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V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最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 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2.
后Pilon骨折是由压缩暴力伴或不伴有旋转暴力引起的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其影像学特点为后踝骨折线沿胫骨远端冠状面延伸至内踝后丘,多合并踝关节后脱位、外踝骨折和软骨损伤。目前各研究者对于后Pilon骨折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及内固定方式仍持有不同观点,尤其对关节面夹层骨块的处理是当前临床治疗的争论焦点。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后Pilon骨折的诊断分型、手术方式,尤其是关节面夹层骨块的显露和处理,以及相应的术后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最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4.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占胫骨骨折的1%,10%,Ⅲ型Pilon骨折可导致严重的软组织及关节面软骨损伤,住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复位与软组织的保护同样重要。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5年5月分阶段治疗Ⅲ型Pilon骨折16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共62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资料,患者被分为两组,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31例)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传统组(31例)常规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两组均在骨折断端有限切开进行复位,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AOFAS功能评分、钢板放置位置等数据。结果两组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术后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钢板放置角度(3.84±1.93)°、距离(2.19±1.42)mm相比,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钢板放置角度为(2.87±1.09)°、距离(1.52±0.9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方面,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76.03±3.65)min、(3.23±0.76)次、(71.29±7.30)mL均少于传统组(79.74±6.92)min、(3.81±0.91)次、(76.29±9.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透视次数和失血量,使钢板放置位置更加贴近胫骨力线,标志定位法为3D打印技术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术前计划的准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10例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组,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前内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术前利用Mimic软件进行3D重建,快速成型制备出1∶1的模型,以此对骨折进行明确诊断和分型,制定手术方案,预弯钢板,指导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所见与虚拟3D重建图像及3D打印模型非常相似,2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折复位。观察组手术出血量(150±32.15)mL,较对照组的(200±25.3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 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11.85)min,较对照组的(140±20.25)min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 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均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技术治疗复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23例进行治疗的新鲜闭合性胫骨C型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1例采用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的3D组以及12例采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治疗的传统组。3D组的年龄为(42.6±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1.0)d;传统组的年龄为(41.2±1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4±1.0)d。3D组在术前打印出患者损伤胫骨的真实3D模型,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作个性化定制钢板用于术中使用;传统组则采用普通术前准备,术中使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Matta骨折复位标准、Johner-wruhs评分。结果3D组的随访时间为(19.9±4.3)个月,传统组的随访时间为(18.4±4.0)个月。3D组的手术时间为(117.27±25.82)min、术中出血量为(118.18±40.45)mL、透视次数为(4.09±1.14)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1.72)周。传统组的手术时间为(142.50±30.3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83±68.95)mL、透视次数为(6.17±2.08)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5.41±3.0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与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与手术风险,方便医患交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及青少年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19例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本指标,随访术后患肢生长、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19例患儿手术中进针方向、长度、直径均与术前模拟过程一致。手术时间17~39 min,平均21.6 min;术中出血量0~10 ml,平均4.5 ml;术中透视次数4~6次,平均5次,17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2例术后骨折移位≤2 mm。19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患儿患肢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 评分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一般1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的经验和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0年10月~2008年3月31例患者接受该方法治疗。该手术采用踝前内侧和外侧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外侧腓骨,以螺钉或克氏针固定胫骨,重建钢板或克氏针固定腓骨,外固定支架的近侧螺钉置于胫骨骨折近端,远侧螺钉置于跟骨和距骨颈上。对31例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进行随访,按Ruedi分型: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14例。结果采用Teeny等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17例(54.8%),良10例(32.2%),中2例(6.5%),差2例(6.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及骨不愈合、延迟愈合,能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该术式可作为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仍有螺丝钉松动,钉道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左踝21例,右踝15例。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术,8例合并骨缺损者予一期植骨。应用人体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与仿真系统软件(V1.0.0)对患者术前骨折CT影像学资料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指标:内踝骨折面与胫骨纵轴的夹角(α)、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的最大深度(d)、塌陷面积(S)、塌陷体积(V)和腓骨骨折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顶点的距离(L),分析d、V与α的相关性,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特征。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CT影像测量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α为4.5°~15.5°(9.85°±4.05°),其中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α为5.04°±1.49°,明显小于16例未塌陷患者α(12.83°±2.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7, P<0.05);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d、S、V分别为(8.86±3.69)mm,(47.69±13.95)mm2和(680±620)mm3,关节面塌陷集中在前内侧,且d、V与α角无明显相关性(rs=0.309、0.389, P值均>0.05)。36例患者腓骨骨折线主要发生在胫骨穹隆最高点以上,L为1.27~12.55(5.50±5.54)mm。所有术后随访时间10(6~15)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并完全愈合,愈合时间10.5(9~16)周,术后AOFAS评分和VAS分别为(85±8)分和(2.1±0.9)分。结论 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踝骨折线与胫骨的夹角较小,骨折线与胫骨纵轴越接近平行,提示合并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可能性越大;该型骨折剪切力较大,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为主,缺损较大处常规行一期植骨以恢复关节面高度和力学支撑功能;腓骨骨折块较大或合并关节面塌陷时,建议采用钢板牢固固定,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用于微创治疗胫腓骨远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腓骨远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22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技术塑性钢板内固定治疗11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和术后膝踝功能评分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6~14)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0.01);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术后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使术前复杂的骨折移位更加直观,利于术前科学精准规划,结合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近端复杂性骨折,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数字化术前规划辅助治疗Dupuytren骨折的早期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0例Dupuytre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15例对照组未使用3D打印技术(对照组),15例患者使用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辅助治疗(3D打印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至少24个月的随访,3D打印组手术时间(73±3.155)min、失血量(105.3±6.68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024)min、失血量(156.7±11.24)m L。对照组下胫腓复位丢失率(3/15)高于3D打印组(0/15)。