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下颈椎椎体、椎体间隙、椎弓根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名受检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数据处理,测量第3至第7颈椎(C3~C7)椎体横径、矢状径及椎体高度、椎体间隙、椎弓根的高与宽,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5、颈6椎体矢径在男性66~年龄组,女性56~65岁及66~年龄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大;各椎体横径、高度的增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女性椎体间隙前、中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后高逐渐减小,颈5~6、颈4~5间隙后高,在女性46~55和男性56~65年龄段较25~35年龄组降低;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随年龄增长,宽度呈递进型增宽,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排螺旋CT应用广泛,可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应用提供翔实数据;椎体间隙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与探讨不同年龄段腰椎解剖结构指标差异,以期为临床诊治不同年龄段腰椎病变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 选取成人腰椎解剖结构的核磁图像300例,男、女各150例,分青年、中年、老年3个年龄组,以腰椎椎体+椎间盘的高度、椎间孔上下径和前后径、神经根至椎弓根距离等为观察指标,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椎体+椎间盘的高度:女性L2、男性L5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椎间孔上下径:女性左侧L5~S1青、中年组之间、男性左侧L4~5中、老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同序号腰椎同侧椎间孔上下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椎间孔前后径:女性青、老年组间L4~S5、L5~S1和中、老年组间右侧L5~S1,男性青、老年组间右侧L1~2、左侧L2~3和中、老年组间左侧L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神经根至椎弓根距离:女性中、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各同序号腰椎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比较,左、右侧L2和左侧L3、L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青、中年组比较,左侧L1和左、右侧L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老年组比较,除右侧L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比较,除左、右侧L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腰椎结构指标存在的差异,对诊治不同年龄段的腰椎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IHI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_(2-3)、L_(3-4)、L_(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_(1-2)、L_5-S_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垂直梯级载荷下人体全骨盆在双腿站立位时的轴向刚度。方法短期福尔马林固定全骨盆标本9具,按测试顺序编号1#~9#;分别在0~500 N、100 N的梯级载荷下对标本进行垂直轴向加载;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横梁传感器所采集的载荷-位移数据计算全骨盆轴向刚度。结果骨盆轴向刚度数值个体差异较大(P=0.815),400~500 N时轴向刚度为(443.6±190.9)N/mm;采用聚类分析法将骨盆分为3组(第1组:1#、2#、3#、5#、9#;第2组:4#、6#、8#;第3组:7#),经方差分析各组间的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梯级载荷下骨盆的轴向刚度变化趋势不同,第1组和第3组共6具标本轴向刚度随载荷增加而增大,第2组3具标本轴向刚度随载荷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结论在生理范围内垂直梯级载荷下,人体全骨盆轴向刚度数值和变化规律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本组防腐骨盆标本轴向刚度总体上随载荷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髋臼杯的位相、大小型号选择不当可导致髋臼假体固定失败。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分析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 方法:选择髋关节正常者63例126髋,在CT三维重组VR图像上去除股骨头观察髋臼前后壁的形态,在MPR标准冠状位和横轴位上测量髋臼中心层面髋臼前后壁高度差、前后径、前倾角、上下径、横径、外展角,比较左右侧、男女性别及相同性别不同年龄参数的差异,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唇形态分为曲线型(54/126,44.44%)、平直型(30/126,23.80%)、不规则型(22/129,17.46%)及成角型(18/126,14.28%)。不同侧别和不同年龄髋臼位相及开口形态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髋臼上下径、前后径明显大于女性(P < 0.01),但前倾角和外展角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女性前倾角与髋臼前后壁高度差、上下径与前后径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展角与横径呈明显负相关。前倾角与前后壁高度差高度相关,与前后径呈明显低相关,数值上前倾角≈前后壁高度差;男性前后径与上下径、横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外展角与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其余参数相关不明显。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匹配,对髋臼假体的设计及全髋关节置换计划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所选假体的形状、尺寸是否与膝关节相匹配,将明显影响手术及术后长期效果。由于缺少对国人体质参数的研究,中国关节外科领域缺少国人膝关节特性数据和国产化膝关节假体。目的:获得国人正常胫骨近端不同截骨高度线性参数正常参考值。方法:选取82例/135膝(男85膝,女50膝)国人正常膝关节,年龄19~82岁,平均47.2岁;利用原始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并在工作平台上以一定后倾角度对胫骨进行旋转、切割,测量不同截骨高度各截面的相关线性参数。结果与结论:测得所有受试者胫骨各截面的前后径平均值为(48.41±3.41)mm,横径平均值为(75.03±4.88)mm,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平均为0.655±0.032;前后径、横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存在显著性义(P0.01),前后径在不同截骨高度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在设计国人膝关节假体应该注意到性别及截骨高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盆倾斜多见于髋关节疾病,也是全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功能问题。