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人员对从中药藜芦中提取出的藜芦生物碱和藜芦胺进行了降压、血流动力学和抗肿瘤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藜芦生物碱和藜芦胺均具有明显降压和减慢  相似文献   
2.
毛穗藜芦中茋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毛穗藜芦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进行分离,用UV,IR,MS,H-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2个类化合物,为白藜芦醇和2,3′,4,5′-四羟基。结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毛穗藜芦中茋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毛穗藜芦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进行分离,用UV,IR,MS,1H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2个类化合物,为白藜芦醇和2,3′,4,5′四羟基。结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由甲醇加热回流和甲醇超声两种方法提取的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Spherigel C18色谱柱(150mm&;#215;4.6mm,5μm),流动相为四氢呋喃-乙腈-水(40:40:220),流速1.0mL&;#183;min^-1,检测波长303nm。结果:虎杖苷在0~50mg&;#183;L^-1内成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甲醇加热回流提取102.4%,RSD1.1%;甲醇超声提取97.2%,RSD1.1%。白藜芦醇在0~100mg&;#183;L^-1内成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甲醇加热回流提取96.6%,RSD1.5%;甲醇超声提取96.6%,RSD1.2%。结论:本法可作为藜芦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多药耐药性(MDR)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B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采用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 μmol/L的白藜芦醇处理RB细胞,作用24、48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组RB细胞的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以此表示RB细胞活性.采用浓度为50.00 μmol/L的白藜芦醇处理RB细胞48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DR-1、环氧化酶(COX)-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谷胱苷肽转移酶(GST)-π的m RNA和蛋白表达.3种检测均以加入等体积0.5%二甲基亚砜细胞培养液为对照组.结果 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6.25、12.50、25.00、50.00 μmol/L实验组A值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2,P<0.05).50.00、100.00 μmol/L实验组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351,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MDR-1、MRP1、COX-2、GST-π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70、5.758、4.152、4.638,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MDR-1、MRP1、COX-2、GST-π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8、5.955、4.541、3.514,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降低RB细胞MDR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肠内菌体外转化模型对藜芦酸葡萄糖酯的肠内菌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藜芦酸葡萄糖酯在3 h内被完全转化为藜芦酸,而肠内菌增殖的对数生长期为1.5~3 h。因此,藜芦酸葡萄糖酯可被人肠内菌转化为藜芦酸,其转化速率与肠内菌的增殖速率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兴安藜芦[Veratrum dahuricum(Turcz.)Loes.f.]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橙酮苷类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MS、NMR和UV)分析方法确定其结构为(Z)-7,4’-二甲氧基-6-羟基-橙酮-4-O-β-吡喃葡萄糖苷((Z)-7,4’-dimethoxy-6-hydroxyl-aurone-4-O-β-glucopyranoside)。测试了该化合物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金莲花中酚酸类化合物在大鼠肝微粒体内的转化特征。方法 建立体外大鼠肝微粒体转化模型,模拟金莲花中原金莲酸、金莲花苷、藜芦酸在大鼠肝脏内的代谢过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对代谢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作用下,原金莲酸转化为1个产物,分子式为C19H23O10,推测为原金莲酸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产物;金莲花苷转化为2个产物,分别为C25H36O14和C18H24O9,推测分别为增加1糖基和脱甲基生成的转化产物;藜芦酸转化为1个产物,分子式为C8H8O4,推测2种结构,各为脱掉1个甲基的产物。结论 金莲花酚酸类化合物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主要发生脱甲基化、糖苷化、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为明确金莲花酚酸类成分的体内转化规律和代谢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媛  杨青淑  王婧  杨成金  黄林芳  杨燕  段宝忠 《中草药》2021,52(13):4014-4022
目的获取毛重楼Parismairei叶绿体基因组信息特征并对其系统位置进行研究。方法采用Illumination测序技术对毛重楼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其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构建最大似然(maximumlikelihood,ML)系统发育树。结果毛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63 918 bp,总GC含量为37.05%,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LSC)、小单拷贝区(smallsingle-copyregion,SSC)分别为84173、13054bp,反向互补重复区(invertedrepeats,IR)大小为33296bp,共编码113个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 RNA基因和4个r RNA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中,重楼属Paris L.与藜芦科(Melanthiaceae Batsch ex Borkh.)关系较近,与百合科(Liliaceae Juss.)关系较远。结论 LSC区和SSC区序列变异高于IR区;相较于重楼属,毛重楼与蚤休组的亲缘关系最近,应将毛重楼归属为蚤休组;相较于百合科,毛重楼与藜芦藜芦属亲缘关系更近,应将蚤休组从百合科中独立,归属为藜芦科。  相似文献   
10.
白藜芦醇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藜芦醇(Res)是一种天然植物补体,具有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抗氧化、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环氧化酶(COX)、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来发挥抗癌作用。Res不仅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且可提高机体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水平,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内研究表明,Res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化疗和预防药物。因此,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化疗药物,将有希望用于肿瘤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