两组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AOFAS足踝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规划,模型操练,直观理解骨折块的空间位置,模拟骨折复位,精准复位设计钢板及螺钉位置和方向,测量螺钉长度,能够有效辅助治疗Dupuytren骨折,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结合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对象分为3D打印结合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治疗组(3D组)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传统组)各28例。其中,3D组术前打印1∶1的3D骨折模型,术前依据3D模型规划手术方案及模拟手术,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方案;传统组行常规切开复位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时间、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Maryland评分。结果 56例患者术后获3~20个月(平均11.6个月)的随访。3D组均采取了术前模拟的手术方案与步骤,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术中透视次数上,3D组较传统组有所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两组术后并发症上,3D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3例,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术后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两组患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3D打印结合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上,可减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缩小手术切口,减少失血量,降低跟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虚拟手术计划:虚拟手术仿真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虚拟手术是由医学图像数据出发,应用计算机图形学重构出虚拟人体软组织模型,模拟出虚拟的医学环境,并利用触觉交互设备与之进行交互的手术系统。虚拟手术系统为医生提供一个虚拟的3D环境及可交互操作平台,逼真地模拟临床手术全过程。与传统的手术教学相比,虚拟手术具有无损伤性、可重复性和可指定性等优点。 背景:髋臼骨折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目前临床上仍以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作为髋臼移位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术前虚拟手术计划制作的患者专用预轮廓重建模板,可减少手术的侵袭性、简化手术流程。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辅以虚拟手术计划与传统髋臼骨折复位重建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择2017-10-01/2018-03-0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1-60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n=12)和对照组(n=13),试验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预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骨折复位后术中手工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X射线、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与Majeed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准号:LL007)。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复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38);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试验组手术前后复位位移差优于对照组[(12.43±7.58)mm,(9.408±8.27)mm,P < 0.05];②术后随访6-12个月,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1.6±0.6),(3.3±1.3)分,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9);③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迁延不愈、内固定失效或深静脉血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未发生与植入器械相关的生物相容性不良反应;④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在髋臼骨折固定中可提高复位质量,提高髋臼骨折手术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痛苦。 ORCID: 0000-0001-9039-8435(张忠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据三柱理论原则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三柱理论对于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2月本院41例按照Pilon骨折三柱理论原则指导下行开放手术治疗并有1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22~84岁,平均45.6岁;均为单侧骨折;高处坠落伤19例,交通伤12例,行走摔扭伤10例。按三柱理论分型为单纯外侧柱骨折7例,单纯内侧柱骨折5例,内侧+外侧柱骨折16例,内、外、后三柱骨折13例。手术切口选择以进入主要力线骨折块的直接入路为主,钢板也按各柱力线方向固定,术后8周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人均骨折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化脓、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切口周围软组织轻度坏死,1例出现切口脂肪坏死液化等并发症,均换药后痊愈。Burwell-Charnley放射学标准评估:解剖复位30例,复位一般11例,复位差0例;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0~91分,平均81.6分。结论 Pilon骨折三柱理论指导手术治疗疗效明显,能使骨折获得更佳的愈合和内固定选择,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在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前正中入路联合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膝内外侧切口联合双钢板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后12个月,以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以X线片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近端后角(PPTA)数据。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而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骨折再塌陷均少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延迟较对照组高;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稍低于对照组(2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3.33%)优于对照组(60.00%)(=4.022,=0.04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TA、P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7 d X线片显示,对照组患者双钢板固定在位,骨折复位比较理想;观察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内固定后关节面平整,骨愈合良好。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前正中切口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对于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10月采用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5例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CT示关节面塌陷均>2 mm,根据Sanders分型I型3例,Ⅱ型10例,Ⅲ型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X线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三维CT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手术切口3~5 cm,平均3.8 cm;手术时间32~56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8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4.1±4.1)o、(128.4±2.9)o,术后1年分别为(33.9±4.2)o、(128.3±2.7)o,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9%。 结论 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能充分显露关节面,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在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利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辅助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手术治疗23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85岁,平均52.6岁;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1例,旋前外旋型5例。采集患者术前踝关节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合成并打印骨折三维模型,计算机模拟内踝骨折复位、空心钉安全置入点及工作通道并设计置钉导板。术中对空心螺钉置入时间(从作内踝手术切口开始计时,到2枚空心钉置入完毕结束计时)及透视次数进行分析,术后应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根据Kofoed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23例内踝骨折患者共置入46枚空心螺钉,螺钉置入时间为7~15 min,平均10.7 min。术中针对内踝空心螺钉透视均为一次。术后骨折复位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优21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术后Kofoed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7例,及格1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应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对于年轻医生,更利于其精准的内固定操作,缩短学习曲线,同时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减少无效置钉,从而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具有微创、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骼模型的个体化、精确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东莞市石排医院骨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40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0例,肩关节螺旋CT扫描,将所得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重建复杂肩胛骨骨折三维模型,并对相应骨折块进行模拟平移、旋转等操作,将骨折端进行虚拟复位。应用3D打印技术获得患者复位后的肩胛骨骨折模型。根据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塑形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手术中相关数据,术后复查X光线及CT,与术前设计相比对,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5 ~ 13个月的随访,试验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优良率95%(19/20),对照组优良率为65%(13/20),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为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可满足微创化、精确化、个体化的要求,继而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为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住院观察并随访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随访后,踝关节功能根据Mazur评分法进行评估,优良率达到88.37%,虽然出现8例伤口感染及3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的发生,但均经过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愈后出院。结论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Pilon骨折效果尚可,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Pilo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