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气理论记载于《内经》的七篇原文当中,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指导,研究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影响的理论。它涵盖了时间的、空间的概念,从时空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古代医家及当代学者对五运的太过、不及和岁运的交运时间均提出了各自观点。本文从运气太过、不及、时间交接、历代医家认识不同时间划分不同、实际观测是客观规律的源泉3个方面对《内经》五运六气时间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历代医家对《内经》五运六气及交运时间的认识均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观测,明确了《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正确认知方法必须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五运六气理论中时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运六气理论是上古五行六腑理论与阴阳学术思想融汇形成的,具备强烈的时空属性。其中五行化生五运,空间属性强烈,六腑化生六气,时间属性深刻。两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并具有天文学背景。太阳、木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及运动是五运六气规律产生的最重要的天文因素。木星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对地球运气状态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空间势象特点突出,因此它和五运的变化规律关系密切。古人通过木星与二十八星宿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标识。导致四季物候变化主要原因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地球日照条件,而不是地球距离太阳远近的空间位置,时间属性显著,因此和六气变化规律关系密切。古人通过北斗斗柄指向来标识。理解了五运和六气之间时空属性的差异,可以加深对五运六气和中医学基础理论真正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郑文龙 《新中医》2020,52(17):183-185
比较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五运六气思维模式的异同,认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所发现的病机,本质也是五运六气思维的一种不完整的表现形式。除分析病机外,五运六气指导下的临床还需要关注时间和空间因素,综合分析值年运气格局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而脉诊则是印证气运加临的重要依据。五运六气辨证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中医学"天人合一"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五运六气自宋代以来一直受到诸多医家的重视,刘完素称之为"医教之大道",其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经梳理五运六气对中医药学九个方面的影响,认为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药学中既有"高高山顶立"的俯瞰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有"深深海底行"的深植各方、支撑大厦的基石作用,其重要意义是通上彻下的。正确认识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研究五运六气理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原理,分析除病机外的时间、空间因素;选介临床医案,从运气的角度出发,总结运气因素与疾病的发病规律,体现龙砂六气开阖针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应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及天人相应理论,从时间与空间角度论述了气象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说明辨析气象因素对人体病证的影响是临床辨证及因时、因地制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广东省登革热患者发病特点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疾病监测报告中所记录的广东省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共52960例,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省的气候特点和登革热的高发时间,通过五运六气理论推算并进行印证,探讨五运六气与登革热发病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通过五运六气理论推算出2014年为登革热爆发年,每年9至11月为登革热高发月份,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登革热的发病与五运六气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可以利用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去推测未来登革热疫情发生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探讨刘完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理论精义,其撮《黄帝内经》之枢要,详论五运六气之理;图文并附,假令类推释五运六气之理;临证应天时五运六气之需,诊病切脉,定衣饮药食之宜,补充脉诊内容及明确用药原则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理论之学,扩大了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作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本于天地阴阳气候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治及脉法予以阐述,对后世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研究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作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对于深入挖掘古代医家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知网(CNKI)五运六气研究论文、读秀网五运六气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3年(2015~2017年)五运六气领域的基本发展状况及研究重点概要分析,初步认为近年学界对五运六气关注度持续走高的同时,伴随学术活跃、人才培养活跃、科普活跃但研讨交流冷遇状况,可能对五运六气领域长期学术发展产生相应影响;在本领域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多样化趋势下,五运六气临床关注与实用倾向明显突出,五运六气基础研究与理论构建占比较小、质量参差,国家资金支持的五运六气重点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基础研究,各类研究人员与专业学者发表著作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1.
性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近年来对于慢性肾脏病的实验室指标及病理标本等相关检查的完善,临床确诊的慢性肾脏病人数逐渐增加,该病的进展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素问》篇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将天地间的气机变化与人体的生命规律融为一体,从整体角度出发探寻人体的生理规律,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与预防的规律。将五运六气学说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有利于我们强化临床预防,同时结合运气更有效的遣方用药,以提高临床预防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3.
吴奇 《天津中医药》2005,22(2):166-169
医学理论的发展必须与哲学相结合,才可能有生命力,也是中医学历经几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和古代先贤留下来的《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和温病学说,对SARS的分析治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议在中医今后科教研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结合高等数学、统计学、气象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电脑三维多维模拟实验,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和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8年运气特点,发现全年仅五之气的时段体感较为舒适,初之气需预防温病,二之气、三之气时段注意"寒包火"的问题,在清泻里热的同时要疏散在肌表的寒邪,四之气和终之气应健脾利湿。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遵循"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用五运六气思维模式解读少阳病,认为少阳病当以三焦相火为主,太过多发白虎汤证温病,不及阳虚则发大小阳旦汤证,火郁则发大小阴旦汤证。  相似文献   

16.
荆丽娟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1-2053
该篇文章详细梳理了《玄珠密语》流传过程中各种版本的情况及特点,介绍了历代藏书家对《玄珠密语》是否为王冰之《玄珠》的辨疑及所持观点。同时,将《玄珠密语》与《素问》"七篇大论"内容比较,发现两者在五气经天、基本概念、交司时刻、五音建运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认为该书应非王冰《玄珠》原书,或是后人附托,或为运气学说其它流派的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7.
在六气起始时间理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春地区六十年气象数据资料,建立大寒与立春2组气象数据模型。对大寒组与立春组进行独立样本的u检验,比较2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选取参考点对大寒日与立春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有59个参考点,其中52个参考点分布在大寒日轴心附近,7个参考点分布在立春之日轴心附近。以长春地区气象数据资料为参考,大寒日与立春日相比较,大寒日较适合选定为六气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18.
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流气饮子汇集众多芳香化浊药物,不但舒畅气机,且醒脾化湿。本方药味虽多,却能各尽其用通三焦、调五脏,使气血得行,则病自愈。流气饮子治疗慢性顽固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09甲型H1N1流感病的证候特点,在病机上应以“湿”为重点。提出了甲型H1N1流感疫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观察中药治疗甲型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12月我院内科门诊流感发热病人68例,给予中药饮片治疗,观察患者退热时间,流感样症状消失时间和平均治疗时间。结果:24小时退热达12.8%,48小时退热为40%,72小时退热为36.2%,96小时退热为11%,平均流感样症状消失时间为3.43天。结论:中药治疗甲型流感疗效确切且退热快,对改善患者的流感样症状有明显疗效,安全性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