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后骨盆倾斜的发生机制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股骨头坏死科收治的100例股骨头坏死且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d时骨盆倾斜严重程度分为3组,A组(<2°)48例,B组(2°-3°)34例,C组(>3°)18例。统计并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双侧臀中肌长度、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以及双侧臀中肌长度差值、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差值、骨盆倾斜角度变化比值。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术后骨盆倾斜角度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短期内发生骨盆倾斜加重;②术后3 d至术后1个月时段骨盆倾斜角度变化比值组间存在差异,C组>B组>A组;术后1-3个月时段C组与其他各组存在差异,C组变化比值最小;术后3 d至术后3个月时段组间变化比值无差异;③双侧臀中肌差值术后逐渐减小,术后3个月时双侧臀中肌比较无差异;④术后双侧旋转中心差值增大,术后3个月时双侧高度差值小于术前;⑤术后3 d时骨盆倾斜角度、病程与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度呈显著相关性(均P=0.000),术前双侧臀中肌差值与术后3 d时骨盆倾斜角度呈显著相关性(P=0.006);⑥提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功能性骨盆倾斜;术后骨盆倾斜的矫正是基于术后功能性骨盆倾斜角度的适应性恢复;功能性骨盆倾斜的产生是以术后短期骨性结构重建、软组织积累性损害存续为基础的机体代偿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体检人群甲状腺激素水平,为健康指导及防治甲状腺疾病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体检人群TSH、FT3和FT4.结果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TSH平均浓度呈上升趋势,FT3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②各年龄组甲状腺激素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激素异常检出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与患病率成较高的相关性;③> 50岁的人群甲减和亚甲减的患病率显著高于≤50岁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女性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其中甲减、亚临床甲减和甲亢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除了61~ 70年龄组的女性人群出现偏离外,所有男性组和其余各年龄段女性组,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激素异常检出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是患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且甲状腺疾病多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那曲藏族人群体成分数据,探讨身体各部肌肉量的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身体各部肌肉量,所获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那曲藏族成人各年龄段肢体肌肉量,均表现为右侧大于左侧。除男性40~岁组左、右侧下肢肌肉量无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那曲藏族成人所测身体各部肌肉量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各部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多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多在40~岁组达峰值;上肢及全身肌肉量,男性30岁组、女性40岁组与同性别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肌肉量,高年龄组与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干肌肉量,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多接近或大于0.9。结论:那曲藏族成人右侧肢体肌肉量大于左侧;随年龄增长四肢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躯干与全身肌肉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下肢肌肉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各部位肌肉量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 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电刺激训练(15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两组选用便秘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检测膈肌和下腹肌表面肌电均方根,Glazer法评估盆底肌肌电参数。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便秘评分系统评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膈肌和腹直肌均方根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膈肌肌电均方根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Glazer法评估两组患者前基线、后基线波幅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前基线波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膈肌、腹肌收缩力,降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参考值,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62例健康育龄女性志愿者,年龄21岁~45岁。入组对象按是否生育分为2组,经产组30例,未产组32例。均行盆腔MRI平扫和MRA检查,测量左侧卵巢静脉及盆腔静脉直径,分析经产组与未产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62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直径为(4.45±0.59)mm,其中经产组为(4.87±0.45)mm,未产组为(4.06±0.42)mm,二者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7.297, P<0.001)。盆腔静脉直径为(4.17±0.58)mm,其中经产组为(4.45±0.48)mm,未产组为(3.91± 0.54)mm,经产组和未产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6.400, P<0.001)。 结论 经产育龄妇女与未产育龄妇女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有差异,临床医师诊断盆腔静脉相关疾病时需参考不同数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猪股骨头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外径大小并阐述其意义。 方法 解剖39例带有髋周血管的猪股骨头离体标本,分离支持带动脉,采用30%硫酸钡悬浮液显微灌注,观察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走形、数量、分布及外径。以时钟点位记录支持带动脉入头的分布规律,显微标尺测量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外径,并对各组支持带动脉入头最粗支的位置进行测量统计。 