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变美而使用化妆品,不曾想却伤害了自己的肌肤。本刊记者提醒爱美女孩应引以为戒![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冬虫夏草及其伪劣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鑫  高元祥 《天津中医药》2005,22(4):319-319
冬虫夏草为名贵滋补药。明代即出口日本,现畅销国际市场,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享有极高的声誉。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大,而产量小,价格上扬,伪品、掺杂品增多。本文提出实用鉴别方法,以利保证冬虫夏草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谋子 《健康天地》2011,(10):29-29
<正>乌龙茶品种很多,但其品质更是千差万别,质量等次参差不齐,所以,如何选购上等的乌龙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茶叶的生产工艺不同,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可以这样说,一般的消费者是无法准确鉴别茶叶的品质和等级,目前一些茶叶鉴别方法,也只是给普通消  相似文献   
4.
龟甲是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1985年版规定其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sii(Gray)的腹甲。《中国药典》2000年版又规定其为乌龟的背甲及腹甲。市场常见的是腹甲,其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的功能。近年来,由于中药材的用量迅速增加,药材龟甲供不应求,致使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其外观性状与《中国药典》规定明显不同的龟甲,这些都很容易鉴别,本文重点对市场上不易鉴别的非正品或劣质品龟甲进行讨论,供同行在中药饮片的使用和鉴别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俗称“虫草”,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Cordyoeps,sinensis(Burk.)Sacc寄生在蝙蝠科昆虫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与虫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因含有虫草酸、粗蛋白和谷氨酸等物质而滋肺补肾,益精气之功效而价格昂贵。目前仅产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宁夏等少数省区3000~4000m的高山草甸,数量极少,而更显名贵。有些不法分子便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冒充、掺假等方法制造假冬虫夏草,甚至有些伪品在望其形、观其色、闻其味下,也不能做出鉴别。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及平常所接触的伪品,现做一整理,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在台湾民间流传着一种纯天然的消炎药品——绿豆黄,其曾被广泛使用于食物中毒、疮疡肿毒,甚至美容养颜等诸多方面,堪称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又碍于自然环境因素,产品的质量极难掌控。除了乡间农家有条件得以私自制作外,是很难大量生产制造的。能被制作出来的珍责成品,多半是民间私家使用。近年来,随着养生意识的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盛晓静  刘薇 《九江医学》2002,17(1):52-52
菟丝子来源于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日止泻的功效。我所自1999年4月至今,抽验菟丝子39批,不合格率约达70%,现选择其中5种各具代表性的菟丝子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检品来源 均为本所在监督范围内的各单位抽验的检品。……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中药市场因各种伪品、掺伪品、劣品、混淆品大量流通而日益被人们关注,中药饮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以其为生产材料的中西药成品质量及治疗效果。伪品、掺伪品、劣品、混淆品给整个中药市场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为提高群众对其的提防心理及技术人员对其的鉴别能力,本文就如何鉴别中药饮片真假提出了直观辨别法、水试鉴别法嗅觉鉴别法、味觉鉴别法、其他鉴别方法等多种鉴别方法,为中药饮片的真假鉴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远离"劣品"     
《健康必读》2007,(1):54-54
1.含铅食品 铅会使脑内去钾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的含量明显降低,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引起记忆力衰退、痴呆症、智力发育障碍等症.人体摄铅过多,还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不仅易使人患痴呆症,而且还会使人脸色灰暗过早衰老.  相似文献   
10.
周建理  徐Yan 《中药材》1995,18(6):314-315
本文就中药材劣品的定义、产生原因及交易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劣药在市场上较为严重的原因。并就劣品的管理与打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