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6月上旬,宿迁市某养鸡户饲养的-群50日龄蛋鸡,突然生病,发病率高,死亡快,经综合诊断,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球虫病混合感染。1发病经过该养殖户于2006年4月中旬购进1000只雏鸡,7日龄、2l日龄分别用新城疫IV苗滴鼻-次。14日龄和28日龄分别用法氏囊疫苗滴鼻.一次。35日龄时,少数鸡出现咳嗽流鼻涕症状;后经用红霉素饮水治疗后,病情转好。50日龄时见到有部分鸡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次日发病率增多,且有死亡现象发生,病鸡食欲废绝、闭眼、排白色或红水样稀便,有的卧地缩成一团。到门诊咨询时,已是第四天,发病率为95%以上,死亡396只,死亡…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胚细胞上繁殖上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鸡胚细胞体外增殖培养后对IBDV的敏感性并不减弱,而且有提高。维持培养基中血清浓度的变化对病毒的繁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二例Darier病的病人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研究。发现病变组织的张力细丝一桥粒复合物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表现,这些发现可能与Darier病的刺层松解和角化不良的病因学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融合PCR(double fusion PCR)的方法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的强毒株的VP2片段替换为疫苗株的相应片段以获得重组的病毒粒子。首先将被替换片段两侧的片段从强毒株的载体上扩增下来,并将目的片段从疫苗株序列的载体上扩增下来。然后用融合PCR的方法将目的片段与其上游片段融合起来,回收产物并将其与下游片段融合起来,最终得到了替换后的新序列。双融合PCR提供了一种快速、精确和不受酶切位点限制的片段替换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感染状态下医用聚丙烯网片在动物体内1~6个月生物相容性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在6只清洁级新西兰家兔腹部皮下植入10 mm ×40 mm的医用聚丙烯网片各10条,共计60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于术后30 d(A组)、90 d(B组)及180 d(C组)取出网片及同周围组织,以家兔假手术部位的...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病理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光镜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学分型与临床诊断标准,仍有争议,尚未统一。为此,我们搜集了5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肝穿活检标本,应用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着重从肝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损伤,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作用及纤维组织增生三个方面,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材料和方法本文自1985年8月~1987年3月搜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穿活检标本共50例,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32例,慢性迁移性肝炎(CPH)18例,所有肝穿标本均分为两份,分别进行光镜组织  相似文献   

7.
肺冲击伤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200g TNT炸药在模拟激波管内爆炸,使管口处的14只狗、12只豚鼠和20只大鼠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伤。伤后6~8h活杀,作肺的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除见有典型的肺出血和肺水肿外,电镜下见肺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细胞器变性,内皮细胞变化更为严重。毛细血管腔内有中性白细胞和血小板积聚、附壁和脱颗粒等表现,对其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深圳某医院术后龟状分支杆菌感染的组织病理特征以及分离菌株的超微结构。方法 对22例患,取病灶区病变组织,作石蜡包埋、切片、染色与镜检;并对分离的菌株作常规电镜样品制备、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铀铅染色,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2例病例标本中9例为结核样肉芽肿病变,13例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电镜下观察分离菌株呈长杆状,形态与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ATCC1977)基本相似,核糖体电子密度较标准株深。结论 此次龟状分支杆菌院内感染的组织病理改变呈多样性,其离菌株超微结构与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标准株(ATCCl977)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观察钩体病豚鼠模型的肾小球超微结构,发现病变集中在滤过膜,主要表现为滤过膜结构破坏导致肾小球出血,足细胞形态异常,表面有大量钩体粘附。  相似文献   

10.
10例皮肤苔藓样淀粉样变病病例报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患处真皮乳头有均匀红染,均质化的球形淀粉样蛋白沉着,并常有裂隙存在;组织化学证实其蛋白类型为淀粉样相关蛋白(amyloid associated,AA);电镜观察证实淀粉样蛋白来源于表皮,形成大小不等之岛状结构,高倍观察淀粉样蛋白由微丝组成。  相似文献   

