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3D打印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根据电脑三维软件绘制模型数据,然后将模型数据转化为3D打印机能识别的数据,通过电脑控制使用3D打印机把“打印材料”(尼龙玻纤、耐用性尼龙材料、石膏材料、铝材料、钛合金、不锈钢、镀银、镀金、橡胶类材料等)逐层叠加起来,最终把模型数据变成实物。目前在医学领域,3D打印广泛应用于体外模型制造、医疗器械定制、组织工程定制、人工器官、组织再生、人体植入物定制、临床修复治疗和药物研发试验等许多方面。 肩胛骨骨折:人体肩胛骨前后均由肌肉包绕,骨折少见,多因高能量的直接暴力造成,常为多发性创伤的一部分。肩胛骨骨折主要临床表现为:①肩胛区域疼痛,压痛部位通常与骨折线相一致;②骨折处肿胀明显;③骨折侧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其中外展活动受限最明显。无移位者通常保守治疗,常用方式为上肢吊带固定,制动3周。位移明显者通常需要行手术治疗。 背景:目前的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受限于肩胛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耗时长。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肩胛骨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年龄34-70岁)临床资料,其中14例常规准备后手术(对照组),另14例患者行64排薄层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设计手术入路、定制内固定物后实施手术(3D打印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术后6周随访复查影像学资料,根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 0.05);②术后6周3D打印组肩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 0.05);③3D打印组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内固定物均与术前设计一致。3D打印技术应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术者更好地了解肩胛骨骨折的特点和制定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难度,获得更为精准的复位,并减少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中X 射线透视次数,提高了手术疗效。 ORCID: 0000-0003-0266-0312(张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复杂肩胛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9例,所有病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模,术前模拟手术,定制个性化解剖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多少、定制解剖钢板的长度、弧度以及螺钉方向和数量,术后复查X片及CT,观察骨折愈合时间,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8月,手术时间(90±15)min,术中出血量(180±60)m L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所用内固定物的长度、弧度、螺钉数量和方向与设计手术方案完全一致;骨折愈合时间7~11周,平均8.8周;参照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100%。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可以给每一位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设计个体化解剖形内固定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发展,使得骨科内固定手术迈向精准化、个体化,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的等比例骨折模型进行术前模拟、规划,实现了由传统的2D图像向更加形象、精细的立体实物的跨越,让术者提前了解骨折类型、预演复位顺序,进而实现骨折手术的个体化实施,优化了手术过程,带来更佳的术后恢复效果和更少的手术并发症。目的:比较3种3D打印模型结合计算机虚拟复位技术辅助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RobinsonⅡB2型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RobinsonⅡB2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利用3种3D打印模型(患侧锁骨骨折模型、计算机模拟锁骨骨折复位后模型、健侧锁骨镜像模型)结合计算机虚拟复位技术在术前进行体外手术预演,最后利用健侧锁骨镜像模型进行3D打印来提前弯折和选择接骨板进行内固定,对照组直接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对接骨板的折弯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V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最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 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 方法 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股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 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进行3D打印模型的效度验证。让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骨折3D模型并观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股骨髁上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模拟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果 术前应用3D模型获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度和满意度高。应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共植入1块锁定钢板和8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医患沟通方面效果显著,且实现了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mics14. 11软件数字化结合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的手术设计。 方法 筛选1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4.11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骨盆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骨盆实体模型, 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骨盆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果 模拟手术共植入2块重建钢板和15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了复杂型骨盆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数字化术前规划辅助治疗Dupuytren骨折的早期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0例Dupuytre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15例对照组未使用3D打印技术(对照组),15例患者使用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辅助治疗(3D打印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至少24个月的随访,3D打印组手术时间(73±3.155)min、失血量(105.3±6.68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024)min、失血量(156.7±11.24)m L。对照组下胫腓复位丢失率(3/15)高于3D打印组(0/15)。两组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AOFAS足踝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规划,模型操练,直观理解骨折块的空间位置,模拟骨折复位,精准复位设计钢板及螺钉位置和方向,测量螺钉长度,能够有效辅助治疗Dupuytren骨折,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骨盆骨折Tile分型C型旋转不稳定性骨折42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17~54岁。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其中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5.5岁。两组间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骨盆进行快速成型建模,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后再进行实际手术;将术中指标与未进行建模模拟手术的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4±12.3)min和(159.3±47.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762.3±87.4)mL和(503.3±43.4)mL,而对照组分别为(972.1±75.4)mL和(862.3±81.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复位满意率为90.5%,而对照组为8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95.2%,对照组优良率9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可有效缩短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复杂肩胛骨骨折多采用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标准的内固定入路(Judet入路)切口长,创伤较大。随着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师可在植入物内固定前设计微创切口并完成内固定治疗,减少创伤,提高修复效果。 目的:观察三维重建设计结合重建钛板或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3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植入物内固定前进行CT三维重建扫描,明确需要复位及内固定的部位,依此设计微创植入物内固定切口,减少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剥离,进行复位,并应用重建钛板及/或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手术时间90-130 min,术中出血300-400 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植入物内固定后随访12-24个月,根据Hardegger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7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提示三维重建设计组合小切口微创修复复杂肩胛骨骨折,能够以较小的创伤完成骨折的满意复位及植入物内固定,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骨盆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通过术前CT图像对骨盆骨折进行评估,并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指标、骨盆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骨盆骨折复位Matta评分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小,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出院,且并发症少,患者的骨盆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1.
