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至2018年6月该院66例孕妇作为孕妇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非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孕妇组孕早期、中期、后期、临产期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D水平,检测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并与孕妇组不同孕期进行比较;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正常组的不良妊娠结局;观察产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凝血4项和D-D水平。结果 (1)孕妇组孕早期至临产期FIB水平呈递增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孕后期、临产期APTT、PT较孕早期、孕中期及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不同孕期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后期及临产期D-D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孕后期D-D水平正常组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产后出血组产前比较,产后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前比较,出血组产前APTT、PT延长,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后比较,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孕妇孕期凝血4项及D-D水平,有助于预估产后异常出血等不良结局风险,指导临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47例临产孕妇,根据产后是否发生出血分成产后出血组(16例)和产后未出血组(531例),分别进行产前24h、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血浆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分析D-D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对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明显高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TT与产前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明显低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后检测D-D及密切关注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时期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对孕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65例孕妇作为观察组,观察不同妊娠时期各项凝血指标,包括妊娠早期(妊娠短于12周)、妊娠中期(妊娠13~28周)、妊娠晚期(妊娠29周以上)和产后,并选取60例健康体检的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APTT、PT、TT、FIB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不同妊娠时期孕妇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妊娠中期、晚期、产后PT、TT值均高于对照组,妊娠中期、晚期FIB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大量出血孕妇APTT、PT、TT值均显著高于少量出血者(P<0.05),FIB值显著低于少量出血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PTT、PT、FIB是预测产后出血的独立因素。结论在产前对孕产进行APTT、PT、TT、FIB检测,可有效预测产后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22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根据产后出血量不同,将出血量500ml的10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500ml的117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结果所有产妇均于剖宫产前48h及剖宫产24h后经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四项指标,对比两组产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以明确凝血四项指标在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观察组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与产后,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前、产后PT、TT、APTT及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PT、APTT水平较产前高,FIB水平较产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TT水平与产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密切相关,产前积极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可有效预测产后出血,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建民  黄伟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41-2341,234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30例健康非孕妇女、171例健康临产孕妇和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临产孕妇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T、APTT、TT时间缩短,Fib、D-D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健康临产孕妇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高凝状态,具有血栓形成趋向。孕妇在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4项及D-二聚体,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对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43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09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10.31±0.97)s、APTT(31.44±3.67)s、TT(11.85±1.02)s、FIB(3.82±1.06)g/L;对照组PT(12.93±1.33)s、APTT(38.93±4.72)s、TT(13.56±0.94)s、FIB(2.52±0.54)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产前及产中及时检测临产妇或产妇PT、APTT、TT、FIB及血小板,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以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待产的66例ICP患者(43例轻度、23例重度)和44例同期对照的临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关指标的凝血项目分析。结果 重度ICP组与对照组比较,P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则未见明显延长;对照组、轻度ICP组、重度ICP组的TT呈现趋势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其他凝血指标(ATⅢ、APTT、FIB、D-D、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ICP患者TT延长,重度者PT延长,应密切关注其凝血功能的改变,避免产中或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8.
王秀华 《临床医学》2013,33(5):31-3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产前孕妇凝血4项联合抗凝血酶、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10月收治的30例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正常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孕期产妇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D数值。结果 D-D水平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过程中呈进行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PT显著高于孕晚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过程中不断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水平在孕晚期明显降低。结论产前孕妇凝血4项联合抗凝血酶、D-D检测可有效监测孕妇的凝血及止血功能,有效预防大出血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确保母婴健康,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对孕妇产前凝血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本院住院临产孕妇(实验组)360例与门诊12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的PT、APTT和FIB值比较除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抗凝活性减弱,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等产科意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 042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96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0.89±0.06)、APTT(29.37±2.55 s)、TT(9.84±1.05 s)、FIB(4.52±0.67 g/L)相应与对照组的PT(1.02±0.12)、APTT(30.29±3.36 s)、TT(10.06±0.65 s)、FIB(3.04±0.49 g/L)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以及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的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判断孕产妇凝血功能、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孕妇及健康体检育龄非妊娠妇女共795人,分为正常妊娠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临产期)、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时检测PT、APTT、TT、FIB、DD、PLT,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组DD、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T、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DD、FIB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PL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三项联合检测诊断孕产妇产科意外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优于单项或两项联合检测。结论 产前进行凝血四项、DD和PLT的联合检测,可初步判定孕产妇妊娠周期的凝血状况,帮助治疗孕产妇异常出血,对制定生产方案及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的孕妇及30例正常(出血量〈500ml)剖宫产孕妇作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剖宫产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结果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孕妇与3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孕子剖宫产前后PT/PTINR、API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产前明显高于产后(P〈0.05),FIB产前明显低于产后(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75-1276
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常规体检的妊娠中期孕妇68例(时间在怀孕16w左右)与临床期(时间为怀孕40w前后)孕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时期妊娠妇女的D-Dimer及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其中凝血四项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结果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妇女血浆中D-Dimer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血浆中FIB指标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P0.05);血浆中TT水平在不同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中PT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APPT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动态监测孕中期和临产期妊娠妇女的D-Dimer、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及静脉血栓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琼 《临床医学》2023,(10):93-95
目的 分析孕中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患者妊娠结局预测中应用凝血四项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孕中期妊高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55例孕中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研究组按照妊高症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43例)及高度组(29例),按照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组(29例)与无不良妊娠组(74例)。入组者均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各组凝血四项指标(D-D、FIB、PT及APTT),并分析各指标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FIB、D-D水平较对照组高,APTT、P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中度组FIB、D-D水平较轻度组高,APTT、PT水平较轻度组低(P<0.05);高度组FIB、D-D水平较轻度组、中度组高,APTT、PT水平较轻度组、中度组更低(P<0.05)。无不良妊娠组FIB、D-D水平较不良妊娠组低,APTT、PT水平较不良妊娠组高(P<0.05)。D-D、FIB、APT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妇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 产后出血组(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212例和正常分娩组235例,检测产前及产后72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健康体检女性85例作为健康组。结果 产前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PLT、HB低于健康组,FIB、DD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低于正常分娩组。产后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DD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HB低于正常分娩组。结论 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各项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的1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将所有产妇分为研究组(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正常分娩),其中研究组产妇共420例,对照组产妇共780例。对1200例孕妇的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收集。比较分析产妇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不同时期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结果:孕期产妇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期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产妇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与临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产妇FIB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PT与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TT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分娩前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检测,能够对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对产后出血与血栓的预治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讨正常妊娠临产孕妇组与有不良妊娠史(包括死胎、脊拄裂、脑积水、唇腭裂、肾积水等)临产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后大出血或血栓的形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Sysmex-50凝血分析仪对448例临产孕妇与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史组与有不良妊娠史组临产孕妇的PT、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册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对预防产科异常出血及并发症(如:DXC)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分析不同临床症状下孕妇的凝血功能。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健康体检的非孕期女性)、正常临产组、妊娠期高血压(HDCP)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组、乙型肝炎组,对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正常临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T值缩短(P0.05),APTT值明显缩短(P0.01),FIB值明显增高(P0.01),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临产组与妊娠各合并症组比较:HDCP组较正常临产组FIB值明显增高(P0.01),GDM组、乙型肝炎组和ICP组FIB值较正常临产组均增高(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妊娠合并症的临产孕妇相对于健康临产孕妇拥有更高的FIB,而APTT和PT有缩短趋势。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对预测止凝血功能、预防产科并发症及降低产妇病死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