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过氧化氢酶(CA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共52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和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I评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AT、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AT、VEGF及bFG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缓解神经损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而中西医结合方案疗效更佳可能与其对于CAT、VEGF及bFGF水平具有更佳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其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在评价结局方面的一致性。方法:MG患者29例(病例组)和健康人27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收集2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HAD和SF-36对2组进行评定,比较2组情绪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及HAD和SF-36评价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病例组HAD量表的总分、焦虑亚量表和抑郁亚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和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F-36总评分与HAD总得分、HAD焦虑量表得分和HAD抑郁量表得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G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普遍存在,生存质量明显下降,HAD和SF-36疗效评价结局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纳入以卒中样症状起病者146例,以头颅MRI(DWI)及MRI动态复查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AIS组(96例)与非AIS组(50例),并纳入同期体检中心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AIS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及小梗死灶亚组,依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FABP浓度;并对纳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收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H-FABP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AIS组、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02±1.33)、(0.18±0.14)和(0.13±0.10)ng/mL,AIS组高于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82±1.93)、(0.64±0.54)、(0.49±0.37)ng/mL,3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0.93±1.23)、(0.73±0.53)、(1.47±1.97)ng/mL,3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临界值0.359ng/mL,诊断符合率82.5%。结论:AIS时血清H-FABP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H-FABP水平与AIS病灶大小关系密切,与梗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提示H-FABP可能是AIS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ller-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38.3岁,均为急性起病,多有呼吸及消化道前驱感染史,首发症状主要为复视、行走不稳和四肢无力。辅助检查:4例脑脊液(CSF)蛋白升高,4例CSF寡克隆区带阳性,3例CSF 24 h IgG合成率升高,5例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4例CSF抗GQ1b抗体阳性。3例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脑CT和MR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后3个月6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Miller-Fisher综合征是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其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组94例和SCI组202例,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发病的24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CI与SCI组间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房颤史、吸烟史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2~1.066)]、高血压史[OR=2.196,95%CI(1.291~3.736)]、脑梗死史[OR=2.846,95%CI(1.144~7.079)]、房颤史[OR=2.818,95%CI(1.012~7.842)]、吸烟史[OR=1.875,95%CI(1.027~3.421)]均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房颤史、吸烟史均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均采用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排除抑郁症。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等)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痉挛的防治等),氟西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0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FMMS评分、MBI及NIHSS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氟西汀组患者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5±15.45比61.71±15.30);MBI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39±15.47比62.93±15.9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50±2.31比6.29±2.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非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亚型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IS患者,根据2007年的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IS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卒中(AT)79例、心源性栓塞(CE)20例、穿支小动脉闭塞(SAD)26例,不明原因5例;同期纳入145例同社区、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IS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SAA水平的潜在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A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A水平与IS、IS亚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10.15±5.21)ng/mLvs(8.83±3.82)ng/mL,P<0.05〕;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10.77ng/mL)发生IS风险是最低组(≤6.33ng/mL)的1.83倍(95%CI1.13~2.18,P=0.025)。AT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OR=1.62,95%CI 1.05~1.89,P=0.029),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1.43,95%CI1.01~1.71,P=0.034)。在NIHSS>15分的IS患者中,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严重程度是最低组风险的2.13倍(95%CI 1.34~3.69,P=0.043)。结论 SAA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预测IS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 ICH组(22例)和非s 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 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 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OR 3.117,9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933,9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135,9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 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 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 882倍(95%CI 2. 088~56. 717)、6. 025倍(95%CI 1. 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 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31岁,主因"双眼复视、行走不稳4 d"入院。患者于4 d前因劳累后出现双眼复视、行走不稳,左右摇晃,伴四肢轻微无力,休息后由于症状不缓解来我院求治。发病前1周有腹泻病史,余无特殊。查体:神清语利,双眼外展不全,露白4mm,双眼可见双向水平眼震,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适中。双侧深浅感觉对称正常。双侧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腱试验稳准,双手轮替试验灵活,昂伯征睁眼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