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与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组化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46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经CAG或DA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对其完全缓解(CR)率、骨髓抑制程度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G组与DA组CR率分别为40.00%、42.31%,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53.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程度CAG组较DA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与DA方案化疗疗效相当,但骨髓抑制较轻,化疗过程平稳,可作为广大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首选化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52例成年ITP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并将IT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结果:ITP组较对照组CD3、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CD19升高,CD16+56降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ITP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密切相关,纠正患者免疫紊乱有益于ITP的治疗,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ITP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AL)完全缓解(CR)后微小残留病(MRD)与预后的关系。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58例AL患者,其中45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和1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定期用FCM检测患者骨髓MRD,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追踪至复发或随访截止日期。平均随访9个月(3-21个月)得出完全缓解患者MRD平均水平,并对CR后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评估AL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定义MRD≥1%为阳性,否则为阴性。结果表明:45例AML患者,测得CR后MRD最大值9.57%,最小值0.01%,平均值0.67%;13例ALL患者,测得CR后MRD最大值7.9%,最小值0.0016%,平均值0.99%;共测得44份AL诱导缓解后的骨髓MRD水平,MRD(+)组复发率53.3%(8/15),MRD(-)组复发率10.3%(3/29),MRD(+)组复发率高于MRD(-)组(χ2=7.58,P=0.006);共测得58份AL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的骨髓MRD水平,MRD(+)组复发率62.5%(5/8),MRD(-)组复发率16.0%(8/50),MRD(+)组复发率高于MRD(-)组(χ2=6.11,P=0.013)。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CR后MRD差异较大,10-6-10-2,不能作为评价完全缓解的单一指标。诱导缓解后及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MRD≥1%时复发率高,MRD可以作为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CD56+表达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本院76例初治AML-M5患者,分为CD56+组(21例)和CD56-组(55例),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生物学特征、诱导缓解率、缓解时间、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结果表明,21例患者CD56+表达,占总数27.6%,中位年龄51.5岁(16-70岁),阳性组高白细胞血症12例(12/21),占57.1%,阴性组8例(8/55),占15%(P<0.05);阳性组髓外浸润13例(13/21),占62%,阴性组中有18例(18/55),占33%(P<0.05);76例患者免疫表型高表达CD13、CD33、CD64、CD11b、cMPO、CD38,其中CD56与CD11b表达呈正相关(r=0.59,P<0.05);阳性组诱导缓解达CR占60.0%,与CD56阴性组无明显差别(P>0.05);复发率75%(P=0.042),缓解时间平均5.5个月(95%CI,3.1-8.6,P=0.002),中位生存时间为10.1个月(95%CI,2.3-16.3,P=0.001),与阴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56+AML-M5患者易出现高白细胞血症、髓外浸润,缓解率低,缓解间期短,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与急性白血病的相关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32例AML,32例ALL)及25例ALL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骨髓液及17例对照组志愿者骨髓液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P11-69I8.3在AM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ALL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化疗后达CR的ALL患者组表达明显高于初治患者组(P=0.013);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较成人组明显低表达(P=0.017),与患者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T/B类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WT1基因、染色体核型、预后、是否髓外浸润、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是否复发均无相关性。在26例B-ALL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与CD10、CD19、CD20等免疫表型均无相关性。结论:lncRNA RP11-69I8.3在初治AML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初治ALL中低表达,在化疗后达CR组ALL中表达较未治疗时增高。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组;在B-ALL中lncRNA RP11 69I8.3的表达与免疫表型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加深对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临床与实验室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NKL临床多表现为高热,热峰≥38.6 ℃,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骨髓中可发现一群免疫表型为CD+2、CD+56、HLA-DR(+)、CD-3 的异常细胞;疾病在诊断时多已累及全身,短期内出现全身多系统、多脏器衰竭至死亡。结论 ANKL是一组临床进展迅速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骨髓异常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4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观察其有效率、退热率、肺部影像学表现及毒副反应。结果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1.7%,临床诊断、拟诊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64.3%、62.5%;其中发热患者35例,退热率77.1%;肺部CT表现阳性者43例,炎症较前吸收者占67.4%。毒副反应主要为低钾血症、肝损伤、黄疸、恶心、味觉异常、寒战。结论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作为抢先治疗和经验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治疗初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初发性CML患者2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达沙替尼组14例和伊马替尼组12例。达沙替尼组给予口服达沙替尼片100mg/d,1次/d,伊马替尼组给予口服伊马替尼片400mg/d,1次/d;治疗过程中,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剂量调整或短暂停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参数差异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达沙替尼组患者CCyR率、MMP率、达到CCyR时间和CCyR持续时间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CHR率和PCyR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沙替尼组患者非血液学和血液学不良反应的程度、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伊马替尼组(P<0.05)。结论达沙替尼治疗初发性CML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治疗初发性CML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