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组织GAP-4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Allen氏改良撞击法制作鼠脊髓损伤模型.44只成年Wistar鼠随机分为11组:正常对照组、SCI后第2,4,7,14,28天组和电针(SCI后电针治疗)第2,4,7,14,28天治疗组,每组4只.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AP-43阳性细胞,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中GAP-43的变化.结果 GAP-43在正常成年鼠脊髓中微量表达,SCI后表达增加,且电针治疗组较SCI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7 d时,SCI组的GAP-43表达达到高峰,14 d时降至接近初始水平,但电针治疗组GAP-43表达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电针可增强损伤脊髓组织GAP-43表达水平,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元再生和修复,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180肉瘤对小鼠坐骨神经受损害后脊髓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后肢肌肉内坐骨神经走行处接种S180肉瘤细胞悬液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受肿瘤损害的动物模型,分别在坐骨神经损害后4、7、14、21天和28天取出小鼠相应节段的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以相同时间段的坐骨神经外伤损伤组为对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应节段脊髓灰质细胞均出现GAP-43表达,7天以内两组无差别.对照组于伤后7天达高峰,实验组于神经损害后14天达高峰,与各自时间段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180肉瘤损害小鼠坐骨神经后可引起脊髓灰质细胞GAP-43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表达的影响,从新的角度探讨褪黑素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褪黑素治疗组、脊髓损伤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4只.褪黑素治疗组、脊髓损伤组以改良Allen's法建立T11~T12水平脊髓损伤模型,褪黑素治疗组于术后即刻腹腔注射褪黑素(按100 mg/kg剂量注射),脊髓损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5%无水乙醇(褪黑素溶剂),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3、7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检测血清中GAP-43的含量,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脊髓中GAP-43的表达.结果 术后1、3、7d大鼠血清中GAP-43含量各组间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褪黑素治疗组最高,脊髓损伤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最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褪黑素治疗组脊髓切片中GAP-43染色阳性细胞数最多,脊髓损伤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褪黑素治疗后可改变脊髓损伤区局部的微环境,并提高血清和脊髓中GAP-43的含量,促进损伤脊髓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经皮电刺激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GAP—43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经皮电刺激治疗后,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脊髓节段GAP-43mRNA的表达。结果:电刺激组第1d阳性细胞数增多,7d达高峰,14d后明显减少,28天后基本未见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第1d至第7d持续阳性细胞数增多,14d略减少,28d后仍可见阳性细胞存在。结论:电刺激能缩短GAP-43mRNA表达时间,有利于突触重建。  相似文献   

6.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T-PCR法,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横断后1d、2d、4d、1W、2W、4W远侧端组织中GAP-43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正常坐骨神经中存在NGF mRNA,但表达量较低。坐骨神经横断后,其远侧端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1周达到高峰,两周开始下降,4周则降至一般水平。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础的表达呈现出增高现象,提示OAP-43 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与神经损伤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的Allen’s法复制大鼠脊髓损伤模型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治疗组(30只),在建模后1、7、14、21和28 d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定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并获取损伤段脊髓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脊髓在损伤后不同时段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200)的表达,对BBB评分、GAP-43、NF20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BB评分和斜板试验结果提示,治疗组大鼠7、14、21、28 d时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一定时间段能上调损伤脊髓区GAP-43和NF200的表达(P<0.05);在术后7 d和14 d,BBB评分与GAP-43、NF200的表达正相关,在术后7、14、21、28 d GAP-43与NF200的表达正相关。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上调损伤区脊髓GAP-43、NF20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BMSCs组、BMSCs+孕酮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为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的脊髓损伤(SCI)模型鼠.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将BMSCs移植到损伤部位,和(或)在脊髓损伤后第1~5天腹腔注射孕酮(8 mg/kg).脊髓损伤术后第0、3、7、14、21、28天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后第0天和第28天局部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孕酮或BMSCs移植单独应用均可以有效促进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二者联合运用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第0天各脊髓损伤组局部组织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第28天孕酮组、BMSCs组和BMSCs+孕酮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孕酮+BMSCs组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单纯孕酮或BMSCs移植均能促进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损伤局部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促进髓鞘和神经元再生,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挫伤后脊髓和骨骼肌中GAP-43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大鼠脊髓挫伤后损伤位点尾侧和骨骼肌中GAP-43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 SD成年大鼠40只,分为正常组和脊髓挫伤组,分别取材脊髓和腓肠肌,用免疫组化了解GAP-43的原位分布和Western Blot榆测GAP-43的含量;各组大鼠在存活期间均行后肢BB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少量神经元和腓肠肌细胞内均可观察到GAP-43阳性反应物;大鼠脊髓挫伤后3 d,脊髓及骨骼肌中的GAP-43表达均开始增加,脊髓于14 d达高峰,而骨骼肌21 d达到高峰;BBB运动功能评分从7 d起逐步恢复,21 d接近正常.