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部单发结节(SPN)患者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FDG-PET)检查后的外科决策。方法 1998年10月—2006年4月对375例直径1.0~3.0 cm的SPN患者行FDG-PET检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判读。结果 FDG-PET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3.7%(188/255)、71.7%(86/120)、73.1%(274/375);FDG-PET无法区别良性显影病变与腺癌;对于肺外病灶FDG-PET也存在假阳性。结论 PET检查阳性的SPN,除非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有效,否则都应当通过手术切除等途径确诊;对PET检查阴性的SPN患者,或手术切除,或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手术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6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资料。结果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7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占1.3%),低钙血症1例(占1.3%);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13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4例(占2.9%),低钙血症9例(占6.6%);甲状腺全切术50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占4.0%),低钙血症11例(占22.0%)。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无统计学差异;甲状腺全切术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建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卒中的最有效的方法 ,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把二者结合起来 ,建立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 ,从而提高我国脑卒中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姜德友教授治疗胆胃不和系列病证的临床经验。[方法] 从胆胃不和的生理、病理入手,分析胆胃不和的病证、病机,明确其治疗思路,进而组方用药,并以两则病例作为临床例证。[结果] 胆胃不和往往会产生胆胃综合征、精神障碍、失眠等一系列的病变。针对此类病证的共同病机,姜教授采用扶土汤加利胆药治疗胆胃综合征,高兴汤治疗精神障碍,高兴汤转扶土汤治疗失眠,取效显著。两则验案中,患者既有胃炎、胆囊炎、脂肪肝等胆胃综合征的症状,也存在精神障碍、失眠等情志方面的问题,治以“和胃利胆,理气化痰;解郁和中,条畅枢机;养护胃气,安神助眠”后,均取得显效。[结论] 姜教授对胆胃不和的病因病机具有独到见解,其临床思维和采用复法施治并适时转方的治疗方法,值得学习借鉴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长分化因子5和软骨前体细胞都在肢体纵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无生长分化因子5对软骨前体细胞影响的文献报道。 目的:实验创新性构思重组生长分化因子5干预软骨前体细胞,希望得到生长分化因子5诱导软骨前体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证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体外实验,于2007-11/2008-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矫形外科研究室完成。 材料:纯系清洁级新生 24 h 内的 SD 大鼠 12 只,用于制备软骨前体细胞。生长分化因子5为PeproTech公司产品。 方法:免疫磁珠分离纯化软骨前体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别用含0,10,50和100 μg/L的完全软骨形成培养基干预,诱导14 d。对照组采用低糖DMEM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增殖,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阿利新蓝染色蛋白聚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分离纯化的软骨前体细胞贴壁牢固,生长旺盛,折光度好,光镜下呈多角形或梭形。 软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在48 h内呈剂量依赖性增高,100 μg/L生长分化因子5组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诱导14 d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细胞外基质中有明显的蛋白聚糖形成。在生长分化因子5干预软骨前体细胞第7天,Ⅱ型胶原mRNA和Ⅱ型胶原蛋白出现表达,并且14 d持续表达。 结论:生长分化因子5能够促进软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探讨其检测价值。方法:检测了31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47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Glu、GSP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患者GSP水平显著高于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的GS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糖尿病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和痊愈出院时比较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GS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lu检测可以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病情,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GSP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增高是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重要依据,也可作为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部良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各灌注参数的改变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4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组6例、恶性肿瘤(肺癌)组34例,均行肺血流的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根据不同肿瘤的相关参数图来评价良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34例肺癌患者BF、BV和P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其中PS值>25[mL·(100g·min)-1]的敏感性为97.06%、特异性为83.33%,而MTT值与良性病变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注参数BF、BV和PS可有效的评价肺部病变的血流状态,在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 6 7Ga、2 0 1 TL 与99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 Bi)肺肿瘤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4例使用 6 7Ga2 0 1,2 5例使用2 0 1 TL与 48例使用99m TC- Mi Bi进行肺肿瘤显像 ,患者均经穿刺活组织检查 ,手术切除或其他方法获得病理结果 ,其中肺癌 174例 ,肺良性病变 83例。结果 :6 7Ga对肺癌显像的灵敏度为 79.5 % ,特异性 79.9% ,准确率79.3%。2 0 1 TL 的灵敏度为 6 6 .7% ,特异性 85 % ,准确率 72 % ,99m TC- Mi Bi的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为 75 %。结论 :6 7Ga、2 0 1 TL以及99m TC用于肺肿瘤阳性显像对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其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表皮细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的分化及表皮细胞角蛋白表达。 方法:采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CD33、CD34标记物进行鉴定。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30%条件培养基诱导其向表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细胞角蛋白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胚胎骨髓中分离培养得到细胞成分均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后,出现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能发生向表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67例发热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3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等传统炎性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性感染组的PCT阳性率及PCT≥2ng/ml例数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1),而在其他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进行比较,该两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传统炎症指标均显示细菌性感染组显著高于其他感染组(P<0.01),但细菌性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独依靠PCT或传统炎症指标来判断小儿发热性疾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结合两类检验指标,能够满意地鉴别细菌性感染、非细菌性感染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