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7篇
口腔科学   75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6篇
特种医学   120篇
外科学   1500篇
综合类   53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22篇
  5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评价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6月,48例胸腰椎骨折即将行后路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明胶海绵组和骨蜡组。明胶海绵组共23例,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至椎弓根孔道止血;骨蜡组共25例,在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孔道。记录置钉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置钉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检测术前和术后5 d RBC、HB和HCT。[结果]两组在置钉总数、伤椎置钉数、伤椎位置各椎置钉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后于复查时消失。术后两组均无明胶海绵或骨蜡导致的不良反应。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输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胶海绵组上述指标均小于骨蜡组。每钉置入过程中明胶海绵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骨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的RBC、HB和HCT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椎弓根孔道止血可显著减少安置椎弓根螺钉过程中的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TSRH和Diapason螺钉置入椎体的拔出力及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的翻修作用。方法将36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个椎体(24侧椎弓根)。各组标本每个椎体的每侧椎弓根均先拧入CCD螺钉(直径6.0mm,长45mm),行螺钉拔出试验,测试并记录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然后各组标本每个椎体均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经原钉道拧入GSS螺钉(直径6.5mm,长45mm);第一组另一侧拧入SOCON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二组另一侧拧入TSRH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三组另一侧拧入Diapason螺钉(直径6.7mm,长45mm)。分别测试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第一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14%,SOCON螺钉为CCD螺钉的108%;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小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7%,TSRH螺钉为CCD螺钉的64%;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三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2%,Diapason螺钉为CCD螺钉的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方法。方法选取8具成人颅一颈椎标本,采用改良四柱式定位框架固定于枕颈,使颅-颈-肩形成统一刚体,保持空间位置恒定,CT薄层扫描获取枢椎三维定位信息,采用Aero—Tech立体定向手术规划系统三维建模,设计安全、可视化、个体化的虚拟置钉路径,反复虚拟演示验证钉道安全后,导向弓把持下置人导向钢针,复查CT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16个枢椎椎弓根置钉过程中,方向出现偏差(横突孔突破)1个,失败率为6.25%。结论目标椎弓根的容积三维重建、置钉路径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演示,使操作过程简单、直观而精确,不需要线形和角性参数的测量;加上导向抓持装置提供的稳定性,使该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青少年胸椎特发性侧凸患者椎管内脊髓的偏移,明确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包括39名以右胸弯为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测量主胸弯节段内(T5-12)椎管内脊髓与凸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计算脊髓的偏移,揭示其变化趋势,并分析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T5-12节段椎管内,脊髓与凸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与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P〈0.05),即脊髓向凹侧椎弓根偏移,且以顶椎区最为显著,而逐渐向两侧端椎区递减。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和0.546)。[结论]胸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侧凸节段椎管内脊髓偏移的现象,且以顶椎区最显著。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偏移可能与脊椎偏移后凹侧脊神经的牵拉有关,而且凹侧置钉的风险高于凸侧。  相似文献   
9.
Hem-o-lok结扎锁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肾蒂血管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应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的价值。方法:我们为63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并采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其中肾动脉近端用大号Hem-o-lok2枚结扎,远端用2枚钛夹夹闭后剪断,肾静脉用加大号Hem-o-lok近端2枚、远端1枚结扎后剪断。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255min,平均135min;出血量20~180ml,平均45ml;术后住院时间5~8d;术中肾蒂血管处理满意,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用Hem-o-lok结扎锁分别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邻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报道应用手指缺损创面的邻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8月,根据受区皮肤缺损的面积及形状,在供区设计斜形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27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2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指缺损创面的邻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治疗、护理容易,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是手外科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