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212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5篇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腰椎骨母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人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病变呈膨胀型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病变内可见斑点样高密度影。MRI示L3-4右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区,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分层,伴相应水平脊髓受压、椎管狭窄。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L3椎体骨髓亦呈强化效应改变。手术病理为骨母细胞瘤。结论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虽少见但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3.
4.
单房性骨囊肿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的局限性、破坏性肿瘤样骨病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病灶刮除加植骨术,但术后复发率高[1]。我们利用类固醇能中断破骨细胞前列腺素介质释放的特点,通过囊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降低破骨细胞活性,提高了治愈率。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于1998年至2004年4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患儿,共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5~15岁,平均9.1岁,其中10岁以下17例,11~15岁9例。病变部位:肱骨上段9例,肱骨下段1例,股骨上段9例,股骨下段2例,胫骨上段3例,胫骨下段1例,腓骨上下段各1例,髋骨1例。囊肿最大2.8cm×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双针囊内注射类固醇治疗小儿孤立性骨囊肿的疗效. 方法 1996年1月~2004年1月,对28例小儿孤立性骨囊肿,在X线透视下,将2根细的骨穿针或腰穿针分别自囊腔顶部和底部刺入骨囊肿内,抽去囊液,冲洗囊腔后注入类固醇. 结果 27例随访10~62个月,平均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根据Chigira等X线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Ⅳ级20例,Ⅲ级5例,Ⅱ例1例,Ⅰ级1例,治愈率92.6%(25/27).25例骨囊腔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4.5个月. 结论经皮双针囊腔内注射类固醇适合于小儿孤立性骨囊肿,简单,安全,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郑雷  史浩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1):1293-1293
患者男,16岁。3年前不慎伤及头部,当时尢昏迷及皮肤裂伤,肿痛消失后伤处可触及肿块。1年前肿块开始增大,伴明显疼痛、发热等不适。体检:顶部偏后侧有一约7cm×5cm大小的外突肿物,质韧,压痛;颅神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8.
9.
经皮骨肿块穿刺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近年文献报导不多。我科自1998年以来先采用常规法,后又用改良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改良法在进骨髓腔、病变整体取样、局部用药等方面有较多优点,值得总结推广,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骨巨细胞瘤(GCT)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CT继发ABC的X线、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征象。结果12例中6例病变发生于长管状骨,6例发生于盆骨。12例病变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10例呈偏心性破坏,2例为中心性破坏;4例病灶内出现骨性分隔,6例骨皮质中断,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硬化边者2例。10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均呈多囊的囊实性膨胀性肿块,8例为边缘性实性结节,2例为实性基础上的广泛囊变,全部患者均可见多个液一液平面,7例出现软组织肿块;1例肿块内可见局灶性含铁血黄素沉着。8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3D)多平面重组(MPR),病变显示为囊实性肿块,骨皮质破裂并形成软组织肿块5例,6例肿块内出现液.液平面,全部肿块实质性部分和囊壁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3例肿块内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未发现动静脉畸形。12例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显示肿块均由多发含血的囊腔和实性部分组成,病理诊断结果均为GCT伴发ABC,其中Ⅱ级GCTl0例,Ⅲ级2例。结论GCT伴发ABC并不少见,充分理解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并选择恰当的影像检查方法(X线+MRI或X线+CT)对其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