张程  何婷婷  杨英 《医学信息》2018,(13):179-180,183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配合复杂骨盆骨折微创置钉手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总结2017年6月~2018年1月我院为10例骨折患者进行3D打印导板技术配合微创置钉术的手术方法及护理。结果 10例患者均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稳定,未出现1例血管神经损伤,下肢活动和坐位时疼痛感逐渐消失,术后X光片检查,均通过两枚微创螺钉的固定,骨折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结论 3D打印导板技术配合微创置钉手术,可让骨盆骨折患者从各方面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同时良好的手术护理也是手术成功至关重要的步骤。用3D打印导板技术进行仿真模型制作,进行精准手术演练,无需计算机导航设备,术中透视少,置钉精准度高,可达到手术时间更短,疗效更好,费用更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结合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采用临床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住院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所有入院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胫骨平台骨折分型采用临床常...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Pilon骨折:为发生于胫骨远端1/3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性或压缩骨折,治疗关键在于有效复位骨折、恢复踝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目前临床上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术等治疗术式。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是以3D打印技术与虚拟手术设计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通过3D Objects窗口中的Move和Rotate对骨折块进行虚拟移动并复位,根据虚拟操作情况,制定虚拟骨折块复位方式、移动距离及旋转角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背景:Pilon骨折主要是垂直压缩暴力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损伤的Pilon骨折,其骨折移位明显,干骺端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以及关节面不平整是Pilion骨折的特征,因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已成为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良好的术前规划与设计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在复杂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88例复杂Pilo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3D打印组38例,对照组50例。3D打印组采用3D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辅助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复位满意度(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功能恢复程度(Mazur踝关节评分)、术口愈合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提示与传统常规手术相比,使用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治疗复杂Pilon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 ORCID: 0000-0002-7553-7254(梁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结合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对象分为3D打印结合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治疗组(3D组)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传统组...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fracture, the complexity of anatomical changes, X-ray films or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 limited by two-dimensional plane,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in preoperative pla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uxiliary role of 3D printing technique in preoperative plan and treatment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comminuted fractur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underwent 3D CT scan, which was stored in DICOM format, and processed by Mimics software. Data were converted into STL format, entered 3D printer, and a 1:1 entity size of the fracture model wa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repair plan of 3D fracture mode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ir outcomes were assessed using Rasmussen evaluat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3D printing fracture models of 1:1 ratio identified fracture type and made a repair program before surge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surger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18 months. The healing time was 3-5 months, averagely 4.3 months.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Rasmussen evaluation criteri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racture model of 3D can help to make the operation pla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 more precise, personalized and visua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所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植入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钢板的锁骨远端骨折的骨质疏松性患者38例,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内固定前、术后3月和术后6月不同时间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周外科评分以及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发现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以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是在手术治疗效果方面,术后3个月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较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面对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板治疗,都可以有效重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采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钛合金重建钢板治疗肩胛骨骨折疗效。方法对2007-2009年的17例移位较为明显的肩胛骨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论所有病例均在术后进行10-24个月随访,骨折均已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按照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严格手术指征下切开复位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既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也为患者早日进行功能锻炼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与标准Judet入路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4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采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标准Judet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肢日常活动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作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虚拟手术计划:虚拟手术仿真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虚拟手术是由医学图像数据出发,应用计算机图形学重构出虚拟人体软组织模型,模拟出虚拟的医学环境,并利用触觉交互设备与之进行交互的手术系统。虚拟手术系统为医生提供一个虚拟的3D环境及可交互操作平台,逼真地模拟临床手术全过程。与传统的手术教学相比,虚拟手术具有无损伤性、可重复性和可指定性等优点。 背景:髋臼骨折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目前临床上仍以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作为髋臼移位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术前虚拟手术计划制作的患者专用预轮廓重建模板,可减少手术的侵袭性、简化手术流程。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辅以虚拟手术计划与传统髋臼骨折复位重建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择2017-10-01/2018-03-0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1-60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n=12)和对照组(n=13),试验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预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骨折复位后术中手工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X射线、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与Majeed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准号:LL007)。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复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38);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试验组手术前后复位位移差优于对照组[(12.43±7.58)mm,(9.408±8.27)mm,P < 0.05];②术后随访6-12个月,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1.6±0.6),(3.3±1.3)分,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9);③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迁延不愈、内固定失效或深静脉血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未发生与植入器械相关的生物相容性不良反应;④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在髋臼骨折固定中可提高复位质量,提高髋臼骨折手术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痛苦。 ORCID: 0000-0001-9039-8435(张忠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