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和骨骼肌中GAP-43含量变化的趋势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较一致,提示GAP-43表达增加与脊髓挫伤后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环孢素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mRNA的表达,研究环孢素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环孢素干预,在3、7、14、21、28天,5个不同的时相点各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抽取6只大鼠,取下脊髓T12-L1节段,脊髓前角GAP-43m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对照组GAP-43mRNA第3日呈低表达,第7天表达量增加,第14天表达量达到高峰,第21天表达量下降,第28天表达量接近第3天水平。实验组第3、7和14天表达量与对照组相似,第21和28天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处理,第3、7和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1天和2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环孢素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延缓神经元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spinal cord injury, SCI) 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synapse differentiation induced gene 1,SynDIG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n=75),切断大鼠脊髓一半作为实验模型,只咬除椎板而不损伤大鼠脊髓作为对照模型.在手术后7、14、21、28、35天采集损伤区域的脊髓组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各时间点SynDIG1的蛋白表达,并且与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神经生长蛋白43(GAP-43)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做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结果 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就发现神经元有SynDIG1表达,在第28天达到高峰,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发现脊髓损伤后SynDIG1与GAP-43存在共表达.结论 脊髓损伤后中期神经元大量表达SynDIG1,激活了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采用钳夹法复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2 d后对电针组大鼠“足三里”和“环跳”进行电针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分别在7 d和14 d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坐骨神经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 growth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进行检测,同时在光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明显增加,最大诱发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明显加快,潜伏期明显缩短。病理检查显示电针组神经纤维排列相对整齐,空泡样变性减少,可见到施万细胞的增殖。坐骨神经中BDNF、NGF和GAP-43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电针治疗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可能与其上调BDNF、NGF和GAP-4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30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口服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后1,4,7,14,28 d取材,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并对脊髓凋亡细胞以及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 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坐骨神经切断后7,14 d,实验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对其IκBα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家兔10只用于制备兔坐骨神经组织的胞悬液。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组,n=36)、细胞组(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组,71—36)、单损组(单纯损伤组,n=36)、假手术组(n=12)。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于损伤处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u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明胶海绵吸附的10u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明胶海绵吸附的10u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6h、12h、24h、3d、7d、14d(每个时相取6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标本,假手术组(每个时相取2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IκBα的表达变化。结果IκBα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IκBα表达降低,24h降到最低点.3d后表达开始回升,7d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通过抑制IκBα磷酸化降解环节,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重组A型肉毒素重链(Bo NT/A重链)对在体大鼠脊髓损伤局部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阐明Bo NT/A重链促神经突起再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腰段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局部及鞘内给予Bo NT/A重链;对用药后不同时间局部骨髓组织进行双向电泳检测总体蛋白表达;选择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颈上神经节蛋白10(SCG 10)进行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以观察二者在Bo NT/A重链影响下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单侧腰髓离断损伤模型动物呈现明显单侧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2)脊髓损伤后给予Bo NT/A重链可影响损伤局部蛋白表达谱变化:Bo NT/A重链可引起损伤局部蛋白点群在变化的基础上逆转或表达进一步增加,尤以MW位于35~45 k Da及18~25 k Da、等电点在5~7范围的蛋白点表现明显;(3)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Bo NT/A重链可促进p-GAP 43和SCG 10的表达(P0.05),且p-GAP 43及SCG 10主要以损伤周围细胞阳性明显,胞浆及突起皆呈阳性。结论脊髓损伤后给予Bo NT/A重链可促进脊髓损伤后选择性生长相关蛋白p-GAP 43和SCG 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脊髓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表达.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3、5、7、14、21和28 d c-Met在脊髓和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5 d DRG c-Met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渐恢复正常;损伤后脊髓前角c-Met免疫阳性产物未见明显变化,但脊髓后角免疫阳性面积5 d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恢复正常.结论 c-Met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