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6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bjectiveTo evaluate and refine a newly proposed factor structure for the Adherence Barriers to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Questionnaire (ABCQ) and to present psychometric data from a large, geographically diverse sample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SDB) treated with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MethodsA sample of 181 patients prescribed PAP for treatment of SDB, ages 8–21 years, and caregivers (n = 234) of patients ages 2–21 years, completed the ABCQ during routine sleep medicine clinic visits. Adherence data from participants' PAP machines were obtained via electronic download, providing objective data on PAP adherence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clinic visit during which the ABCQ was completed.ResultsA three-factor structure (1. Behavior, Beliefs, Environment, 2. Emotional Barriers, & 3. Physical Barriers) exhibited good model fit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CQ has strong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cluding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among subscales and strong convergent validity with objectively measured PAP adherence. Analysis of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yielded an ABCQ total cut-off score of 46.5 for patient report and 53.5 for caregiver report. Scores above the cutpoint predicted nonadherence to PAP, defined as failure to use PAP for ≥4 h on 70% of nights.ConclusionsThe three-factor ABCQ appears to be a useful patient- and caregiver-report instrument to measure barriers to PAP treatment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相似文献   
2.
两种撤机方式在COPD病人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病人在进行有创通气中常会遇到脱机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寻找一种安全,快速的撤机方式。方法68例COPD并进行有创通气的病人,分T管组和双水平正压(BiPAP)组,每组各为34例,记录完全撤机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3天的总体撤机成功率。结果BiPAP组相对于T管组具有较短的撤机时间和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减少了VAP的发生率(P<0.01),短期和总体撤机成功率较高(P<0.05),将T管脱机失败的病人采用BiPAP序贯脱机,也能达到45%的成功率。结论COPD病人在撤机过程中采用BiPAP过渡,较传统T管法具有安全,快速,并发症少,节省费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计达  武建军  沈洪  刘钰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89-790
目的观察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加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准确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变化。结果58例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100%。结论应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重症肺结核继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重症肺结核继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BiPAP 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h后、24h后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BiPAP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aO2、pH值、呼吸频率、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可明显改善重症肺结核继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末端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方法将9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孟鲁司特钠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一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以及血浆CRP、TNF-α、NT-proBNP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aO_2、PaCO_2,以及血浆CRP、TNF-α、NT-proBNP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CRP、TNF-α及NT-proBNP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36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无创面(鼻)罩正压通气(BiPAP),6例失败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全部病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0分钟、1个小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1小时血气分析。结果 36例中30例采用BiPAP治疗成功,有6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也全部成功。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不仅见效快,且抢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机械通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aO2、SpO2及H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H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治疗不良反应.结论 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的疗效.方法 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相同的常规治疗下,治疗组22例加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的pH值、PaCO2及PaO2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H值,PO2,PCO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降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改善缺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BiPAP在重症哮喘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择选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重症哮喘致呼吸衰竭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甲组(26例)与乙组(26例),对乙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甲组患者予以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且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治疗后,甲组中患者的心率、呼吸、PaO2以及PaCO2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心率、呼吸、PaO2以及PaCO2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与PaCO2均优于乙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哮喘致呼吸衰竭患者给予BiPAP通气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临床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 PAP呼吸机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结果:82例患者67例好转出院,15例改为气管插管,其中11例拔管后好转出院,4例又行气管切开,均因气胸或病情危重而死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逐年增加,成功率也逐渐上升,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操作程序,严密监测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护理,是确保成功使用Bi PAP呼吸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