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灌注扫描在肝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研究肝脏良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各灌注参数的改变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100名受检者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良性肿瘤组15例,恶性肿瘤组81例,正常组4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箅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指数(HPI)和肝动脉灌注量(HAP)。根据不同肿瘤的相关参数图来评价良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8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HPI、BF及HAP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而MTT却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 灌注参数HPI、BF、MTT和HAP可有效地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肝癌患者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成像所得到的灌注伪彩图、灌注参数及辐射剂量,探讨七期增强CT评估肝癌血流灌注特性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行25期CT灌注扫描,将得到的图像导入后处理工作站,获得各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并测量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 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同时记录扫描辐射剂量;选取25期CT灌注图像中的7期导入CT Kinetics后处理软件,得到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及肿瘤区、肿瘤活性区、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并计算辐射剂量。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灌注伪彩图质量评分的差异,探究七期增强CT扫描及常规CT灌注成像中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各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1)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各灌注参数伪彩图所得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在肿瘤区及肿瘤活性区的HAP、PVP、HPI相关性较好;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HAP、PVP、HPI有一定的相关性;3)七期增强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灌注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期增强CT扫描可以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评价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肝脏灌注成像的CT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定肝硬化肝脏血流量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经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B级患者10例,ChildC级患者5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正常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8±0.10)ml/min·ml、(1.18±0.40)ml/min·ml、(1.46±0.44)ml/min·ml和(19.73±5.81)%;肝硬化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3±0.11)ml/min·ml、(0.61±0.25)ml/min·ml、(0.84±0.32)ml/min·ml和(27.16±12.75)%。结论:肝脏单层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硬化患者的量化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CT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例健康正常志愿者、54例肝硬化患者行CT灌注扫描,测量其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获得的相应灌注图进行肝硬化分级分析.结果 CT分级肝硬化程度越重,BF、BV越小,MTT、HAF、PS、肝动脉灌注量(HAP)越大.HAF、HAP在正常肝与轻、中、重度肝硬化之间有明显差异,HAF在中、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HAP在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PS、MTT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肝脏的CT灌注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肝硬化CT分级确实与肝脏的灌注有一定关系,对临床肝硬化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多层螺旋C T灌注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对比两组的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参数差异。结果研究组BF ,BV ,PVP ,THB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 ,HAP ,HPI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不同程度肝硬化之间的 HAP ,PVP ,THBF ,HPI均有显著差异,P<0.05。CT分级与Child‐Pugh分级正相关,相关系数0.927,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为早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评估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基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随机对照研究动脉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TM EndostarTM)联合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加例,分别使用动脉内恩度加TACE术及单纯TACE术,所有病例于TACE术前、术后1个月行CT灌注成像(CTPI)扫描,测量肿瘤组织治疗前后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肝动脉灌注值(ALP)、门静脉灌注值(PVP)及肝脏灌注指数(HPI).结果 动脉内恩度加TACE术组HCC患者术后1个月CTPI扫描肿瘤组织BF、ALP及HPI水平较术前降低,PVP水平较术前升高,BV、PS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单纯TACE术组HCC患者术后1个月ALP水平较术前降低,PVP水平较术前升高,BV、BF、PS及HPI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比较两组HCC患者TACE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说明恩度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形成中的CT灌注变化规律。方法:120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4例,肝炎肝纤维化组21例,肝炎后肝硬化组65例(Child-Pugh A组27例,Child-Pugh B组23例,Child-Pugh C组15例)经16层CT扫描得到肝脏实质各期的灌注指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肝动脉灌注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到达时间(IRF time of arrival,IRFTO),诸指标分别采用单析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评价各时期肝脏灌注指标差异性,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5组肝脏实质BF、BV、MTT、PS、HAF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进展,BF、BV逐步下降,MTT、PS、HAF逐渐上升,但在部分阶段改变不明显。结论: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肝脏实质的灌注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最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检查在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活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38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6周在Siemens128排CT上行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和DSA造影。根据全肝灌注扫描图像获得肝脏灌注参数,与DSA造影结果进行对比,以DSA造影作为标准,分别分析CT灌注对TACE术后局部肿瘤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全肝CT灌注共检出病灶42处(100%),诊断正确率88.09%,灵敏度94.11%,特异度62.50%,阳性预测值=91.42%;阴性预测值=71.42%;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613。