11.
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5例尖锐湿疣及27例假性湿疣进行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尖锐湿疣的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表皮内散在或群集的空泡细胞,真皮乳头部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其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假性湿疣外型呈乳头瘤样突起,其粘膜上皮与正常粘膜相似,呈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的空泡样,无异形性,粘膜上皮包绕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尖锐湿疣的超微结构特征为表皮各层细胞核增大、肿胀,有些增生的核中可见1~3个核内小体及染色质间颗粒和染色质周围颗粒;假性湿疣未见核内小体,亦未见染色质间颗粒和染色质周围颗粒,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以上不同点有助于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4例阴囊Paget病患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患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并行手术治疗,随访期2-12年,1例腹股沟淋巴结阳性1年后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非癌疾病,3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瘘等并发症。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阴囊局部扩大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以及邻近内脏器官癌肿的有无,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生殖器念珠菌病混合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斌  王胜春  郭艳阳  郑颖  樊星 《医学争鸣》2001,22(24):2294-2295
目的:探讨生殖器念珠菌病(GC)合并多因素混合感染的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常规检查法、超高倍显微镜免疫荧光法、解脲支原体(UU)培养、沙眼衣原体(CT)金标法、淋球菌(NG)培养等方法对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分析。结果:在2582例中,GC212例,占8.21%;而在212例伴GC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例中检出线索细胞(CC)48例,G^-双球菌(或NG)13例,G^ 球菌6例,G^+杆菌33例,G^-短杆菌48例,CT37例,UU44例,滴虫9例;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占84.30%。结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的混合感染日趋多见,多种检查方法对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才能较准确反映泌尿生殖道感染全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脾虚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后,肠道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脾虚证的防治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健康SPF级昆明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N组,20只)及脾虚模型组(M组,20只)。对脾虚模型组小鼠采用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的方法复制脾虚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再次分别将N组及M组小鼠各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N1组,10只)、空白感染白色念珠菌组(N2组,10只)、脾虚模型对照组(M1,10只)、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组(M2,10只)。脾虚模型复制成功的次日对N2组和M2组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浓度为2×108 CFU/m L,剂量为0.2 m L/10 g体重,N1、M1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经口灌胃。染菌第14天,处死各组小鼠,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小肠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小肠组织黏膜完整,绒毛排列整齐,肌层薄厚均匀适中。脾虚对照组小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别不明显,仅偶见小肠绒毛排列不均匀。空白感染白色念珠菌组和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组小鼠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组小鼠病理改变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绒毛缺失,排列不整齐,黏膜下层有炎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小鼠小肠微绒毛排列整齐,细胞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清晰可见。脾虚对照组小鼠小肠微绒毛略短,排列比较整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空白感染白色念珠菌组小鼠小肠微绒毛稀疏,长短不一,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偶见空泡样改变。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组小鼠小肠微绒毛明显减少,排列紊乱,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内质网扩张,表面核糖体脱落。结论:脾虚状态下的机体需时刻注意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预防白色念珠菌菌感染将是脾虚证疾病转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全脑缺血期与再灌流期神经元的选择性损害,其结果大脑皮层第Ⅲ、Ⅴ层、海马H_1段等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再灌流时,膜结构改变颇为突出,还呈现严重的脑水肿等改变,讨论了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6.
17.
为弄清弓形虫侵袭、损害宿主细胞核的过程机制,采用电镜观察弓形虫侵入体外培养的猴肾细胞、恶性胶质瘤细胞和人胚肺细胞胞核的过程,及其在核内的寄生状况。结果显示,弓形虫攻击细胞时,先以顶端与核膜接触,使该处核膜溶解,然后进入核内。  相似文献   

18.
棘球蚴病(Echinococcus granulosu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也是人类最严重的绦虫病之一。其临床学和光镜下组织形态学已有较详细的描述,超微结构方面在国外也有较多的研究,但国内未见同类资料,现将我们所作三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IV/AIDS的流行导致结核病(TB)的重新出现,而TB是HIV/AIDS的发病和死亡的首要诱因,为此作者就艾滋病和结核病的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资料进行阐述,希望对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治疗的深入研究有益。  相似文献   

20.
<正> 1 医院感染发生机理 1.1 宿主防御功能减退:宿主防御功能包括局部防御机构,如皮肤粘膜屏障;全身防御机构,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以及体液和细胞免疫等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由于宿主的严重原发病变,如癌症、血液病、糖尿病、肝硬化以及多种医源性因素(如放疗或化疗)参与而使防御功能不断减退和致病菌入侵,最终,便形成医院感染(或称医院内感染)。 1.2 医源性因素:这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