结果 猪股骨头共有(6.10±1.32)支动脉入头,主要分为后上、后下及前方3组,每组支持带动脉最粗支入头的时钟点位分别为(11:22~01:29)、(06:36~08:15)、(02:01~03:59);直径分别为(0.37±0.11)、(0.52±0.11)、(0.35±0.09)mm。 结论 猪股骨头入头动脉的数量及位置相对恒定,入头动脉最粗支平均直径为(0.52±0.11)mm,来自后下组支持带动脉,为猪股骨头重要的血供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测腰椎椎板间隙的宽度、高度和面积的差异及其形状特征。 方法 随机选取常平医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0月拍摄的156例腰椎正位X线片(男67例,女89例)。测量L1~2到L5~S1的椎板间隙高度、宽度及面积。对比不同节段及不同性别腰椎椎板间隙宽度、高度及面积的差异,并对其形态进行分型。 结果 (1)不同节段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与L2~3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间椎板间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从L1~2到L5~S1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5~S1椎板间隙宽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4~5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板间隙宽度从L3~4到L5~S1呈显著性递增,L5~S1椎板间隙面积显著大于L4~5;不同性别L4~5和L5~S1的宽度有显著性差异;L1~2和L2~3节段椎板间隙为椭圆形,L3~4为扇形,L4~5和L5~S1近似蝶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经皮"瓣上瓣"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提供相关应用解剖。方法解剖5例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和升主动脉的标本;回顾性分析178例升主动脉CTA病人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47例,以及85例主动脉瓣上造影(DSA)病人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测量不同位置升主动脉的内径及长度。结果根据升主动脉CTA测得D1、D2、L1、L2分别为(30.5±2.3)、(25.5±1.8)、(36.5±3.6)、(31.2±4.1)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的SD1、SD2、SL1、SL2分别为(17.1±1.2)、(14.2±0.9)、(21.4±1.1)、(17.8±1.3)mm;根据升主动脉DSA测量得出的D1’、D2’、L1’、L2’分别为(28.7±2.8)、(24.4±2.1)、(34.3±2.9)、(29.4±3.6)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SD1’、SD2’、SL1’、SL2’分别为(16.0±1.4)、(13.5±1.2)、(19.7±1.6)、(16.7±2.0)mm。结论经皮主动脉"瓣上瓣"支架具有成功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可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其瓣膜支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升主动脉段的内径和长度来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对模拟内镜技术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0SAHS患儿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7岁,平均年龄6.44岁.采用模拟内镜技术对患儿行鼻咽部检查,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为Ⅰ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方法  对234例拟诊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 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CT值分析斑块成分和性质。 结果 病变组266支动脉,其中脂肪斑块组51支、纤维斑块组26支、钙化斑块组67支、混合斑块组122支;正常组163支。脂肪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0.01);脂肪合并钙化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合并钙化斑块组(P<0.01);含脂肪斑块组溃疡出现率大于含纤维斑块组(P<0.05)。 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性质,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最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三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 结果 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 女性为(98.49±7.71)mm; 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著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著差异。 结论 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形态的差异,获得圆窗龛及龛外窝形态的参数,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外形设计及其在圆窗龛植入时的安全放置提供依据。方法 将17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患者(狭窄组,男9例、女8例,年龄7~28岁)、15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闭锁组,男9例、女6例,年龄4~27岁)和1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20侧耳,男5例、女5例,年龄12~60岁)的颞骨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在3D重建基础上读取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相关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计算圆窗龛龛口前后、上下径,圆窗前后、内外径,圆窗龛前、后、上、下各壁长度,圆窗龛深度,龛外窝深度及大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闭锁组圆窗龛前、后壁长度分别为(1.48±0.26)mm和(2.28±0.56)mm,狭窄组分别为(1.32±0.36)mm和(1.99±0.58)mm,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96±0.33)mm和(1.55±0.5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闭锁组圆窗龛上壁长度(1.29±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33)mm(P〈0.05);闭锁组的龛外窝大小小于狭窄组,狭窄组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龛外窝深度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随着外耳道畸形程度加重,圆窗龛前、后、上壁有变长趋势,龛外窝有变小的趋势。该结果可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设计及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和闭锁患者圆窗振子植入的手术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