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乌头母根、子根、须根多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乌头母根、子根、须根的多糖含量及单糖组成.方法:分别以精制多糖测得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以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母根、子根、须根的多糖含量;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结果:乌头母根、子根、须根的多糖含量分别为22.0%,33.5%,6.1%;母根、子根、须根的多糖中主要含有葡萄糖,另外含有少量的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子根中还含有甘露糖,须根中还含有甘露糖、鼠李糖、木糖.结论:多糖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更客观、准确;须根中多糖含量最低,且单糖组成与母根、子根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乌头药材不同部位的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乌头药材不同部位毒性及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探讨川乌、附子二者临床应用不同的科学依据,为指导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按2010版药典附子项下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 乌头子根小鼠灌服给药的LD50值为1.7787 g/kg、须根为1.1455 g/kg母根为1.6753 g/kg,表明须根毒性较母根、子根大,母根、子根毒性接近,总生物碱的测定结果表明须根总生物碱含量最大,母根、子根含量相近.结论 生品附子和川乌毒性相近,总生物碱含量相近,提示其药效、临床功用不同可能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也提示药典中规定去掉须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部位中粗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多糖的含量,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母根、子根、须根、茎、叶的粗多糖含量.结果:乌头全植株各组织部位粗多糖含量顺序为子根>母根>须根>叶>茎,地下部分含量>地上部分,6月4日子根粗多糖含量最高,6月18日茎、叶、须根粗多糖含量较其他采收期高,6月18日与7月3日母根粗多糖含量接近.结论:该研究初步探索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粗多糖的动态变化,为乌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野生南阳乌头整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和多糖含量差异,探究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和须根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位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采用蒽酮-浓硫酸法分光光度法检测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位中多糖含量。结果:南阳野生乌头整株植物4个部位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分(P < 0.05),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P < 0.05),总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P < 0.05),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须根(P < 0.05)。结论:本实验对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分生物碱和多糖成分进行检测,为须根和地上部分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浙麦冬须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确定浙麦冬须根的药用及开发利用价值。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为指标,在495nm波长和390nm波长处对浙麦冬须根及块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类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其中块根和须根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6mg.g-1和6.21mg.g-1,总皂苷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1.31mg.g-1和13.38mg.g-1。结论:浙麦冬须根所含黄酮和皂苷类成分与块根基本一致,且含量较高,浙麦冬须根具有进一步作为药用和功能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附子收获过程中遗弃的须根的可利用性。方法:测定乌头须根和附子的生物量、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多糖、淀粉、蛋白质含量,并进行薄层和HPLC分析对比。结果:乌头须根的生物量约占附子的11.13%,而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分别为附子的1.85、2.28倍,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两者含量差异较小,但次乌头碱含量约为附子的3.34倍,多糖含量约为附子的20.17%,淀粉含量约为附子的32.81%,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为附子的20.92%。结论:乌头须根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川道地产区6种乌头生物碱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比较母根、子根基于化学成分的区别。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9批四川道地乌头药材母根、子根、须根中6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并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6种乌头生物碱在3个部位的分布差异各不相同。母根、子根中苯甲酰新乌头碱、新乌头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为两者的差异性指标成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也将供试样品分成母根、子根两大类。结论:母根、子根的物质基础有差别,可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乌头各部位生品和炮制品水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炮制对乌头各部位水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双酯型生物碱和2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母根制川乌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降低,为母根生品水煎液的68.24%。母根制川乌水煎液中两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约为母根生品水煎液的46.63%。白附片、黑顺片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都降低,分别为生品的12.20%、8.71%,白附片、黑顺片炮制后水煎液两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分别为生品的4.40%、2.93%。结论:炮制对乌头不同部位水煎液中生物碱的影响较大,其中对川乌水煎液中生物碱的影响要小于附子。  相似文献   

9.
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为毒性及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不同组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40 mmol· L-1乙酸铵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结果:6月4日之前采收的乌头的不同组织部位总生物碱含量明显小于6月18日和7月3日,乌头最佳采收期可确定为6月底至7月初.乌头地上部分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采收期乌头各组织部位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顺序大体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结论:该研究初步了解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确认了乌头的最佳采收期及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10.
