和Ⅱ型肿瘤全切率较高,而Ⅲ型肿瘤全切率较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方式并总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2例蝶骨嵴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级和Ⅱ级)外侧型12例均全切除;内侧型10例中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22例随访3月至3年,全切除的19例无复发.次全切除2例无变化,1例肿瘤增大.结论 正确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露对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可达全切.内侧型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显微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率,但对侵犯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肿瘤应在保全生命及保护好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多切除肿瘤,残留肿瘤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及切除技巧,提高肿瘤全切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肿瘤全切(Ⅰ、Ⅱ级)26例,其中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2例;Ⅴ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1例,不全瘫痪3例.结论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可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9.
熊斌 《中外医疗》2013,(31):19-2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8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该组内侧型12例患者中9例(75.0%)达Simpson I~Ⅱ级切除标准,3例(25.0%)达Simpson lI~IV级切除标准。外侧型16例患者中13例(81.3%)达Simpson I~Ⅱ级切除标准,3例(18.7%)达SimpsonII~IV级切除标准,肿瘤全切率为78.6%。术后2例患者并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并发脑梗死,无死亡病例。术后对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临床效果好,肿瘤全切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对 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次手术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除 10例 ,大部切除 3例。初次手术后即放疗 14例。 12例因再次或多次复发 ,又行 1~ 4次手术。复发者中术后放疗 7例。结论 :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较容易做到 ,但是复发率较高 (6 3% )。恶性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与术后复发率有密切关系。放射治疗对恶性脑膜瘤的术后复发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骥超  艾泉山  夏吉勇 《北京医学》2007,29(11):661-663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定性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与良性脑膜瘤无明显区别,10例血管造影中有7例表现为血管排列紊乱、不规则.CT可见肿瘤内低密度区,或肿瘤呈分叶状.17例行肿瘤全切,2例行大部切除.本组1例手术死亡.结论 脑膜瘤中肿瘤形状不规则、灶状坏死、缺乏钙化及血管造影中肿瘤血管不规则提示恶性脑膜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在脑膜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 4例脑膜瘤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回顾性分析该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结果 脑膜瘤织中生存素表达的阳性率为5 6 .82 % (2 5 / 4 4) ,其中良性组为93.8% (15 / 16 )、非典型组4 1.7% (5 / 12 )、恶性组31.3%(5 / 16 ) ;良、恶性脑膜瘤生存素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P >0 .0 5 ) ;良性组分别与非典型组和恶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结论 生存素在脑膜瘤组织中高表达是其特异性之一;生存素可能参与脑膜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可能成为诊断的分子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多发性脑膜瘤(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期和分期手术对多发性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膜瘤16例,手术均 按 Simpson分级行Ⅰ、 Ⅱ级全切除,其中Ⅰ期手术切除 13例,分期手术 3例。结果 16例随访 l-7年,复发 3例,其中 2 例为分期手术病例。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多发性脑膜瘤最佳治疗方法,无论是双发还是多发病例,最好行Ⅰ期手术全切 除,防止新病灶产生和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膜瘤的瘤周水肿、脑浸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 95例脑膜瘤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其瘤周水肿、脑浸润、切除程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5 3例全切除的肿瘤中 ,有脑浸润及瘤周水肿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 (P <0 .0 1;P <0 .0 5 )。结论 :瘤周水肿和脑浸润是影响脑膜瘤术后复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初步探讨KCTD10基因在上皮型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脑膜及新鲜上皮型脑膜瘤标本7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CTD10在这些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例正常脑膜中未检测到KCTD10的表达,在所有上皮型脑膜瘤(WHOⅠ级)组织中均检测到KCTD10的高表达。结论:KCTD10在上皮型脑膜瘤中表达水平高,提示KCTD10可能在上皮型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宗平  吴健  谭学书  刘平  黄海林  马大鹏 《西部医学》2012,24(9):1719-1720,1722
目的总结颅内巨大脑膜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在神经外科治疗的36例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疗效。结果按照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Ⅰ级切除18例,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28例病人症状明显缓解,2例症状加重,死亡1例,复发5例。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内脑膜瘤的有效手段,巨大脑膜瘤因质韧和血供丰富,加之有些肿瘤部位特殊,手术有相当的难度,术者可根椐肿瘤部位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尽可能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保护好重要神经、血管及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巨大脑膜瘤全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分析53例脑膜瘤患者(42例肿瘤完全切除和11例肿瘤次全切除)手术前后的血清EGFR含量。28例正常献血者为对照组。结果53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前血清EGFR含量(352.93±66.18)f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9.11±40.50)fmol/ml(P<0.0001);手术后(220.74±70.63)fmol/ml明显低于术前组(P<0.001)。其中42例肿瘤完全切除患者中38例的EGFR(191.20±32.13)fmol/ml和4例伴有瘤周水肿患者的EGFR(248.75±10.31)fmol/ml明显低于术前组(P<0.001);11例肿瘤次全切除患者的EGFR(322.14±89.53)fmol/ml与术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92.16%脑膜瘤患者随着肿瘤切除程度的增高而血清EGFR含量越发降低。提示人脑膜瘤细胞可能自主产生EGFR,血清EGFR测定对脑膜瘤患者手术后追踪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志敏 《海南医学》2012,23(8):79-81
目的探讨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8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1例(55.3%),Ⅲ级切除7例(18.4%)。10例上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7例恢复正常,2例未能恢复,1例运动功能障碍加重。8例癫痫者经服药后仅2例偶有发作。2例精神障碍者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病理结果:内皮型12例,成纤维型5例,血管型7例,砂粒型6例,混合型7例,间变型1例。术后随访3个月~5年,4例失访,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2例拒绝手术,行伽玛刀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窦镰旁脑膜瘤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