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 X 线及 MRI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 DSA 证实的89例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其中89例均行 X 线平片检查,33例行 MRI 检查。结果 X 线检查中,骨质及软组织影未见异常者54例(60.7%),软组织异常者14例(15.7%),可见静脉石者30例(33.7%);骨质异常者32例(36.0%),其中伴骨膜反应者13例,皮质破坏16例,髓腔受累者10例,三者均受累者为7例弥漫性病灶。MRI 图像上,病灶呈蜂窝状或海绵状,T1 WI 上呈等低信号者25例(75.8%),低信号5例(15.2%),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9.0%);T2 WI 上病灶为不均匀高信号伴低信号分隔,范围及边界显示清楚,其中9例内部可见低信号区伴血管流空影;检出静脉石10例(30.3%),呈低信号;增强后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骨质异常者18例(54.5%),均可见病灶紧邻骨质或呈半包绕、包绕改变,其中12例髓腔内可见异常信号影,3例为迂曲血管流空影。在15例(45.5%)骨质无改变患者中,3例病灶邻接骨质,余12例病灶与骨间隔以脂肪或肌肉组织。结论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异常,掌握其 X 线及 MRI 表现特征,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术后取瘤段正中矢状面组织切片,并分割为1 cm×1 cm组织块。检测每个组织块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并按照Huvos分级标准划分为反应良好组(TNR≥90%)和反应差组(TNR<90%)。在对应位置的DCE-MRI图像上,定位划分与病理样本等感兴趣区,并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探讨各定量参数与MVD、VEGF、HIF-1α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  结果  入组10例骨肉瘤患者,共取得460个肿瘤病理组织块,其中反应良好组59个(12.8%),反应差组401个(87.2%);VEGF阳性311个(67.6%),阴性149个(32.4%);HIF-1α阳性68个(14.8%),阴性392个(85.2%)。反应良好组Ktrans、Kep、Ve、Vp、MVD计数、VEGF阳性率均高于反应差组,而HIF-1α阳性率低于反应差组(P<0.05)。Ktrans、Kep、Ve与MVD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652、0.525、0.418(P<0.01)。Ve预测VEGF、Kep预测HIF-1α阳性表达的阈值、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34、0.609、63.7%、60.0%和0.115/min、0.614、42.2%、83.3%。  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对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或可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右上腹及腰背部持续性绞痛十余天入院,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局限性隆起,肝下缘位于肋下5 cm,质硬,光滑,边缘钝,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AFP 阴性,CA-125为63.66 kU/L(0~35 kU/L),余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超声示肝右叶大小约13.6 cm×11.5 cm×8.4 cm 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并见不规则片状液性无回声区,肝内胆管结构无明显改变。腹部 CT 平扫示肝右后叶下段内有一巨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大小约10.9 cm×8.0 cm,中央区及边缘部见低密度区,CT 值约20~30 HU,边界尚清(图1);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 CT值40 HU,且于病灶内见粗大肝动脉穿行(图2),门脉期和延迟期示肿瘤实性部分进一步强化,CT 值达75HU(图3),低密度区无强化。腹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镜下见梭形细胞增生,部分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形性(图4)。免疫组化检查:AFP (-),CD117(-),CD34(-),Ki-67(+),NapsinA(-),Pan-CK (-),S-100(-),SMA(+),TEF-1(-),Vim(+),CD68(-), Desmin(+)。病理诊断:肝脏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4.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包含21~23个碱基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UTR)不完全碱基配对,使mRNA降解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进而发挥基因调控作用。miRNAs广泛参与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通过其表达量的上调或下调,影响细胞发育和疾病的进程。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miRNAs在眼部的多种组织,包括晶状体、视网膜和角膜中均有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与某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近年来miRNAs在晶状体中的表达、功能及研究进展,以期寻求可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晶状体混浊的新型靶点。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主诉腹部渐进性膨隆一年余,腰痛3个月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大小便正常,入院前外院超声提示腹盆腔巨大占位,遂转入我院。入院后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口鼻三角区多发淡棕色蜡状丘疹,呈蝶翼状分布,触之较硬,无瘙痒、疼痛感;腹部明显膨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6.
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及生物行为较复杂,侵袭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如肺转移。因此准确评价其生物行为对其临床诊疗尤为重要,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及组织细胞学的发展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行为提供了全面评价体系。本文对骨巨细胞瘤生物行为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2岁。因10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输液治疗效果不佳,至本院就诊。查体:右下腹可触及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盆腔原发性非脏器来源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盆腔非脏器来源肿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28例中,良性14例、恶性14例;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13例;边界清楚16例,边界不清12例;实质性17例,囊实性7例,囊性4例;增强扫描中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23例。6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其中畸胎瘤3例,神经鞘瘤3例。结论 男性盆腔原发性非脏器来源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多样,部分肿瘤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2年我科细菌分离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耐药性分析采用WHO NET 5.4软件。结果 2012年我科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252株,革兰阴性菌180株,革兰阳性菌52株,真菌2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要分离菌,占检出菌的52.3%;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为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分离率为2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敏感性最好,耐药率为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最好。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环丙沙星敏感性最好。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的敏感性最好。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妥布霉素的敏感性最好。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VRSA)。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临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39岁,左胸壁疼痛3月入院.查体:双侧前上胸壁不对称,左侧前胸壁局限性隆起,质地较硬,轻压痛,周围无红肿,皮温不高.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169 U/L. 影像学检查:X线示左侧第2肋呈膨胀性破坏并稍高密度肿块形成(图1).CT横轴位示左第2肋见范围约9.0 cm×4.5cm的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见软组织肿块,且肿块突破骨皮质,密度不均,CT值约29~60 HU,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30~70 HU(图2~4);曲面重建(CPR)示破坏区骨皮质不连续,内有不规则斑片状致密灶,边缘见硬化边,未见骨膜反应,左肺受压(图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