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区的相关灌注参数与非瘤区肝组织的灌注参数,两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指数(HAI)和肝门脉灌注(P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的活性,在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VX2肝癌兔CT增强5期扫描,探讨模拟常规25期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20排容积CT对38只兔VX2肝癌模型进行肝脏灌注扫描,从常规25期图像中依据时间密度曲线(TDC)选取5期增强图像(平扫、动脉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其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包括动脉血流量(AF)、门静脉血流量(PF)、肝脏灌注分数(PI),并分别记录其辐射剂量。比较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灌注各参数之间的一致性;比较5期增强CT及常规25期灌注图像上正常肝实质、肿瘤活性病灶间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价常规25期灌注和5期增强CT的灌注参数分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 1)对于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组织,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CT灌注各参数之间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正常肝实质AF、PF、PI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依次为0.7798、0.5795、0.8371,肿瘤活性区AF、PF、PI的ICC值依次为0.5346、0.8475、0.7275);2)常规25期灌注及5期增强的正常肝实质与肿瘤活性区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VD与25期灌注参数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AF(0.4969)、PF(-0.7890)、PI(0.8946);MVD与5期增强灌注参数的r值依次为AF(0.4058)、PF(-0.7143)、PI(0.9690);4)5期增强CT辐射剂量明显低于25期CT灌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25期CT灌注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5期CT灌注可大致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5期CT灌注结果与MVD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CT灌注技术观察肝泡球蚴病(HAE)的影像特征,并分析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CT灌注在评价HAE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HAE患者行肝脏CT灌注检查,获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及门静脉灌流量(PVP);其中17例患者手术治疗,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取病灶边缘区域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T灌注各项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选取独立HAE病灶31个,测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BF、HAF、HAP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HAE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14只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期的Wistar雄性大鼠和14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单层动态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时间密度灌注曲线合乎数据分析要求。自实验组肝炎到早期肝硬化时期,正常对照组的肝动脉血流(hepaticarterialflow,HAF)呈轻度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以及肝血流量(bloodflow,BF)、肝血容积(bloodvolume,BV)都有升高趋势;实验组HAF呈升高趋势,肝炎期、肝纤维化期和早期肝硬化期的平均HAF值分别为(0.33±0.23)%、(0.55±0.13)%、(0.70±0.24)%;MTT呈明显延长,3个病变阶段分别为(6.60±2.39)s、(11.41±3.92)s、(15.02±5.21)s;BV和BF都有下降,从肝炎期的(18.05±3.27)ml·100g-1和(152.84±59.12)ml·100g-1·min-1降为肝硬化期的(9.51±3.61)ml·100g-1和(117.59±78.66)ml·100g-1·min-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HAF和M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各实验组间BV和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肝纤维化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炎阶段相应灌注层面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肿大;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主要是窦隙毛细血管化、血管外Disse间隙胶原沉积。结论CT肝脏灌注扫描能反映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一些血液动力学改变。动态的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应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探讨CT灌注成像测定肝血流量的技术原理。资料与方法  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B级者 10例 ,ChildC级者 5例。对照组为 13例无肝脏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 (HAP)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PVP)为 (1.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 (THBF)为 (1.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为 (19.73± 5 .81) %。肝硬化时PVP为 (0 .6 12 1± 0 .2 5 4 4 )ml·min-1·ml-1,较正常组降低 ;THBF也减低 ,为 (0 .84 2 6± 0 .32 4 2 )ml·min-1·ml-1。肝硬化患者的HPI较正常组略有升高 ,为 (2 7.16±12 .75 ) %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6 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  相似文献   

18.
肝转移瘤64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64层CT灌注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40个病灶)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patlak血容量(Pbv)、血管通透性(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结果 (1)正常肝组织的灌注参数BF、 Pbv、 P、ALP、PVP、HPI分别为(47.85±8.11) ml·100 ml-1·min-1、41.25±6.32(1000GA9551)、64.25±11.10 (0.5 ml·100ml-1·min-1)、(24.55±2.96) ml·100ml-1·min-1、(105.24±16.42)ml·100ml-1·min-1、(20.18±3.81)%.(2)病灶中心与正常肝组织比较,BF、Pbv、P、ALP、HPI(P<0.01),PVP(P<0.05)有统计学意义;灶周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比较,Pbv、ALP、HPI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F、P、PVP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中心与灶周组织比较BF、P(P<0.01),Pbv、ALP(P<0.05)有统计学意义.(3)CT灌注图像测得肝转移瘤病灶面积明显较原始图像中所测得的面积大.结论 CT灌注成像对于肝转移瘤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对于临床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原理,以及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 肝硬化患者27例,其中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CMld C级5例。对照组为无肝脏疾病者18例。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总肝血流量(THBF)均较正常组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正常组延长。(2)肝硬化程度不同时,部分肝血流灌注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3)脾灌注量和门静脉灌注量呈正相关。结论 (1)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参数。(2)肝硬化时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