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内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6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内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除45例为正常脏器外压、5例黏膜下血管瘤、7例静脉曲张而进行随访观察外,其余均经手术或活检获取病理确诊,将2种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黏膜下肿瘤104例,以间质瘤居多;胃非肿瘤性病变82例,以壁外压迫居多;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的74.2%(P0.01)。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胃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型超声诊断女性盆腔包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4例盆腔包块女性患者作超声常规检查,并将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诊断良性肿瘤68例,诊出率为91.89%;手术病理确诊65例,确诊率为95.59%。其中子宫肌瘤22例,手术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95.45%;卵巢肿瘤17例,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88.24%;异位妊娠17例,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100%;滋养层细胞肿瘤12例,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100%。结论:女性盆腔包块患者的B型超声影像特征较明显,诊出率高,超声结果可作为临床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弹性成像对胃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6例患者,通过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瘤,同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所有患者经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EUS-FNA)或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得出明确的病理。通过比较弹性评分和病理学,探讨EUS-弹性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胃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结果:86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最终确诊为异位胰腺12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7例,神经鞘瘤6例,胃间质瘤47例(其中包括14例低危组,21例中危组和12例高危组)。弹性评分诊断敏感性为91.30%,特异性为72.50%,总准确性达82.56%。良、恶性肿瘤的弹性应变率(strain ratio,SR)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区域A的应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弹性成像技术对于胃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可作为早期鉴别胃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万梅 《吉林医学》2013,(34):7223-7224
目的:研究肾脏肿瘤诊断中实时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肾脏肿瘤疑似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实时超声造影进行检查,再与病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肾脏肿瘤有45例,诊断为良性肾脏肿瘤有2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准确率为80.1%,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65.2%;实时超声造影临床确诊率为92.6%,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91.3%。说明实时超声临床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够提高肾脏肿瘤临床确诊率,避免漏诊或者误诊现象的产生,对肾脏肿瘤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190-3191
目的:提高胃黏膜下肿瘤诊断率,减少胃底假占位性病变(胃床压迹)的误诊。方法:对胃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瘤8例患者及胃床压迹27例患者经B超进一步确诊。结果: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患者8例,胃床压迹患者27例,与B超诊断完全相符,符合率100%。结论:胃镜B超联合诊断胃黏膜下肿瘤及胃底假占位性病变安全可靠,诊断率高,不亚于超声内镜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内镜特征,进而提升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8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均采取内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结果10例病变累及胃窦(26.32%),9例胃体(23.68%),3例胃角(7.89%),3例胃底(7.89%),13例累及多部位(34.21%)。24例溃疡型(63.16%),6例隆起型(15.79%),5例浸润型(13.16%),3例糜烂型(7.89%)。内镜确诊率为47.37%,病理确诊率为100.00%,两种检查方法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内镜呈多样化表现,与免疫组化检查、超声内镜结合,能明显提升内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惠文斌 《吉林医学》2010,(30):5346-5346
目的:研究腹部超声对胃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3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以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及部分病理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腹部超声对肿瘤诊断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声诊断胃平滑肌瘤16例,符合率为81.7%;恶性淋巴瘤14例,符合率为91.4%。结论:腹部超声能够更加准确的鉴别肿瘤情况,诊断灵敏度、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在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的174例阑尾炎患儿行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74例中167例超声确诊阑尾炎,5例可疑阑尾炎,与手术病理对照诊断符合率99.4%,且分型总体符合率达93.6%。结论:超声检查对小儿阑尾炎的诊断及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通过口服超声快速助显剂,充盈胃腔进行超声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内窥镜、X线钡餐等检查结果对照。结果:120例胃部疾病中超声检出率为91%,胃镜检查符合率98%,其中胃癌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32例、急性胃炎18例、慢性胃炎55例。结论:胃肠超声检查可作为一种筛选手段及辅助检查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对宫外孕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宫外孕破裂出血二维超声表现。结果:超声检查的50例宫外孕破裂出血的病例中,手术与病理证实46列,超声检查确诊率92%、误诊率8%。结论:二维超声对宫外孕破裂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徐兆甲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10):565-566
