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24篇
  免费   700篇
  国内免费   487篇
耳鼻咽喉   218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32篇
口腔科学   116篇
临床医学   3048篇
内科学   53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447篇
特种医学   6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097篇
综合类   5917篇
预防医学   920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2368篇
  35篇
中国医学   971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471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651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489篇
  2016年   571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141篇
  2013年   1155篇
  2012年   1423篇
  2011年   1498篇
  2010年   1297篇
  2009年   1210篇
  2008年   1239篇
  2007年   1258篇
  2006年   1016篇
  2005年   1156篇
  2004年   1002篇
  2003年   868篇
  2002年   554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存在多种方式,这也说明每一种治疗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其具体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卡马西平是目前公认的一线用药,奥卡西平、巴氯芬、加巴喷汀等二线、三线药物也具有止疼作用,手术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神经节阻断术以及伽马刀治疗,综述了三叉神经痛治疗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固定在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2例大部分位于肾实质内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残腔,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6 min,平均出血量20 mL,平均住院时间4.6 d,无输血患者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单纯性肾囊肿。随访1.5~4.5年无囊肿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手术方式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 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乙状窦后-幕下入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疗效显著,随访时间为1~9年,平均为4.9年。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舌咽神经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术后1.5年舌咽神经痛症状部分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患者4例、脑脊液漏患者1例,均在随访过程中恢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良好的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责任血管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对比不同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择期手术的40例为对照组,发病后6h内进行手术的43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S100B)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两组患者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较择期手术可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接受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女24例,男27例,年龄40~74岁,平均(53.88±8.68)岁;C_4椎体次全切17例(33.33%),C_5椎体次全切25例(49.02%),C6椎体次全切9例(17.65%)。记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测量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7)SVA)、T1倾斜角(T1S),分析颈椎矢状位参数改变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18±4.73)个月。颈椎JOA评分由术前的(7.78±1.21)分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2.75±1.35)分,VAS评分由(3.08±1.11)分减少至(1.16±0.70)分,颈椎NDI指数由(46.22±3.47)分减少至(24.53±5.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C_(2~7)Cobb角由术前的(11.75±7.49)°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6.27±8.41)°,C_(2~7)SVA由(19.29±8.11) mm增加至(23.55±9.36) mm,T1S由(23.98±5.94)°增加至(26.20±6.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术前或术后1年,还是手术前后的差值T1S均与C_(2~7)Cobb角、C_(2~7)SVA呈正相关(P0.05),C_(2~7)Cobb角与C_(2~7)SVA呈负相关(P0.05)。而C_(2~7)Cobb角差值与VAS评分差值、NDI指数差值呈负相关(P0.05),与JOA评分差值呈正相关(P0.05);C_(2~7)SVA差值与JOA评分差值、JOA改善率存在负相关(P0.05)。手术前后C_(2~7)Cobb角与VA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C_(2~7)SVA与JOA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疗效,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减压不适症状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普外科就诊的手术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为胃肠减压的过程中做好综合护理工作有助于不适症状的缓解和手术效果的提升,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78例,依据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32例采用前路手术,46例采用后路手术。记录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级、JOA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并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Cobb角、椎管减压程度、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前路组大出血2例、血气胸2例、脑脊液漏1例,后路组无严重并发症。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5~43个月,平均(29.56±10.3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评级均较术前有明显进步,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测量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和后路均为有效的手术入路选择,前路手术减压彻底,但手术创伤大,适合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严重的患者;后路手术创伤小,适合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轻及没有或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