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30例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对比检测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肺癌活检病理学检测、肺癌刷检涂片检查癌细胞3种方法对肺癌诊断阳性率的差异,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30例中心型肺癌行肿瘤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刷检以检测其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刷检涂片癌细胞检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30例患者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86.7%(26/30),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阳性率分别为90%(27/30)及80%(24/30),3者联合使用,肺癌诊断阳性率提高至100%.结论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3种检测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可作为肿瘤活检及刷检结果的补充,为中心型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测手段,以提高其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肝癌组织及外周血端粒酶表达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及外周血端粒酶分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人肝癌的癌灶和癌周组织制备总RNA ,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 ,并观察了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它的癌周组织 ,而总RNA则是癌周组织明显高于癌灶 ;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未经治疗的肝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过TAE治疗后肝癌病人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P <0 0 1) ;外周血AFP浓度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联合分析 ,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表达异常 ,分析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5,29(10):879-882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20例膀胱癌癌旁2cm膀胱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用Y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为0.567±0.251。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存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高于癌旁组织OD值(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Ⅲ级>Ⅱ级>Ⅰ级(P<0.05),OD 值在膀胱癌中随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1)。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复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原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 值(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及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复发无关。但端粒醇活性强度OD值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有关。膀胱癌各病理参数中端粒酶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作为比较可能更能显示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定性的方法 ,对 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 84 .2 1%(32 / 38)、6 0 .0 0 % (9/ 15 )及 8.33% (1/ 12 )。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分别为食管鳞癌组织 1.4 4 0± 0 .85 7、不典型增生组织 0 .4 86± 0 .30 2、正常食管粘膜组织 0 .0 75± 0 .0 4 9。 3组间两两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 :端粒酶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 ,端粒酶的激活是食管癌的早期事件 ,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食管癌发生及其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并评价TRAP ELISA检测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RAP ELISA方法检测了 112例肿瘤组织 (其中食管癌 12例、胃癌 36例、肝癌 15例、胰腺癌 11例、大肠癌 38例 )及 94例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83.33%、86 .11%、86 .6 7%、90 .90 %和 84 .2 1%。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 (P <0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大小、转移、分化程度、分期均不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而且TRAP ELISA检测法是一种非放射性同位素方法 ,可以快速并半定量地检测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与脂溢性角化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检测30例脂溢性角化病和15例恶性黑素瘤以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结果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皮损及正常皮损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提示端粒酶可能参与了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及TRAP-ELISA两种方法检测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均呈阳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端粒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ELISA(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法检测32例宫颈癌,25例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3例慢性宫颈炎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刚性率依次为: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P〈0.05)。CINⅡ、Ⅲ级〉CINI级,各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水平: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CINⅡ,Ⅲ级〉CINI级。端粒酶在宫颈癌早期(Ⅰ期,Ⅱ期)及晚期(Ⅲ,Ⅳ期)之间无差异(P〉0.05),在宫颈癌高分化及中低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及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生与端粒酶的激活有关,端粒酶激活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凋亡的关系,及其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1例91眼,取晶状体前囊膜.根据年龄分为三组,即Ⅰ组为≤30岁的患者11例,Ⅱ组为31-60岁的患者30例,Ⅲ组为≥61岁的患者50例.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缺口标记原位细胞检测法(the terminal deoxynueleotidyl transferass (TDT)-medinted dUTP nick-end lsbeling(TUNEL)检测三个不同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三个不同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Ⅰ、Ⅱ、Ⅲ组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0%、13%、23%.三组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高明显降低.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凋亡逐渐增强,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促进了晶状体上皮的凋亡,是引起发生白内障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端粒酶表达对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0.05%2-乙基氨基芴(2-FAA)饲料饲养SD大鼠诱发肝癌发生,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观察端粒酶的动态变化及与总RNA的关系。并从人肝癌和非癌组织中制备总RNA,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ELISA分析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价值。结果经大鼠诱癌后,在肝细胞经细胞变性、癌前病变和肝癌形成的过程中,肝内总RNA和端粒酶显著表达,并呈正相关关系(r=0.83,P<0.01);在人肝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它的非癌组织,而总RNA则是非癌组明显高于癌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P<0.01);外周血AFP浓度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联合分析,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表达异常,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