目的:探讨CDFI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口服“胃B超快速显像液”充盈胃腔,CDFI检查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DFI检查经胃镜检查确诊符合率为90.8%,溃疡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DFI探及血流.结论:应用CDFI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电子内镜下胃肠粘膜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电子内镜观察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胃肠粘膜病变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确诊患者64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内镜检查,观察胃肠粘膜病变特点。【结果】治疗前胃肠粘膜均有广泛粘膜下出血斑点,重者糜烂、溃疡。粘膜病变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52(81.2%),胃48(75.0%),回肠末端34(53.1%),结肠32(50.0%)。治疗2周后复查,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明显减轻,出血斑点消失,四周后观察有些溃疡并未完全愈合。结肠病变治疗2周粘膜病变明显减轻,4周后粘膜恢复正常。【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胃肠粘膜病变。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激素影响溃疡愈合,因此在治疗同时应当加用抑酸药及粘膜保护剂,以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33ING1基因蛋白与胃癌发生及病理生物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胃癌、1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8例对照组,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33ING1.结果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中p33ING1均阳性表达,而胃癌中表达62.0%(44/71)有明显下降,与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胃癌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及分化有关(P<0.01).结论p33ING1是抑癌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p33ING1与p53野生型基因互相协同、依赖,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p33ING1的水平,对p53介导的基因治疗尤为重要,应予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不同肿瘤、瘤样病变病理特征及CT表现。结果病理检查显示60例患者中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35例,肿瘤样病变20例,均呈现息肉状且往肠腔内突出特点;胃肠道间质瘤病灶在黏膜下,梭形肿瘤细胞,排列走向不一;脂肪瘤也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溃疡,肿瘤切面黄色;淋巴组织增生镜下显示黏膜层存在病灶,细胞分化成熟。CT对小肠肿瘤、肿瘤样病变检出率均为90.00%,腺癌CT增强扫描呈现"快速上升-平台"特点;小肠淋巴瘤CT表现为肠壁增厚、肠管狭窄、腹膜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肠道间质瘤以腔外生长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与周边正常肠壁边界清楚。结论小肠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病理特征、CT表现在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P33IN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33ING1表达在 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 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了原发性胃癌(71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2例)、正常胃粘膜 或慢性胃炎粘膜(18例)组织中P33ING1的表达,以及P53和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 达情况。结果: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正常胃粘膜或慢性胃炎 粘膜)P33ING1均呈阳性表达,胃癌组织P33ING1表达率仅为62.0%(44/71),显 著低于前两组(P<0.01)。胃癌组织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 移 及分化有关(P<0.01);P53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B cl-2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有关(P<0.05)。P33ING1与P53在胃癌组织中 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与Bcl-2则无相关性。结论:P33 ING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检测P33ING 1与P53的表达水平,对于原发性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及射频消融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肝肿瘤定性,并将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二维超声以及彩超检出瘤结节29个;超声造影检出37个,其中增生结节有13个(35.14%),恶性病灶有24个(64.86%);增强MRI检出36个,其中增生结节有14个(38.89%),恶性病灶有22个(61.1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4个病灶中,良性病灶为3个(12.50%),恶性病灶为21个(87.50%).二维超声以及超声造影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5);而在肿瘤大小以及检出数量上,超声造影与增强MR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穿刺活检作为标准,超声造影以及增强MR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以及射频消融的应用中,能够对患者肝肿瘤的定性提供更多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查体、B超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以术后病理检测为金标准,评价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术前查体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468例,术前B超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139例.分别进行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计算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查体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9.79%,特异度为81.39%,准确度为65.38%,阳性预测值为73.29%,阴性预测值为61.24%;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3%,特异度为65.57%,准确度为67.63%,阳性预告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62.5%.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与查体具有显著差异(Fisher's exact检验,P=0.004).结论: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高于查体;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预告值相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并均经病理证实。结果:X线钡餐造影在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粘膜破坏程度、功能性改变中具有优势。CT检查在判断管壁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优势,对指导临床分期及手术、判断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各有优势,两者结合有利于食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在胃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红 《黑龙江医学》2008,32(4):272-272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查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与胃内窥镜检查比较其准确性。方法采用空腹饮水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与胃镜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胃炎符合率75.0%,胃癌符合率71.1%,胃溃疡符合率32.25%。结论超声能准确的测量胃壁厚度,客观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范围,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区别内生性或外生性肿瘤,并能同时检查肝、胰、腹腔等,判断有无其它脏器转移,是诊断胃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索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昆明小鼠的胃感染模型的方法。②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昆明小鼠,所有动物灌喂前用酒精预处理一次,再隔天灌喂,共5次,每次0.4mL。实验组菌液灌喂,对照组生理盐水灌喂。所有动物灌喂前禁食、禁水12小时,灌喂后再禁食水4小时。在末次灌喂后2、4、6、8周分批以脊椎脱臼法处死实验组动物,分别用细菌学及组织学方法评价HP感染及其引起的胃组织炎症反应。③结果造模2、4、6、8周后,动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75%、100%、60%、30%;对照组是0%。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分别是50%、56%、90%、70%;对照组38%。HP感染4周后胃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胃黏膜表面及胃小凹内可见数量不等的HP,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定植量的差异有显性;HE染色可见轻度的炎性反应,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性。④结论用灌喂HP的方法能建立早期的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