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婷容  韩梅清 《广东医学》2006,27(1):107-10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1~4、Ward’s三角区、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区的骨密度(BMD),并以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者的骨密度比较,研究其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临床特点。结果①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65~70岁组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除了60~65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外,6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女性。各年龄组Ward’s三角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和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区,结论①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②2型糖尿病能使部分老年患者易患有骨质疏松症。③骨质疏松患者最早出现骨密度改变在Ward’s三角区。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特点。②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1—4椎体、Wards三角区、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区的骨密度(BMD),与同年龄与性别的健康者的骨密度相比较,观察其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特点。③结果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65—75岁组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除了60~65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外,6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MD测定值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女性。各年龄组Ward's三角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和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区。④结论2型糖尿病使部分老年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在Wardps三角区出现骨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和无肾病患者骨密度 (BMD)变化。方法 :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 (DEXA)测定 93例 2型糖尿病患者腰L1~L4 和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 ,根据 2 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 2型糖尿病分为肾病组 (2 4h尿白蛋白 >30mg)和无肾病组 (2 4h尿白蛋白 <30mg)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女性各部位BD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男性L2 、股骨、股骨颈BMD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糖尿病肾病组女性股骨、股骨颈、男性各部位BMD较无肾病组降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无肾损害时骨密度可正常或增高 ,合并糖尿病肾病时骨密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EXA)检测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与54例年轻组和29例同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4.26%,发生部位男性主要是在腰椎,而女性在腰椎和股骨颈均易出现;与同龄对照组相比,男性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及各位腰椎BMD、女性患者大转子及华氏三角BMD均明显减低。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部位男性主要为髋部和腰椎,而女性主要为髋部。  相似文献   

5.
李东  薛延  李红  鲍杰  王芊  邓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35-123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指骨骨密度(BMD)改变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方法 采用Metriscan骨密度仪检测指骨BMD。结果 (1)指骨BMD与腰椎(L2-4)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37,0.715,P〈0.05);(2)正常女性峰值骨量为31~40岁;(3)糖尿病组指骨BMD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绝经后T2DM妇女指骨BMD与正常组、T2DM组绝经前的妇女及男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指骨BMD与腰椎及股骨颈BMD有明显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的规律与正常人相近,而LDM患者指骨BMD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糖尿病髋部骨折与骨密度危险阈值.方法 L unari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性2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及大转子的BMD值,并与同期非骨折的女性2型糖尿病相比较.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和骨密度等因素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BMD值与髋部骨折的关系.结果 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呈下降趋势;骨折组与对照组在不同部位的BMD值相比,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ard三角的骨密度值为骨折易发生的BMD阈值,女性糖尿病患者为0.556 g/cm^2.结论 检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可预测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肾病期尿微量白蛋白(MAU)的量与骨密度(BMD)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检测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年龄相匹配正常人的L1~L4、股骨颈等的骨密度,并根据MAU将糖尿病组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Ⅱ组(微量蛋白尿)和Ⅲ组(大量蛋白尿)。结果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Ⅰ组、Ⅱ组BMD较正常组下降,但无明显差异。Ⅲ组各部B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比正常人低,且肾脏损害越重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身体各部位骨密度改变及其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Ⅱ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各73例,分别用DEXA测定全身、腰椎正位(L1-L4)、腰椎侧位(L2-L4)、股骨近端(Neck、Troch、Inter、Ward's区)、上肢、下肢骨密度,并拍腰椎X线照片。按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进行配对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全身、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上、下肢骨密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发病率(31.8%)明显低于正常组(45.1%)(P<0.01)。X线片显示Ⅱ型糖尿病组腰椎骨质增生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全身骨密度改变不同,骨质疏松不是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EXA)检测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并与54例年轻组和29例同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4.26%,发生部位男性主要是在腰椎,而女性在腰椎和股骨颈均易出现;与同龄对照组相比,男性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及各位腰椎BMD、女性患者大转子及华氏三角BMD均明显减低。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部位男性主要为髋部和腰椎,而女性主要为髋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