骨刺消痛胶囊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定骨刺消痛胶囊中酯型生物碱含量限度.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结果:乌头碱质量浓度在0.0205~0.205 mg·mL-1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65%,RSD为1.48%.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骨刺消痛胶囊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专属性强,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草乌及草乌炮制品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综合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6种生物碱含量,比较草乌炮制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变化。 结果: 草乌生品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0.408 1~1.718 2 mg·g-1,双酯型生物碱含量0.660 4~8.653 2 mg·g-1;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大大减少,而单酯型生物碱则明显增加。 结论: 不同产地草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异较大,常压蒸、煮法具有一定科学性,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0.04%,而单酯型生物碱常超出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接骨木3个品种药材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接骨木(耐盐碱品种、天然红1号品种、青州15号品种)根皮、茎、叶、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化学成分的量进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多糖、黄酮、酚酸、三萜含量;采用p 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熊果酸、齐墩果酸、没食子酸、芦丁、槲皮素、原儿茶酸、莫诺苷含量。并采用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对3个品种接骨木的根皮、茎、叶、果实中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F_3,F_6综合评分,进一步评价不同样品质量,结果发现,根皮和叶在综合排名中较靠前,其结果与其定量测定结果基本吻合。天然红1号品种根皮多糖和莫诺苷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61. 09,8. 33 mg·g~(-1);黄酮、芦丁、槲皮素在天然红1号品种叶中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71. 93,4. 09,3. 57 mg·g~(-1);三萜在天然红1号品种果实中质量分数最高,为47. 84 mg·g~(-1);酚酸和花青素在耐盐碱品种果实中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1. 25,94. 32 mg·g~(-1);耐盐碱品种茎中齐墩果酸质量分数最高,为1. 41 mg·g~(-1);耐盐碱品种叶中熊果酸、没食子酸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2. 12,0. 34 mg·g~(-1);青州15号品种根皮中原儿茶酸质量分数最高,为0. 12 mg·g~(-1)。结论:天然红1号品种含量较其他两个品种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13.
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附子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生物碱经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以附子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UV,HPLC,TLC分别对富集前后附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及其成分鉴别.结果:采用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附子生物碱,总生物碱转移率83.70%,纯度67.34%;乌头碱转移率77.78%,次乌头碱转移率94.12%,新乌头碱转移率52.63%;TLC比较发现显示6个相似的生物斑点,说明富集前后生物碱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能有效提高附子中总生物碱的纯度,且各生物碱转移率较高,可用于大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草乌的净制机制。 方法: 采用HPLC测定3批带残茎草乌、去残茎草乌及草乌残茎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 结果: 带残茎草乌、去残茎草乌、草乌残茎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分别是0.59%~0.66%,0.61%~0.69%,0.39%~0.42%;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分别是0.09%~0.10%,0.09%~0.12%,0.06%~0.08%。草乌不同部位的色谱图中除6种酯型生物碱峰外还存在共有峰4,残茎中峰4的峰面积是去残茎草乌的55%~80%。 结论: 草乌残茎和去残茎草乌中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残茎属于生物碱成分含量较低的非药用部位,需去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选桑籽中总生物碱、总黄酮及粗多糖的提取工艺。 方法: 将桑籽脱脂后,以总生物碱、总黄酮及粗多糖提取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盐酸摩尔浓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总黄酮、总生物碱及粗多糖的含量测定依次采用Al(NO33法、雷氏盐比色法及蒽酮-硫酸法。 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 h,乙醇体积分数50%,盐酸摩尔浓度0.03 mol·L-1;总生物碱、总黄酮及粗多糖平均提取量分别为23.15,0.57,0.51 mg·g-1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提取效率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为桑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活性成分藁本内酯的含量与"当归类"药材的产地、性状、质量和品种的相关性,应用HPLC-DAD-MS测定了30份不同产地的中国当归,6份日本当归,4份韩国当归和4份欧洲当归样品中Z-藁本内酯和E-藁本内酯的含量,以 Z-和E-藁本内酯的含量之和为指标进行样品间比较。中国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中藁本内酯的质量分数为5.63~24.53 mg·g,样品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1.02 mg·g-1(n=30)。其中,云南、四川、甘肃和陕西产当归中藁本内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90(n=6),12.51(n=6),10.04(n=13),5.631 mg·g-1 (n=1);同一省内各县产的当归中藁本内酯的含量也有差异。药材性状以当归小、侧根多而细、断面色黄白、气味浓郁者,藁本内酯的含量高。6份日本当归A. acutilobaA. acutiloba var. sugiyamae和2份欧当归Levisticum officinale中藁本内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0(n=6),2.78 mg·g-1 (n=2),为中国当归的9.12%,25.23%。4份韩国当归A. gigas和2份欧洲当归A. archangelica中未检测到藁本内酯。由此可见,不同产地中国当归的性状不同,藁本内酯的含量和药材质量也有差异;中、日、韩和欧洲当归原植物的来源不同,藁本内酯等活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其功效也会不同,不宜替代、混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